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印良品”看日本社会极简主义者的崛起

无印良品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无印”二字包含着精简品牌的理念内涵,现在已经成为日本社会极简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在1982年时,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在当时住处附近的东急东横线佑天寺站旁边的便利店里看到了这样一个商品,那是一个没有特别花纹、颜色也淡淡的文具。当时,我立刻惊呼道,啊!没错,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然后立即买了下来。那个文具就是无印良品的产品。

在那之后,无印良品一直是我所钟爱的,从自行车到服装、再到桌子、衣柜、灯具等等,购买了许多他家的产品。

从“无印良品”看日本社会极简主义者的崛起

在过去,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各种各样的品牌商品大行其道,在这种背景下,无印良品作为反品牌的象征诞生了。它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剔除了企业强加给消费者的无用价值,让消费者通过它来创造最具自己个性的生活方式的素材。人们不必再去挑选最适合自己的品牌,在无印良品可以选购到很多空的容器作为“素材”,然后自己动手给她染上自己喜欢的色彩,自己进行加工和处理。

此外无印良品还坚决排斥过度的包装和颜色、追求环保和简约。它已经作为“极简主义的象征”被广为接纳。

在日本,现在崇尚“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族群正在增多,他们使用天然食品,认真做饭,不使用合成洗涤剂,用天然成分的洗涤剂打扫卫生、不开空调,洒水降温,不追捧新产品,使用爸爸妈妈甚至是爷爷奶奶留下来的东西,他们享受自己动手主动参与所带来的愉悦感,他们拥有的东西很少,却能感到富足。这与日本泡沫经济时代,东西的数量和尺寸都很足量的生活方式大大不同。

关于“极简主义者”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些有趣的例子:

从提高档次到降低档次

20世纪80年代,我在一个市场营销杂志做编辑,当时正值日本泡沫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关键词之一是提高档次,即,想过比现在更有档次的生活,买更多的东西。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就像广告给人们的印象是“越大越好”“隔壁的汽车看上去太小了”等等,人们的幸福感来自于换更大更高级的汽车和电视。

1998年之后,70后开始进入大学,或者步入社会。这一代人成长于战后日本,他们出生的时候,他们的家庭已经完成了中产阶级转型,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家庭生活水平就不差,很多人家里的家电齐全,也拥有私家车和自己的私有住宅。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不太有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提高档次的想法。

并且90年代以后,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购买大物件也被认为是违背环保意识的行为,因此,人们会产生一种罪恶感。

这样一来,消费行为从提高档次转向了降低档次。但是,降低档次并不是消极意义的无奈之选,它标志着出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观:降低档次反而更棒。人们开始认为,把大汽车换成小汽车,或者尽可能换成混合动力汽车会更加帅气。

从“无印良品”看日本社会极简主义者的崛起

Rethink

“Rethink”一词本身取自汤姆·迪克森写的Rethink一书。

Rethink直译为“重新考虑”,在这本书中表示“改变看待事物的方法”、“改变视角”“转为他用”等含义。

这本书中介绍了很多奇思妙想,例如,把集装箱当作办公空间,把砖块堆起来当桌子,把百叶窗当作分隔房间用的隔挡物,把冷藏用的泡沫塑料盒子垒起来当书架,等等。总之,把工业用的物品转换成生活物品的点子很多。

实际上,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学会用动物的骨头做武器,椰子做容器,石头做箭头了,以此构筑了人类的文明。骨头、椰子和石头都属于转用。这就是创造的开始。可以说,Rethink是人类为了生存下去而进行创造的原点。

无印良品也具有Rethink的性质。因为这些无色无纹的商品,可以让消费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去想象如何使用它们,并且还可以改造它们。

