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过程中,如何对书籍进行思考和内化?

读书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认识和了解;第二层是思考和内化。我们很多人读书,都只做到了第一层,或者介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 我们若要将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

读书的过程中,如何对书籍进行思考和内化?

思考其实就是一个“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理解和再加工”的过程。

我们能“真正思考”的东西,范围其实狭窄得很,它只局限于我们所熟知的事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内。我们自身 知识经验的有无或多少,对理解能否顺利地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知识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有些人读书读不懂,原因还是相应的基础知识的缺乏。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求上进,不断地学习,只有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大脑才可能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连结、创造”等思考加工活动。

说到学习,碎片化的学习是很多人比较喜欢的方式,因为它具有:轻松、自由、耗费的精力少、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等一些优点。但也有很多缺点,碎片化学习往往是快速浏览式的学习,可以让我们了解和认识一些东西,但这种“过眼而不过脑”的学习,很容易让我们“自我感觉”学了很多东西。

所以,用整块的时间来进行碎片化的学习是不可取的。碎片化的学习,其主要意义是让你在“碎片时间”的时候进行的学习,更多的是给你一个观点或思路。如果这些观点、思路是对你有帮助的东西,你就需要用之后的“整块或大块时间”去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读书的过程中,如何对书籍进行思考和内化?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会思考,而是懒于思考。

因为思考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并不能像呼吸一样自然,而是需要“刻意”才能运行。也就是说思考的方法之一就是:刻意。

读完一本书之后,“刻意”的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进行思考。比如,根据书中的内容,刻意的去联想自己已知的一些相关知识,建立某种联系;如果你是书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面对和处理他遇到的问题;作者给出的方法可行吗,还有其他方法吗?等等。

在读书过程中进行理解和思考,离不开对读书笔记的归纳整理。

整理读书笔记的过程,是把所读的书和收获进行梳理的过程,也是自己思考的过程。所以,在阅读中,随时记录我们的感受、收获,我们的问题,或者书中的闪光点。书中的某些观点或方法,给了我什么提示、灵感;补充了我知识树中的哪些主题;解决了我期望的什么问题;又碰到了哪些问题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在阅读中进行批注,阅读后进行整理的。

现实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读完一本书,很多时候我们不可能立马就运用到这本书,可等需要用到的时候,只是模模糊糊、似曾相识。这个时候难免觉得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反正又记不住!

可事实上,是记不住的问题吗?当然不是!而是你没有对读过的书进行“理解、思考、整理”的问题。对一个知识真的理解和思考之后,原话是什么能记住更好,记不住也没关系,因为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话、最简单的话来描述,或者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读书的过程中,如何对书籍进行思考和内化?

思考不要局限于一隅

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习惯性的从单一视觉或者单一层次的去考虑。对于简单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考虑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解答,是什么就是什么,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但是对于复杂或者难的问题,我们就不能简单的从单一视觉或层面来解答了,思考的能力和差异也就从这里开始显现出来了。

所以,无论是分析和思考书中的现象、问题,还是现实中的情况,都要“有意识”的去从多方面考虑。比如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就是简单的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的一种方法。

​.........................................................................

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网(m.jint.cn)国内最专业的快速阅读记忆训练平台(电脑、手机皆可训练),快速阅读、记忆力、注意力、思维、高效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能力训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