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國禮標準,精心製茶!英九源頭,鴻雁當歌!

如果你沒到過廣東英德,可否知道“英紅九號”不是紅茶的名字,而是一茶樹品種之名?

你可知道“英紅九號”茶樹的葉子除了可以作紅茶外,還能製作綠茶、白茶、黑茶,甚至黃茶?

你可知道在廣東清遠的英德,有一間與共和國同發展,成立近60年茶葉研究所?……‍

《一七令·茶》

唐·元稹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有一種飲料很特別,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也無法改變中國人喜歡喝它的習慣。這種飲料就是茶。

為什麼中國人最愛喝茶?

茶在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神農時期,“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自此之後,茶被推上了神壇,連統治階級推崇至極,曾經明文說過“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在廣東省清遠市管轄的英德市,有一種茶樹種植遍佈各個鄉鎮,眾多門店都打著其招牌,這就是“英紅九號”,只因這樹種所製作的紅條茶以“條索肥壯緊結、色澤烏潤顯毫、湯色紅豔明亮、香氣甜香馥郁、滋味甜濃醇厚、葉底紅軟均勻明亮”的優異品質而著稱,而“英紅九號”就是出自於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位於英德市英紅鎮內,總面積1086畝,設有科研工作區、茶樹資源圃、品種試驗區、大田試驗區、加工試驗區等功能分區,是集科研、試驗、示範、教育、旅遊於一體的農業科技文化園區。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於1959年1月的廣東省英德茶葉試驗站。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研究所的發展歷程大概劃分為 5 個時期:

成立初期(1959-1973年):

1959年由廣東省農業廳、公安廳聯合投資,成立廣東省英德茶葉試驗站;

1966年1月,經中南局書記陶鑄同志提議,擴建為“中南茶葉研究所”;

時任中南局書記陶鑄,分別1963年和1964年兩次到英德縣視察,1964年視察時親自到廣東省公安廳主管的廣東省新生聯合企業公司(後改為英德茶場)和廣東省英德茶葉試驗站指導工作。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看到數千畝成片規格化、立體化、規劃十分合理的茶園,高興地稱讚這是標準化新式茶園,是綠色茶海。南方日報曾以“英德茶海”為題發表文章贊茶場的建設成就。書記來到英德茶葉試驗站,發現茶葉試驗站工作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後來提議“廣東省英德茶葉試驗站”改由中南局來辦,更名為“中南茶葉研究所”,同時提議創辦一個半工半讀的“廣東茶葉技術學校”。茶葉研究所的技術幹部兼任茶葉技術學校的專業課教師。併為“中南茶葉研究所”“廣東茶葉技術學校”“廣東省英德茶場”三個單位題字。

據有關資料顯示: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英德逐漸形成了一個“英德茶區”,茶園面積超過6000公頃,茶葉產量突破4375噸,成為我國20多個重點產茶縣之一、全國茶葉出口商品基地。英德農場研發培育的英德紅茶蜚聲中外,遠銷西歐、北美、大洋洲和中東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中國紅茶後起之秀”“紅茶中的新花奇葩”。英德也被譽為廣東省著名的“紅茶之鄉”,再後來更是躋身“中國紅茶之鄉”。

1968年8月,改名為“廣東省英德茶場茶葉科學研究所”,由廣東省英德茶場管理。

期間,研究制定紅碎茶工藝技術和茶葉生產操作規程,《分級紅茶原料與經濟效益研究》、《幼齡茶樹分段修剪調查研究》等;彙編《茶葉試驗研究資料集》、《科研工作年報》。

建設時期(1973-1984年):

1973年,以廣東省英德茶場名義向廣東省革委會提交改建為省級茶葉科學研究所,決定成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立足英德面向全省,是我省茶葉最高科研機構。

期間,開展茶樹種植密度、茶樹的採與留技術、衰退茶園改造、茶樹回剪技術、茶樹病蟲害的防治等研究工作,《茶樹回剪技術》等10項科研成果獲得全國華僑科技獎、農業部技改獎等。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發展時期(1985-1999年):

這一時期,理順茶葉所的歸屬關係,恢復為處級單位,真正成為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下屬的一個專業科研機構。期間,加強了人事、科研和經濟管理,解決了經費短缺的大問題。獲得《優質高產適制性廣大葉茶樹品種英紅九號選育與利用》等科技成果獎勵16項,選育、審定英紅九號等茶樹良種6個,參與出版書籍5部。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科技體制改革時期(1999-2012年):

