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各种冷知识有哪些?

用户68738747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

有些日本电影里主人公动不动就切腹自杀的,看着挺爷们,也挺悲壮的,其实大部分切腹都是做做样子,并不真切。

切腹起源于日本大盗滕原义,这哥们白天是个贵族,晚上就出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来他被官府给包围了,这哥们也是硬气,不仅没逃跑反而还坐在大堂上,坦胸露乳,淡定地吹箫,一曲终了,他拿起武士道切向自己的腹部,又把流出来的肠子扔向包围自己的官兵。大家一看,这哥们真行,敢对自己下狠手,也就原谅了他错误。后来切腹就成了武士的标准死法。

虽然看着挺牛x,但切腹这种事实在是太血腥,也太疼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发动兵变失败后决定切腹谢罪。刚把肚子划开,他就疼的哇哇大哭,他这一哭把站在身后的介错人也给吓到了,结果手忙脚乱的介错人砍了五刀也没把头砍下来,那场面真是太血腥了。

除了过于痛苦外,切腹时要是武士没能忍住,哇哇大叫,那形象也就全毁了。所以日本江户时代,一些宣称是切腹的处罚,实际都是被介错人斩首了,谁都没有真的用刀开肠破肚。不过虽然不容真的切腹,但仪式感还是要刷一下的,具体就是把钢刀换成木刀或者折扇,然后装模作样的朝腹部割一下,这时身后的介错人手气道路,斩下头颅,之后再把木刀和竹扇放在死者腹部,宣布切腹完成。


杨过的大仙


【历史上的电椅本身并不通电】

【电椅并不是最人道的死刑方式,而是最残忍的死刑方式之一】

谈不上多冷的冷知识,但是也够冷了。

电椅是上世纪装置,它的设计立意良好,设计者认为这种刑法比较慈悲,处决方式也比较人道。电椅的行刑过程是这样的:

  • 坐上电椅时,死刑犯成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
  • 电力离开电源,以电子形式通过电线,然后电流进入头盖,经由浸过盐水的导电海绵进入头颅。
  • 接着电流通过人体,从腿上的电极出来。这里有另一块导电海绵将电送回电源。

电椅发明人爱迪生(经评论区提醒,特斯拉不是电椅发明者)电椅本身不通电,电流不会通过椅子的任何部分。

任何牢固、不导电的椅子都能来做电椅执行死刑。

人们认为电力能够杀人,但并不是十分清楚其中的原理。实验证明,高压电可以轻易通过脑组织,即使有颅骨做保护,大量电流仍旧可以畅通无阻地穿入。

电椅并不是最人道的死刑方式,而是最残忍的死刑方式之一

电椅的行刑方式是电流让人体神经元彻底超载造成混乱,导致大脑短路最后心脏停止跳动。第一次电击造成脑死亡,第二次让心脏停止跳动。但由于人体机能的差异,很多人在被执行电椅死刑的时候多次电击不死,皮肉烧焦,大脑沸腾甚至冒烟。由于出现数分钟都没能电死的情况,受刑者的痛苦不可想象。

该图为电影剧照,非真实场景

如今电椅已经被大规模废除,改用更人道的死刑。


以上资料均来自于纪录片和相关网络素材

雲绯文史公众号:故纸堆间(yunfei919-)


蝶恋花绯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最近在写一个系列,名字叫做三国冷知识。刚好有几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一,公孙瓒第一桶金是吃软饭得来的

公孙瓒在三国前期,可以说是比较厉害的一个诸侯。公孙瓒麾下的白马义从,在整个三国来说,都是少有的强兵。


但是公孙瓒年轻的时候,竟然是凭借相貌吃软饭才得以走上升官发财之路。

公孙瓒在年轻的时候,据说身材特别高大,相貌英俊,说话声音很好听。于是公孙瓒的上司,侯太守特别欣赏他,不但把女儿嫁给他,而且还出资,让公孙瓒去著名学者卢植门下上MBA深造。

