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水稻田高效、安全除草?掌握这些“秘籍”是关键

在除草剂施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没有达到厂家宣传效果的情况,是厂家过度宣传还是另有其它原因呢?总体来说,影响除草剂药效的原因有杂草叶龄、施药时温湿度、使用方法、土壤pH值、墒情、田间管理、风速、光照、水质等因素。

想在水稻田高效、安全除草?掌握这些“秘籍”是关键

那这些因素能控制和避免吗?难度显然较大,所以要用已知的知识和方法去避免不确定的事发生,升级管理技术,掌握种植、管理规律!

影响水稻田除草剂药效的几大因素

一、未在杂草最佳防除时间防治

水稻田主要杂草一般有两次出草高峰,第一次高峰杂草数量大、发生早、为害性大,是杂草防治主攻目标,对此施药过早或过晚都达不到最佳防治效果,影响除草剂药效。 

1、杂草叶龄过大 

在水稻田苗后除草时,在杂草2-4叶期为最佳防治期,极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期,而杂草草龄过大,杂草的耐药性增大,用药量必须适量加大,如继续再按常规用量,药效易打折。

想在水稻田高效、安全除草?掌握这些“秘籍”是关键

2、杂草未出齐 

由于杂草的出土时间有差异,对于没有封闭效果的水稻田苗后除草剂,药效影响很大。使用茎叶处理的除草剂最佳方法是等到大部分杂草长到2-4叶期再施药。

解决方案:杂草在种子萌发阶段及幼苗期对除草剂最敏感,水稻田除草可选择在秧苗移栽返青后除草。使用茎叶处理的除草剂最佳方法是等到大部分杂草长到2-4叶期再施药。

二、土壤墒情、温度等外在因素

天气情况:气温高有利于除草剂被杂草吸收,作用效果好,但不是气温越高越好,气温过高,喷出的雾状液很快被蒸发,特别对一些易挥发的除草剂及见光分解的除草剂,如氰氟草酯等;某些除草剂如双草醚在气温低于15℃、高于35℃时都有可能引起药害;异丙甲草胺、乙草胺等酰胺类除草剂低温时对水稻心叶有可能引起药害。

想在水稻田高效、安全除草?掌握这些“秘籍”是关键

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水分充足,水稻和杂草生长旺盛有利于水稻对药剂的分解和杂草对药剂的吸收并在体内传导运输,从而达到最佳除草效果。

解决方案:高温季节应在上午11点前及下午4点以后,选择无风或微风的条件下施药;干旱天气推荐使用高限量,同时施药时要加大兑水量。

三、操作、使用方法不当

使用方法不科学:具体表现在配药时未采用“二次稀释法“,造成配药不均匀;在施药时不仔细可造成漏喷现象,严重影响药效,在茎叶处理除草剂时表现尤为突出;两种或几种相互有拮抗的除草剂一起使用,易造成药效失常,如氰氟草酯与苄嘧、吡嘧、灭草松等混用时对千金子防效降低。 

想在水稻田高效、安全除草?掌握这些“秘籍”是关键

解决方案:①要选对药剂:在进行稻田化学除草时必须了解除草剂的杀草谱及田间杂草的种类分布,切实做到对草下药,不可随意混配,影响防治效果;②要把握用药剂量,严格按照说明书标注的安全有效剂量及稻田的实际面积进行计算,并且要注意不同规格的除草剂稀释浓度不相同。

四、田间管理措施不科学

水稻田除草时,田间水肥管理至关重要,移栽田、抛秧田施用封闭药剂时需要保水5-7天,直播田施用封闭药剂时田间应处于润湿状态,无明显积水;施用茎叶处理除草剂时,需先排水施药,药后再复水保水,否则只造成药效降低。同时施药后立即施肥也易造成杂草返青现象,影响药效。

想在水稻田高效、安全除草?掌握这些“秘籍”是关键

解决方案:稻田使用除草剂前先排干水再及时回水,并保水一个星期左右,这样不但可以有效杀灭杂草、保障水稻的安全,还能有效控制杂草二次为害的关键作用。回水要严格按照药剂说明操作,早春温度低时,回水时间应适当延迟一点,但必须在药后72小时回水,夏秋温度高时,回水的时间应当提前一点,但必须在药后24小时以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