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育「工匠之師」

以“工匠精神”育“工匠之师”

國家級技能大師、十大“津門工匠”徐國勝老師在上課。魏兵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高校黨建】

在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校長劉欣看來,千方百計“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實到自己的學校,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鬆”,踏踏實實地找準自己的定位,堅守培養“工匠之師”的培養目標。

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是伴隨改革開放誕生的全國第一所以培養職教師資為主要職能的普通高等師範院校。學校成立近40年來,面對一輪又一輪“綜合性”“研究型”的“升級”浪潮,始終不改初心,堅持把“動手動腦,全面發展”作為育人特色,兢兢業業用“工匠精神”培養“工匠之師”。尤為難能可貴的是,這一辦學“初心”已成為該校師生的價值認同、情感認同,成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際行動的動力。

1 不忘初心,傳承“工匠精神”

“你們兩個小女生,真是汽車修理專業的嗎?”這是汽車與交通學院學生張曉芳和薛建秀“頂崗實習”第一天受到的質疑。

迎著懷疑的目光,這兩位“小老師”徑直走到實訓車間的發動機前,麻利地拿起工具一邊檢修,一邊不厭其煩地給學生講解、答疑……貴陽一所中職學校的校長站在一旁,神情從開始的漫不經心漸漸變得專注起來,最後心悅誠服地挑起了大拇指。

2018年9月11日,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第4批赴貴州省“頂崗實習”的75名應屆畢業班學生來到貴陽,在40所中高職學校裡擔任2個月的專業教師,在“全真環境”下體驗作為一名職業院校“工匠之師”的光榮與夢想。實際上,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經歷了和張曉芳、薛建秀幾乎相同的“第一天”。

為國家培養出“既能上講臺,又能上機臺”的職業教育師資,這是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建校時的“初心”。因此,學校培養的合格人才不僅需要掌握紮實的理論基礎,而且要適應職業院校對於實際操作能力的特殊要求,“當講師學生信服,當技師同行佩服”。

然而,堅守“初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近年來職教師資培養體系存在弱化傾向;另一方面,民眾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也亟須提高。我國職教師資的體系化培養始於改革開放初期,到20世紀末,由8所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和普通高校二級學院共擔的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體系逐步形成。時至今日,“老8所”雖然還在培養職教師範生,但“職教”的印記卻不同程度地淡化了。它們的校名也大多棄“職”而去。2018年年初,教育部官方網站上發佈的21所“新設本科學校”中,有16所學校在“申請建校名稱”中去除了原來的“職業”或“技術”內容。與此同時,考生也覺得報考了“職業技術”類院校“丟面子”“沒前途”。

因此,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讓他們發自內心地熱愛所學專業,就成了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教師每年面對新學生的“第一堂課”。國家的需要有高居不下的“就業率”為佐證,個人的成才有數不勝數的“國家級大師”為楷模,在老師們“情理交融”的引導下,“學一行、愛一行、鑽一行”逐漸成為大學生的專業信念。“愛是教育的靈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著“天津市教學名師”稱號的張國香老師對此深有體會:現為海南三亞技師學院副院長的張曉輝,1988年踏入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正是在張國香老師的言傳身教下,他將“工匠之師”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如今他所主持的“張曉輝國家級大師工作室”已經成為海南省職業教育的一張名片。當他4年前幫助兒子張珩填報高考志願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母校電氣技術教育專業。“母校有像張國香老師一樣獻身職業教育的好老師,我們要把這一寶貴的初心代代傳承下去。”張曉輝如是說。

陳駿華是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信息技術工程學院的畢業生,按照協議,畢業後他回到廣西一所中職學校任教。他說:“從哪裡來,回哪裡去,能為家鄉做點貢獻,我感到很幸運。”從2011年起,學校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號召,創新開展“中職免費師範生”教育,在“政府出資、需求引導、擇優錄取、定向就業”這一模式下,新疆、西藏、貴州、廣西等12個省區市的1600名學子來到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就讀,在此接受“工匠精神”薰陶。如今,這些畢業生也都成了“工匠之師”。

2018年3月起,學校派出首批131名大學生赴新疆和田地區實習支教。信息技術工程學院應屆畢業生馬順武憑藉過硬專業素養,贏得了當地師生的認可。在完成為期三個半月的“實習支教”工作後,他做出一個重要決定:留在新疆工作!“請母校放心,我會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奉獻給美麗的新疆,不忘初心,發揮所長!”這是他發自肺腑的心聲。

如今,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的畢業生猶如芬芳的桃李,廣泛分佈在全國職業教育的各個領域,將“工匠精神”發揚光大。

2 精益求精,塑造“工匠之師”

讓“中國製造”成為“金字招牌”,需要成千上萬的“大國工匠”;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大國工匠”,更需要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工匠之師”。

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不僅講解書本知識,而且傳授職業技能;不僅引導學生服務國家、服務社會,而且培育學生修煉匠心、格物致知。有人把教師比作靈魂工程師,這裡的師生努力成為“中國製造”卓越雕塑師。

