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過程中,如何對書籍進行思考和內化?

讀書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是認識和了解;第二層是思考和內化。我們很多人讀書,都只做到了第一層,或者介於第一層和第二層之間。 我們若要將所學得的知識消化吸收,變為己有,並且能夠充分應用發揮的話,就必須經過思考的過程。

讀書的過程中,如何對書籍進行思考和內化?

思考其實就是一個“對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理解和再加工”的過程。

我們能“真正思考”的東西,範圍其實狹窄得很,它只侷限於我們所熟知的事情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內。我們自身 知識經驗的有無或多少,對理解能否順利地進行,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知識的多少決定了一個人的理解能力,有些人讀書讀不懂,原因還是相應的基礎知識的缺乏。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地求上進,不斷地學習,只有有了一定的積累以後,大腦才可能對這些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連結、創造”等思考加工活動。

說到學習,碎片化的學習是很多人比較喜歡的方式,因為它具有:輕鬆、自由、耗費的精力少、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等一些優點。但也有很多缺點,碎片化學習往往是快速瀏覽式的學習,可以讓我們瞭解和認識一些東西,但這種“過眼而不過腦”的學習,很容易讓我們“自我感覺”學了很多東西。

所以,用整塊的時間來進行碎片化的學習是不可取的。碎片化的學習,其主要意義是讓你在“碎片時間”的時候進行的學習,更多的是給你一個觀點或思路。如果這些觀點、思路是對你有幫助的東西,你就需要用之後的“整塊或大塊時間”去進一步、深入的學習。

讀書的過程中,如何對書籍進行思考和內化?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會思考,而是懶於思考。

因為思考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並不能像呼吸一樣自然,而是需要“刻意”才能運行。也就是說思考的方法之一就是:刻意。

讀完一本書之後,“刻意”的給自己提一些問題,進行思考。比如,根據書中的內容,刻意的去聯想自己已知的一些相關知識,建立某種聯繫;如果你是書中的主人公,你會怎麼面對和處理他遇到的問題;作者給出的方法可行嗎,還有其他方法嗎?等等。

在讀書過程中進行理解和思考,離不開對讀書筆記的歸納整理。

整理讀書筆記的過程,是把所讀的書和收穫進行梳理的過程,也是自己思考的過程。所以,在閱讀中,隨時記錄我們的感受、收穫,我們的問題,或者書中的閃光點。書中的某些觀點或方法,給了我什麼提示、靈感;補充了我知識樹中的哪些主題;解決了我期望的什麼問題;又碰到了哪些問題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在閱讀中進行批註,閱讀後進行整理的。

現實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讀完一本書,很多時候我們不可能立馬就運用到這本書,可等需要用到的時候,只是模模糊糊、似曾相識。這個時候難免覺得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呢,反正又記不住!

可事實上,是記不住的問題嗎?當然不是!而是你沒有對讀過的書進行“理解、思考、整理”的問題。對一個知識真的理解和思考之後,原話是什麼能記住更好,記不住也沒關係,因為我們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話、最簡單的話來描述,或者用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讀書的過程中,如何對書籍進行思考和內化?

思考不要侷限於一隅

思考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習慣性的從單一視覺或者單一層次的去考慮。對於簡單的問題,一般不需要考慮從多角度多層面去解答,是什麼就是什麼,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但是對於複雜或者難的問題,我們就不能簡單的從單一視覺或層面來解答了,思考的能力和差異也就從這裡開始顯現出來了。

所以,無論是分析和思考書中的現象、問題,還是現實中的情況,都要“有意識”的去從多方面考慮。比如swot分析法(優勢、劣勢、機會、挑戰)就是簡單的多角度分析思考問題的一種方法。

​.........................................................................

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網(m.jint.cn)國內最專業的快速閱讀記憶訓練平臺(電腦、手機皆可訓練),快速閱讀、記憶力、注意力、思維、高效學習等方面的知識學習、能力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