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半百的王府井,可能不再青春少艾了

年過半百的王府井,可能不再青春少艾了

王府井步行街儼然是北京的地標之一,每天在這條街上走過的行人,除了趕地鐵的上班族之外,85%的人來自外地。

猶記得我高中剛畢業的時候,和父母一起來北京準備入學,住在王府井旁邊的酒店裡。對於當時的我來說,王府井是金碧輝煌的,是高不可攀的,走在步行街上,看著櫥窗裡見都沒見過的高級貨,我覺得帝都人民真洋氣。

年過半百的王府井,可能不再青春少艾了

在我的印象中,東華門的小吃街雖然奇貴無比,但每天從那裡走過,看著人生百態也非常有趣。後來小編出國留學,每次回家都要在北京轉機,時間來的及的話,我都會來王府井轉一圈,外文書店裡翻一翻有沒有適合我的法語書;沿街的大商場裡轉一圈,覺得並不比巴黎的商場遜色;最後在東方新天地來一碗洋氣的水果撈,再來一杯奶茶,最後心滿意足地打道機場。

年過半百的王府井,可能不再青春少艾了

但是非常奇怪的是,我在國外認識的北京孩子表示自己不去王府井逛街,我想也對,這裡應該就是給遊客逛的地方吧。

後來我到北京當北漂,認識了更多的北京人,我才知道,在老一輩的北京人眼中,王府井絕對是能和“人生大事”劃上等號的。

爸媽的結婚照,是在王府井上的中國照相館拍的;舅舅拿著壓歲錢,跑到外文書店買了人生中第一本外語書;逢年過節,奶奶拿著手絹包的錢,帶著我去東安市場買東西……

年過半百的王府井,可能不再青春少艾了

更不要說作為“新中國第一店”的王府井百貨大樓又是何等的有氣場,在這裡吃頓飯那都是有頭有臉的大事。在老北京的記憶中,跟鄰居說一句“我去王府井”,那都是有天大的喜事,而且一定要打扮的整齊漂亮才能去。用現在的話說,去王府井這件事,讓生活充滿了儀式感。

年過半百的王府井,可能不再青春少艾了

1955年,鄧小平視察百貨大樓 來源:新華社

前面提到的東華門小吃街,奇貴無比,在2016年6月24日,經營了30年的王府井東華門夜市關閉,並沒有引起一代人的懷舊和共鳴。因為巷口3塊錢一串的糖葫蘆這裡賣10塊,這已經不是老北京心目中的北京了。隨著“朝聖”的人越來越多,疏於管理的王府井變成了“假貨次品”“坑蒙外地遊客”的代名詞,而老北京們,也漸漸不再來這裡,因為就連售貨員熟悉的京腔京韻,也被南腔北調的各地方言代替。

王府井,猶如一個邁入中年的油膩大叔,即不能討老婆開心,更撩妹無力,只能靠前半輩子攢下的本錢,面對生活的壓力。

年過半百的王府井,可能不再青春少艾了

在老北京的心裡,王府井的輝煌是不能抹去的,即便這裡已經不再是記憶裡的模樣。

但好在隨著新的產業鏈構造產生,王府井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慢慢大了起來。這裡不再是一條賣各種紀念品的“雜貨一條街”了,而是既有面對遊客的紀念品小店,也有面對本地人的綜合性商場的購物一條街了。

記憶裡的老北京可能再也回不去了,但是年過半百的新北京,邁著穩健的步子,陪著新一代的北京人堅定地走下去。

留法北漂“小海龜”,愛旅行但路痴,愛美食但怕胖。

去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人,暫時停下來,講講我的見聞,聽聽你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