讓每個學生都掌握一門讓人信服的過硬技能——這是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給每一位教師下達的教學目標,實際上也是每一位教師內心自覺的追求。“每一名學生都有成才的志向和發展的潛質,只要我們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帶領學生勤學苦練,就一定能讓他們學到真知識、練就真本事。”這是汽車與交通學院汽車維修高級技師劉臣富老師掛在嘴邊的“育人經”。

在“徐國勝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裡,徐老師正在與學生研製尺寸精度達到3微米的陀螺振子,這個精度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1/23。自1996年留校任教以來,徐國勝老師已經與數控機床打了20多年交道,如今已是國家級技能大師、天津市十大“津門工匠”。他對學生最常說的話就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工藝上來不得半點馬虎。”“以前我們的操作標準可能要求90%的精度,隨著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我們現在必須做到100%!”徐國勝說,“有‘匠心’才能有質量。培養學生的‘匠心’,首先要培養他們堅守職業教育的‘初心’,只有這樣才能在不懈的努力中掌握精湛的技術技能。”而他自己的“初心”就是:言傳身教,培養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大國工匠”。

“我們特別愛聽王老師講課,很多枯燥的專業技術知識從他的口中說出來,頓時讓人興趣盎然。”機械工程學院的學生們這樣評價王金城副教授。作為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首屆畢業生,數控高級技師王金城副教授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教學第一線,“精心備課”“將每堂課講成精品”是他的座右銘。因為他堅信:只有用“工匠精神”去傳授知識技能,才對得起這份崇高的職業。

“當其他選手還沉睡在夢鄉的時候,我們就早早起床了,把酒店的床鋪拼在一起做成比賽擂臺,針對賽場變化情況研究制定參賽策略,修改、調試操作程序……”在“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獲得一等獎的本科生劉佔宇告訴記者,正是植根於自己心中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陪伴著他們在世界級的賽場上攻堅克難,勇攀高峰。

正是因為有了以王金城、徐國勝為代表的一代代教師對“工匠精神”的堅守,學校的教學質量才有了根本的保障;有了劉佔宇這些青年學子的赤心傳承,“工匠之師”的榮耀也一定能賡續不絕。

3 黨建引領,創新“工匠教育”

在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40年的辦學歷史上,“工匠教育”成了一個響亮的品牌。他們創立“雙證書制”人才培養模式,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針對國家急需,推出“本科+技師”創新課,榮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探索“雙導師、雙基地、雙證書”研究生培養途徑,獲得第3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特別獎;他們還培養出我國首批“雙師型”碩士研究生和“雙證書”留學生碩士。

不負“中國培養職教師資的搖籃”的美譽,如今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正在以黨建為引領,堅持問題導向,在改革創新的路上大步向前。

傅興是該校藝術學院的一名專業教師,這些日子他正在集中精力設計製作學院的文化展示牆。“這是我們學院黨建活動的一個載體,大家一起碰撞思想、動腦動手,形式生動活潑,很受歡迎。”從2012年起,學校黨委實施了“黨建創新立項工程”,以項目為載體,聚焦教師黨員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勵大家爭先創新創優。藝術學院以《藝術設計學科青年教師培養機制與實踐研究》為課題,通過文化展示牆集思廣益,探討青年教師的成長成才途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此為樣板,學校各基層黨組織均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黨建項目計劃和實施方案。學校還為所有黨員教師搭建了素質提升平臺,通過“教師素養提升計劃”“一校一品建設計劃”“廣泛開展調查研究計劃”等專項活動,以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為先導,聚焦教學、科研、社會實踐等教育渠道,充分發掘和弘揚“工匠精神”的豐富內涵,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從而樹立教育自信和教學自信。

郝立果是學校工程實訓中心的一名教師,自2003年作為學校首批“本科+技師”留校任教後,他一直帶領學生奮鬥在學生科技創新第一線。他在多個學生科技社團中既當政治思想“導師”,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也當技術上的“師傅”,指導他們實現“工匠之師”的理想。電子科學技術專業的柴芳政在校期間就創辦了“小柴創客工作室”,為了幫助這個工作室儘快發展壯大,郝立果不辭辛苦,經常夜以繼日地和同學們一起籌劃。柴芳政感嘆道:“郝老師工作起來,簡直就像個永不停歇的陀螺。”他在工作室創作的第一件作品上鐫刻下“質量之魂,存於匠心”的文字,以此向郝立果這樣的老師致敬。

徐國勝老師曾用五軸加工中心製作“蜘蛛”的過程,來比喻培養複合型人才的規律:在用數控車床加工出作品的輪廓後,還要輔之以鏨子剔、銼刀磨等後期精細的人工打磨,才能最終生產出合格的工藝品。他認為,在對學生的培養上,“立德”就是要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只有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上,讓他們掌握堅實的科技知識和過硬的技術技能,才能鍛造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從而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充分展現人生價值。全國技術能手、加工中心高級技師譚積明深有同感,他說,培養“工匠之師”就是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作品,精心打磨、雕琢,再用實際行動去感染、帶動他們。

走進新時代,實現新跨越。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的師生正在努力踐行“工匠精神”,立志創造中國“工匠教育”的新輝煌。

(本報記者 陳建強 劉茜 本報通訊員 吳讓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