公孙瓒在卢植门下镀了金之后,从一个小小的书佐成为郡中小吏,替另一个领导刘太守开车。

结果刘太守犯了事儿,被朝廷给抓了起来。公孙瓒作为亲信司机,也被抓了起来。朝觐决定把刘太守和公孙瓒,发配到日南郡。(今天越南中部)

公孙瓒觉得路上太远,江南又没有开发,瘴气弥漫,自己这一去肯定回不来了,于是买了米和肉,到路边祭祀祖先:

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瘴气,或恐不还,与先人辞于此。

周围旁观的吃瓜群众觉得公孙瓒演的特别好,声音又大,然后泪流满面,纷纷表示很感动可以拿奥斯卡小金人。

刘太守和攻占,走到半道的时候,朝廷大赦,于是他们就开开心心的又回到了辽东。公孙瓒也因此被举为孝廉,成为了辽东国的长史,正氏走上了一方诸侯之路。

二,曹植在听到曹丕篡汉时故意作死,幸亏曹丕宽宏大量

大家知道,曹操在平定北方的时候,其实曹氏已经可以完全取代汉朝了。但是曹操身为汉臣,死为汉鬼,还是忍住了自己的欲望,终身也没有走出代汉的那一步。

但是对于跟随曹操打天下的人来说,绝大部分人都希望再进一步。像荀彧一样,死也要辅佐汉室的人,是极少数的存在。

曹丕在,逼迫汉献帝禅让之后成功建立了魏国,成为天子。当时曹植远在金城,听到曹丕篡汉的消息之后,史书上记载:曹植披发服悲哭!

很快曹植披头散发替汉献帝痛哭的事情,就传到了曹丕耳朵里。

曹植作为一名文人,可以说是文采留名千古,但是作为曹氏的继承人,就从这件事情来看,是完全不合格的。

汉朝自桓灵二帝、黄巾之乱之后,皇室严重衰落,可以说到汉献帝的时候气数已尽。如果没有曹氏,可能是董氏、袁氏、司马氏来取代汉朝。

作为一名普通人,希望汉朝延续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曹氏的前继承人,曹植此举可以说是完全暴露出来自己对政治的无知,以及对曹丕的挑衅。



这才有后来的,曹丕逼迫曹植写七步诗的故事。但是曹丕还是宽宏大量,汉献帝禅让之后,安安稳稳活到老死。曹丕虽然对曹氏兄弟多有打压,但没有主动杀害,就这一点可以说是历史少有的君主了。

我是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被误解的历史人物,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葡萄酒在中国的饮用历史有两千年之久

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金朝末位皇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天。

宋朝之前,大臣们上朝都是需要正坐的,宋朝之后才开始才开始站着上朝

北宋清明上河图上有人物1600多人,比四大名著中任何一部出现的人物都多

三国中的张飞其实是帅哥,书法很好,而且擅长画美女图

和珅在位十多年,家产有两亿,相当于甲午战争后中国给日本的赔款

李自成之所以反叛是因为朝廷让他下岗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隋末文佳皇帝陈硕真

安禄山在杨贵妃面前经常以襁褓里的婴儿形象出现


湮灭的历史


这个多了,我头条里也有写过,可以来搜看一下。

来讲一下中国古代吃的问题。像我们所熟知的纣王所喜欢的“酒池肉林”,其实要放在今天可能真没那么好吃,在当时是没有现今的调味料的,孜然、辣椒、蛋黄酱之类的统统没有,《左传》说“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就是说将肉煮或烤一下,加醋、食盐和发酵过的咸酱,而梅就是指梅子。所以啊,虽然说出来是很大的场面,其实未必是想象中的味道。

还有一些蔬菜,在魏晋之前,像茄子、黄瓜、四季豆、胡萝卜、辣椒等蔬菜都是没有的,当时能吃到的蔬菜种类非常少,众所周知,玉米、辣椒、土豆、西红柿等都是舶来品,有很多物种都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陆续传到各国。

