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工實習:一場大學校園裡的「匠心」修煉

“叮噹!叮噹!”鉗工車間裡,一群身穿深藍色棒球服的年輕人,敲打著亮銀色的錘子;普通車工的車間裡,“滋滋”聲此起彼伏,同學們單憑肉眼,一點一點地轉動著精度為0.02mm的操控器;一名同學左手持面罩,右手拿著電焊工具,火光照亮了整個電焊車間。

金屬加工工藝實習,簡稱金工實習,是機械類各專業學生學習工程材料的實踐基礎課。10月8日到10月19日,鄭州大學2017級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313名同學,前往鄭州大學北校區,進行了他們進入大學以來的首次金工實習。

金工實習:一場大學校園裡的“匠心”修煉

出發前的合影

創造:定情信物?7大工種“各顯神通”!

兩個星期的金工實習,同學們需要完成7個工種的學習。其中,有全靠手工打磨的鉗工、操控車床製作錘柄的普通車工、利用銑床製作錘頭的銑工、戴著面具,焊接材料的焊工,還有靠同學們自我編寫程序的數控銑工和數控車工、以及包括3D打印、線切割、激光打標機在內的特殊工種。

在普通車間裡,同學們需要花費五天的時間,經過數十道工序,製作出一把銀色的小錘子。這把小錘子是每個經過金工實習的人都會擁有的紀念物,而且小錘子製作的過程需要傾注大量的精力和體力,所以這把錘子也被稱作“工科男的定情信物”。

在鉗工車間裡,毛宇揚脫去了手套,左手攥住小錘柄,右手緊握木柄大錘,一下、兩下不停地敲打著這“信物”。“這幾天一直在用銼刀對錘頭進行手工打磨以及對錘子進行整體組裝,我起了很多繭子,手腕也痠痛,但看到自己親手完成的小東西時,覺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儘管氣溫僅有18度,毛宇揚仍然滿頭大汗。

據數控車工的指導老師劉救世介紹,本次實習模塊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7個工種都擠在一個大車間內,今年傳統車間與數控造車間首次分開。他說:“這樣可以讓同學們更直觀地感受傳統技藝和新科技的區別,讓實習更符合生產實際。”

金工實習:一場大學校園裡的“匠心”修煉

鉗工的最後階段

專注:精益求精,一釐一毫都至關重要

在普通銑工車間裡,老師要求同學們用銑床在錘頭的兩側,做出三個寬與高皆為0.1毫米的階梯;在刨工車間,同學們則需要在長方塊的四個角都打磨出距離錘頭圓心40毫米的30毫米剖面……

“0.59毫米塞不進去。”“那就再進0.02毫米。”普通車工車間,類似的對話此起彼伏。

“為了提高精確度,我們將切割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分別切割了三刀,每刀推進0.5毫米。”小組成員張銘鑫說。機器上的刻度是每格0.02毫米,為了達到標準,他們需要轉動25個刻度距離。

製作錘子,最重要的就在錘柄與錘頭的連接部分。錘頭上的圓孔由機器完成,而錘柄的底面半徑,則必須由同學們來把握。這個半徑必須控制在6±0.5毫米之間,半徑過大,錘柄就無法放進錘頭,還可以修改;半徑太小,錘柄就會脫落,整個工件就成了廢品。

第9次切割時,餘財智一隻手握住一個轉輪,小心翼翼地控制著切割刀的前進距離,緊緊地盯著快速旋轉的刀片和緩慢變換位置的工件。張銘鑫和楊旭在兩側一直注視著餘財智的一舉一動。機器停止了轟鳴,餘財智拿起遊標卡尺,測量錘柄的底面半徑。

“5.80毫米,成了!”伴隨著餘財智的一聲歡呼,三人同時鬆了一口氣,露出了微笑。

“在兩週的金工實習中,除了培養一些專業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和工匠精神,這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它不僅要運用在金工實踐中,還要體現在我們每個人的學習和生活裡。”總負責人老師王金學說。

金工實習:一場大學校園裡的“匠心”修煉

0.02毫米的刻度

團結:因為可以幫到你,所以不知疲憊

組織一個313人的團隊,每天早上6:30集體乘大巴車前往12公里外的北校區,下午5:30再集體乘車返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5號清晨,於雲飛突發腸胃炎,年級長範亞強只說了一句“大部隊先走,我們再想辦法”,就帶著於雲飛去校醫院,等於雲飛情況穩定後,兩人又擠地鐵轉公交才到達實習工廠;因為上廁所,一名同學被鎖在了廠房裡,第一組組長王自豪得知情況後,飛快地從食堂打包飯菜,通過工廠的窗戶將午飯遞進去,並迅速聯繫工作人員,打開了工廠大門;因為人多車少,45分鐘的車程,總有一部分同學需要站著,而年級委和小組長們總是“首當其衝”,無論是還有些睏倦的早晨,還是疲憊的下午,永遠站在來回的車上……

為了方便管理整個年級的同學,年級委和老師商討,將同學們分成14個小組。“這其中兩個小組為一大組,每大組一起練習一個工作,兩天一輪換。”據年級委副主任侯睿介紹。每次更換工種前,組長們都會討論注意事項和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再將這些信息公佈在QQ群裡。

10月19日,此次金工實習落下帷幕。“組長們每天核查人數,為同學們準備藥品,為整個實習做出了很多貢獻,他們功不可沒,我特別感謝他們。”範亞強說。

金工實習:一場大學校園裡的“匠心”修煉

結束前拿著自己的小錘子

通訊員:許何櫻子 呂舜

攝影:許何櫻子 呂舜

改稿:許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