1999年,研究所劃為技術開發型研究所,從事業法人轉為企業法人,事業經費減撥為零。

這一時期,研究所的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科研與產業的結合、科技條件平臺建設、科技成果獎勵,特別是科技成果產業化開發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重新定位歸類時期(2012年--):

2012年5月,經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更名為“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飲用植物研究所”,重新定位為省屬正處級公益二類事業單位,註冊地從英德遷至廣州。2015年12月,經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所名正式更改回“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2014年,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按現代企業制度注資成立科技型企業,茶葉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廣東鴻雁茶業有限公司。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英德紅茶,現如今由於產量大,性價比高,對於廣東人而言,基本上屬於大眾茶飲了。然而,大約50多年前並非如此,那是個英德紅茶觸不可及的年代,那時一般人是喝不上英德紅茶的。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英紅九號”品種選育歷程

1956年,在中央的指示下,英德建立了紅茶商品基地,當時的紅茶並非內銷產品,主要目的是外銷賺取外匯。三年後,英德生產出了第一批紅茶,當時濃強鮮爽帶有濃郁花香的英德紅茶深受外國人好評。

1961年,為培育適合英德紅茶發展的優良茶樹品種,茶科所的科學家們從引進的雲南大葉群體(1956年引進)茶園中共分離出22棵無性系單株,當時“英紅9號”的實際編號為“英茶17號”。

1963年在英德茶場茶山隊的茶園中繁育無性系種苗。

1964年春移植到廣東茶科所中區品種園,開展初步品比試驗。由於選育地處在英紅地界。科技人員對入選的單株重新命名為英紅系列,其中“英茶17號”正式定名為“英紅9號”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1975年開展農藝性狀、品質、產量鑑定。

1977年開展生化測定。1982開展系統的品比試驗。

1985在湛江開展區域性試驗。為便於書寫推廣,“英紅9號”重命名為“英紅九號”

1986年“英紅九號”被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省級良種,並建立良種苗木繁育基地。

1988年12月頒發良種證書(證書編號:粵審茶1988010),其審定評語為:“經品比試驗和生產鑑定,該品種品質優良,產量高。萌芽早,生育期長,發芽密度中等,屬重芽、喬木型大葉種,適制紅茶,可在亞熱帶、熱帶紅茶區種植”。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如果,你沒有來過省茶科所,或許,你在外面聽到更多的只是“英德紅茶”與英國的淵源;如果,你沒有來過省茶科所,或許,你在外面聽到更多的只是“英紅九號”與雲南大葉種的淵源;如果,你沒有來過省茶科所,你不知道清遠地區的茶葉品種如此之廣,這個地方的茶葉發展和共和國的成長緊緊相連;如果,你沒有來過省茶科所……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當你走進省茶科所所,你會有種時空錯覺,這裡的建築都是五六十年代建起的,不管是園區佈局還是樓房的設計,都有這那個年代獨有其氛圍。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栽種有數十年的大樹鬱鬱蔥蔥,斑駁的陽光在樹葉的縫隙中穿過,每當微風吹過,樹葉發出的聲響彷彿訴說著在這個地方曾經耕耘的老科學家們那些故事。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英德茶基本都是靠人工採摘。現在是秋季,剛好是秋茶製作的季節,不時見到穿著整套防曬裝備,揹著竹筐的採茶工在園區穿梭,工人們在烈日上勞作(當天氣溫是36℃左右)非常辛苦,雖然嘴上喊熱的難受,可是看到他們和小夥伴們在茶園聊天有說有笑的採茶,你會感覺到工人的淳樸和在樂觀的心態;這一刻,你彷彿更珍惜手中的那杯茶來之不易。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茶葉世界

省茶科所的茶園除了試驗田外,還有個“茶葉世界”,目前收集了全國及世界各地共一千多個茶樹品種,集科普教育與旅遊觀光為一體,如果你愛茶,這裡絕對滿足你對茶葉的各種好奇心和求知慾。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從不同的茶葉片區,你可以瞭解到中國茶葉的分佈和發展,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市場需求培植各個不同品種的茶樹,在茶科所的專家們講述下,製茶技術工藝在不同的市場環境和人們生活變化對茶需求創新與變化。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技術比拼,交流平臺