从“无印良品”看日本社会极简主义者的崛起

从往下传到往上传

我们这一代人,童年时代的衣服一般都是往下传着穿的。特别是我,有哥哥、堂哥、表哥,没有弟弟,所以童年时代的便服、制服,还有平时用的桌子等,都是传下来用的。

而如今,大家都没什么兄弟,也没有住得近的堂哥、表哥,这种生活习惯恐怕不太常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幼儿园、托儿所和当地的跳蚤市场,购买年龄大的孩子不能穿的衣服,或者不用的玩具等,虽然有偿,但十分便宜。

就在最近,好像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穿起孩子们不能穿了的衣服,这叫“往上传”。

父子(母女)之间没有了价值观和时尚感的差距,都穿上了款式相同的衣服,所以,父母穿着孩子的衣服也不会让人觉得奇怪。

并且,近来中性时装多了起来,妈妈穿儿子的衣服也不会让人觉得奇怪。我的妻子也经常穿女儿和儿子的衣服,相比之下,女儿穿的衣服对她来说还是有点花哨了,反倒是儿子“往上传”给妈妈的衣服更简洁、更适合。

儿子经常穿我传给他的衣服。裤子不太合身,腰围和腿长差太多,但是T恤、运动衫、风衣之类,就完全没问题。有时候,我们还共享鞋子和袜子。另外,背包、提箱和手表也都是共用的。

早就有朋友式亲子关系的说法,但是现在才真正是父子(母女)之间在时装上无差异、像兄弟姐妹一样将衣物“往下传”或“往上传”的时代。

从“无印良品”看日本社会极简主义者的崛起

捡漏时代

我最近把在街上捡东西当作一种乐趣,见到过一个仅仅有点烧焦就被扔了的高档锅,不愧是高档品,受热均匀,做起饭来很好用;我还捡过木头自己做书架。有人会扔椅子,还有人扔沙发,我虽然也很喜欢,但是没有地方放。有时候在街上还可以看到很好的桐木衣柜,我很想要,但因为当时无法搬运也只好放弃了。说真的,如果你开着轻型卡车在东京街头到处转悠,转眼之间就能集齐所有家当。

原来持续过很长一段时间“不要用完就扔”的潮流,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断舍离”的热潮,都是因为要扔掉的东西太多了吧。

日本的房地产也有类似的情况,现在人们越来越不喜欢样板房大同小异的公寓式住宅了。越有品味的人,就越会低价购买二手房,然后翻新。现在在郊区一个新建的公寓,70平方米左右要7000万日元。但是,山手线内侧一个同样面积的二手公寓只要3000万日元,再花500万日元重新翻新一下,就能住上适合自己的舒适公寓了。这里放着自己中意的东西,例如捡来的椅子,别人转让的桌子,那个她作为礼物送的杯子,只要看到这些室内用具,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个人的人格和品味来。这样的生活才是具有自己风格的意外收获。

从“无印良品”看日本社会极简主义者的崛起

(本文摘自《极简主义者的崛起》,作者:三浦展)


阅读链接:

内容简介:

《极简主义者的崛起》是三浦展继《第四消费时代》后的又一力作。作者持续30年对日本的社会动向,消费动向及城市动向进行观察,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关注着日本消费社会的新生现象,并精准定义。如书中提到的:每天穿同款衣服的时代、暗黑女、两位大叔结伴而行、单人烤肉与便所饭、墓友、墓宠及共享墓等。作者借助对这些新的现象和新名词的整理和梳理,去洞悉消费领域的迭代升级,发现消费行为的最新变化。日本是中国最好的镜子,书中所提及的现象和群体,有些在中国已经出现,有些未来或许会陆续出现。本书正好可以作为一个窗口,提供给大家一个别样的视角去理解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时代。

三浦展,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一桥大学社会学部,市场营销杂志《穿越》(ACROSS)主编,1990年进入三菱综合研究所,1999年成立文化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消费、城市规划等。日本畅销书作家,著有畅销书《下流社会》《第四消费时代》《简约一族的叛乱》《爱国消费》《为了今后的日本论“共享”》《今后郊外的去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