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半百的王府井,可能不再青春少艾了

年过半百的王府井,可能不再青春少艾了

王府井步行街俨然是北京的地标之一,每天在这条街上走过的行人,除了赶地铁的上班族之外,85%的人来自外地。

犹记得我高中刚毕业的时候,和父母一起来北京准备入学,住在王府井旁边的酒店里。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王府井是金碧辉煌的,是高不可攀的,走在步行街上,看着橱窗里见都没见过的高级货,我觉得帝都人民真洋气。

年过半百的王府井,可能不再青春少艾了

在我的印象中,东华门的小吃街虽然奇贵无比,但每天从那里走过,看着人生百态也非常有趣。后来小编出国留学,每次回家都要在北京转机,时间来的及的话,我都会来王府井转一圈,外文书店里翻一翻有没有适合我的法语书;沿街的大商场里转一圈,觉得并不比巴黎的商场逊色;最后在东方新天地来一碗洋气的水果捞,再来一杯奶茶,最后心满意足地打道机场。

年过半百的王府井,可能不再青春少艾了

但是非常奇怪的是,我在国外认识的北京孩子表示自己不去王府井逛街,我想也对,这里应该就是给游客逛的地方吧。

后来我到北京当北漂,认识了更多的北京人,我才知道,在老一辈的北京人眼中,王府井绝对是能和“人生大事”划上等号的。

爸妈的结婚照,是在王府井上的中国照相馆拍的;舅舅拿着压岁钱,跑到外文书店买了人生中第一本外语书;逢年过节,奶奶拿着手绢包的钱,带着我去东安市场买东西……

年过半百的王府井,可能不再青春少艾了

更不要说作为“新中国第一店”的王府井百货大楼又是何等的有气场,在这里吃顿饭那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事。在老北京的记忆中,跟邻居说一句“我去王府井”,那都是有天大的喜事,而且一定要打扮的整齐漂亮才能去。用现在的话说,去王府井这件事,让生活充满了仪式感。

年过半百的王府井,可能不再青春少艾了

1955年,邓小平视察百货大楼 来源:新华社

前面提到的东华门小吃街,奇贵无比,在2016年6月24日,经营了30年的王府井东华门夜市关闭,并没有引起一代人的怀旧和共鸣。因为巷口3块钱一串的糖葫芦这里卖10块,这已经不是老北京心目中的北京了。随着“朝圣”的人越来越多,疏于管理的王府井变成了“假货次品”“坑蒙外地游客”的代名词,而老北京们,也渐渐不再来这里,因为就连售货员熟悉的京腔京韵,也被南腔北调的各地方言代替。

王府井,犹如一个迈入中年的油腻大叔,即不能讨老婆开心,更撩妹无力,只能靠前半辈子攒下的本钱,面对生活的压力。

年过半百的王府井,可能不再青春少艾了

在老北京的心里,王府井的辉煌是不能抹去的,即便这里已经不再是记忆里的模样。

但好在随着新的产业链构造产生,王府井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慢慢大了起来。这里不再是一条卖各种纪念品的“杂货一条街”了,而是既有面对游客的纪念品小店,也有面对本地人的综合性商场的购物一条街了。

记忆里的老北京可能再也回不去了,但是年过半百的新北京,迈着稳健的步子,陪着新一代的北京人坚定地走下去。

留法北漂“小海龟”,爱旅行但路痴,爱美食但怕胖。

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暂时停下来,讲讲我的见闻,听听你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