恰逢近期“2018首屆全國紅茶加工製作大賽”在英德成功舉辦,省茶科所就是賽點之一,期間,有幸近距離接觸全國各地製茶大師們,也從中瞭解到紅茶的製作過程。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今年的紅茶製作用的茶青選用的是“英紅九號”品種,其工序主要有“茶青採摘萎凋揉捻發酵乾燥”五個步驟。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比賽期間,製茶師們為了能製作一杯好茶,不眠不休三十多個小時,從萎凋,定時觀察控制茶青的水分到一定程度,開始進行揉捻。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在揉捻過程中製茶師都不能離開,時刻觀察機械對茶葉的揉捻程度,隨時做好各種調整,其目的使葉細胞遭到破壞,葉捲成條,葉汁溢出並凝於葉表,使葉內多酚氧化酶與多酚類化合物接觸,藉助空氣中氧的作用,為發酵創造條件,揉出的茶汁凝於葉表,在茶葉沖泡時,可溶性物質溶於茶湯,增進茶湯的濃度及香味。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揉捻後開始發酵。發酵是紅茶製作的獨特階段,是提高紅茶品質的關鍵步驟。其機理是葉子在揉捻作用下,組織細胞膜結構受到破壞,透性增大,使多酚類物質與氧化酶充分接觸,在酶促作用下產生氧化聚合作用,其它化學成分亦相應發生深刻變化,使綠色的茶葉產生紅變,減少青澀味,形成紅茶特有的紅葉紅湯香濃的品質。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乾燥,也就是俗稱的“烘茶”,是紅茶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它是通過高溫來達到鈍化酶的活性,使發酵停止,同時蒸發水分,固定茶形,防止黴變,並激化並保留高沸點芳香物質,獲得紅茶特有的甜香。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經過大約30多個鐘頭左右的製作,歷經萎凋、揉捻、發酵、烘乾等工序的初制“英紅九號”,終於帶著陣陣誘人的香氣新鮮出爐。

此時,即使雙眼因熬夜勞作佈滿血絲,但收穫的喜悅,仍寫滿在每一位選手的臉上,這一切的一切,只為了製作一杯讓你說“好喝”的茶……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在比賽期間,本地和外省的選手們相互競爭又相互學習,除了製茶,他們還交流這種茶和病蟲害防治經驗,此刻,在省茶科所的院子裡,這裡不僅僅是賽場,還是一個難得的交流平臺,那種氛圍十分難得。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產、學、研”相結合,推廣農業科學技術責無旁貸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中國茶葉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幹毛茶葉產量預計達258萬噸,比上年增加17萬噸。在產量增加的同時,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效益提升,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我國茶葉的產量在增加,品質在提升,品牌在發展,新產品研發成為熱點,茶葉深加工和茶葉衍生品等多板塊輪番發力。但是生產和消費的地域特徵都過於明顯,主要表現為公共品牌很響,企業品牌沒有跟上,“有名茶、無名牌”的短板始終困擾著茶產業的發展。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作為“英紅九號”茶樹品種選育者、“英紅九號”紅茶產品首創者、“英紅九號”紅茶品牌創建者,“英紅九號”核心技術原創者,對於推廣英德紅茶技術,省茶科所則不旁貸。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只有瞭解市場,走到人民中去,才能研發更多適合市場需求的好產品,更好的為英德,甚至中國茶行業服務,正因為這個初衷,也為了科研技術更好與市場接軌,推出更多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讓農業科學技術更好的傳播開來,做到“一帶一路”,做到“產、學、研”相結合的示範作用。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因此,成立廣東省鴻雁茶業有限公司,並研發了“鴻雁”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產品:“金毫”、“金毛毫”、“金英紅”、“英紅九號”、“鴻雁紅茶”、“烏龍紅茶”、“銀毫茶”、“嶺南春”、“金萱綠茶”、“金萱烏龍茶”、“廣東單叢千兩茶”、“廣東陳香茶”等名優產品。

英九源頭,鴻雁當歌!——走進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廣東鴻雁茶業有限公司“英紅九號”榮獲廣東首屆十大名牌農產品評選茶葉類第一名,摘取“廣東名茶”桂冠,成為響噹噹的廣東茶葉第一品牌,為當地茶行業起到良好的模範帶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