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男版“老干妈”靠医药发家,管理700亿企业坚持不上市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有那么一个主人公。而今天要介绍的这位主人公则是靠自身的一股毅力从0到1,从一个小作坊到如今打造出了一个商业帝国,他依然坚持三个不,那就是“不负债、不上市、不兼并”,就是靠这样的信念到如今的700亿商业帝国。

他是男版“老干妈”靠医药发家,管理700亿企业坚持不上市

时间回到上世纪60年代末,他刚刚从部队里退伍。也许就是军人的这股子劲让他不甘心就这样庸碌一生,他总觉得自己需要做些什么。于是,他回到老家扬州泰兴创建了自己的一个小制药厂,而当时的这个厂可以说只是一个小作坊。就这样,他在六间平房、几口大缸、几台简易的设备和数名工人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因为厂里也哪有什么钱,所以大部分都是由人工挑水。同时为了节省运费,他还自己把40桶原料装上船。他底下的员工都这么称呼他不止是厂长,还是泥瓦工、建筑工和搬运工。

到了1981年的时候,当时厂里因为政策原因面临被关停的危险。但好在厂里生产的板蓝根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了,因此危机也就化解了。于是,制药厂转并到县办,改头换面成“泰兴药厂口岸车间”,从而得以保留。经过两年的发展,当时车间只有10个人但却在医药行业中打响了名气。1985年,车间产值达到一千六百万,还引进了一批中国药科大学的毕业生。徐镜人终于挂上了扬州市扬子江制药厂的牌子。

他是男版“老干妈”靠医药发家,管理700亿企业坚持不上市

1988年的时候,上海爆发了甲型肝炎,当时很多人都得病了,而且很快板蓝根干糖浆就被抢光了。也正式因为这样,上海还为此向上级申请板蓝根。为了这样,当时整个厂子里的人没有休假赶出了所有的板蓝根。在制药厂发展得很好的情况下,徐镜人因一些原因最终离开了。在徐镜人离厂三年多的时间里,企业发展严重受挫。1993年,徐镜人被恢复职务,回到亏损两百多万、急需改革的扬子江制药厂。

他是男版“老干妈”靠医药发家,管理700亿企业坚持不上市

2007年62岁的徐镜人似乎有些“保守”,他曾对媒体表示:不合资,不上市,不兼并,不接受风险投资,不搞多元化。在他看来,跨国公司虽然可以帮助中国的医药公司提高国际水平和质量,但中国医药产业的真正的提高要靠自己,很多跨国公司到中国来的目的也仅仅是利用中国的资源。徐镜人从事医药行业已经超过了30年,在看似“古板”的经营策略下,掩藏的是对中国医药行业的热爱与守望,推动中国的本土制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