戲說喝酒後的成就,王績,懷素、李白其人其事

歷史上因酒誤事者數不勝數,而因酒成名者也大有人在,所謂“勿因人非論、勿因人廢行”,成敗關鍵不在酒,而在人。

古代文人多好酒,魏晉以來,詩歌風流,一大半都帶有酒氣。

飲酒似乎成為古代文人的必備技能,從古至今,文人與酒就交織在一起,而詩人與酒情緣更濃,從而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詩酒文化”。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酒仙李白,他豪邁豁達,無酒不成詩,有酒詩百篇。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他高唱“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人生短暫,愁多苦煩,飲酒更顯豪氣,“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真可稱得上酒壯詩膽,詩溢酒香。

戲說喝酒後的成就,王績,懷素、李白其人其事

酒仙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縣人,隋朝教育家王通之弟,初唐詩人。王績自幼好學,博聞強記。隋開皇二十年(600年),11歲的王績遊歷京都長安(今西安),拜見權傾朝野的大臣楊素,被在座公卿稱為“神童仙子”。大業元年(605年),應孝廉舉,中高第,授秘書正字。

縱觀王績一生,生於六世冠冕之家,自幼好學,博聞強識。

後來,王績棄官隱世,將所有熱情投注於美酒之上,他著《酒經》,編《酒譜》,嗜酒無度,酒學造詣,酒量酒品均至巔峰,實實在在把酒喝出了門道和學問。

戲說喝酒後的成就,王績,懷素、李白其人其事

王績


懷素(737-799年),俗姓錢,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稱“草聖”。

懷素誕生貧寒,少年時就出家當了和尚,誦經拜佛之餘,極喜書法。懷素學書極度勤勞,且脾氣豁達,不拘小節,嗜酒如命。他自稱“飲酒以養性、草書以暢志”。醉時所寫的草書更具奇趣,故而被人稱為“醉素”。任華的《懷素上人草書歌》描繪他先是喝酒,百杯此後,酒興正酣,便起頭癲狂,揮毫疾下,“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他的書法既有與他齊名的張旭的癲狂氣概,又有圓轉飛動,空靈別透的氣韻,他把禪佛之學自然地熔鑄到作品中,使所寫之書法達到“字字欲仙,筆筆欲飛”的境地。

懷素曾一日九醉,時人常呼之為醉僧。他曾在寺內粉壁長廊數十間,每因酒後小豁胸中之氣,便提筆急書於粉牆之上,其勢若驚蛇走虺,驟雨狂風;滿壁縱橫,又恰似千軍萬馬馳騁沙場。為此,時人又稱懷素為“狂”。

懷素雖然是個僧人,但又不拘於寺院的清規。他十分喜歡飲酒,酒醉興發,就在牆壁上、衣服上、器具上書寫。

“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筆走龍蛇酣暢淋漓全靠那兩斤白乾兒提神。

戲說喝酒後的成就,王績,懷素、李白其人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