在商周时西亚的小麦进入了中国,北方的主食是小米,黄米和豆类;藕是产于印度的作物,秦代之后才传入中国;在汉代之前,没有葡萄,葡萄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在南北朝之前中国不存在茄子;莴苣和菠菜这些植物是从波斯和地中海地区传来的,在隋唐之前都是没有的;西瓜是宋代之后才引进的;在元代之前中国不存在胡萝卜;马铃薯、红薯和玉米是由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从美洲漂洋过海到达中国,时间是明代之后;在清代之前也没有辣椒。

其实有些食物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端倪了,像带有“胡”“番”字的一般都是从外国引进的。


历史号外


冬天听冷知识,觉得越发的冷~ 关于美食的冷知识,你了解多少呢?

青蛙保鲜

在发明冰箱之前,人们把活生生的青蛙投放在牛奶中达到保鲜的目的。呃。。还真重口味!据说 青蛙的表皮能分泌一种富含抗菌和抗真菌的物质,能大大降低青蛙变质的速度!

啤酒最早的用途

古埃及非常富饶,文明发达,古埃及人很喜爱啤酒,可以说是无酒不欢。据说修建庞大的金字塔时,雇用了大量劳力,而啤酒就是作为支付工匠工资的一种方式,可以作为货币流通。啤酒=money?哈哈哈,还是折现吧。

甜筒的诞生

第一个脆皮甜筒诞生在1904年的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上。世界博览会上,当时冰激凌供应商的纸盘刚好用完,一名推销员急中生智,想到用华夫饼包裹冰激凌,于是,全球第一个脆皮甜筒冰激凌诞生了!让人们欲罢不能的美食,从那天起多了一个~

茶包的发明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一位来自纽约的商人Thomas Shalivan开始将茶放进一个小丝袋里分发给他的客户,他本来是想让客户把茶叶倒出来泡着喝,但是他的客户们都理解错了,直接就把小丝袋放进了茶杯里。但可喜的是,这样做让喝茶变得更方便了~

保质期最长的食物之一——蜂蜜

纯净的蜂蜜保质期可以达到3000年。厉害了~



好奇心食堂


在明代,皇子称呼皇帝不是叫父皇,而是父皇陛下。皇子称呼皇后也不是叫母后,而是母后殿下。太子跟皇子在皇帝面前也不是自称儿臣,而是长子XX,或者第几次XX。

例如朱标在朱元璋面前最规范的自称是:“长子标”,而朱棣在朱元璋面前最规范的自称应该是:“四子燕王棣”。

亲王称呼当皇帝的兄长并不叫皇兄,称呼皇后也不是皇嫂。而是“大兄皇帝陛下”以及“尊嫂皇后殿下”。

而且朱元璋对自己子孙不要太好,他规定

“凡风宪官,以王小过奏闻,离间亲亲者斩。风闻王有大故,而无实迹可验,辄以上闻者,其罪亦同。”

意思是:如果你是明代的言官,你如果向皇帝投诉亲王的不法(小过)行为,那么你就是在离间亲亲之义,二话不说,斩!如果你听说亲王有大错(例如谋反),但没有实锤,那么恭喜你,依然是斩!天可怜见,如果亲王要造反,除非脑袋被驴踢了,不然谁会让你拿到石锤。

所以,在明代当王府官员是最悲催的差事。


历史八卦社


历史是人记载下来的。但是记载历史的人,却有不同的身份:学者、史官、抄写小吏。。。。等等。

还有一种叫做「瞽矇」,就是是「盲人、瞎子」,他们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久远历史记录者。可以追溯史前没有文字以前的「结绳契刻」时期。

「瞽矇」是「史学家」的1.0版本,古今中外,东方西方皆如此。


如:古希腊《荷马史诗》的作者荷马就是瞎子,这是梵蒂冈博物馆——新翼厅(Braccio Nuovo)展馆收藏的荷马雕塑:就是典型的盲人。

这是19世纪创作的油画《荷马和他的向导》:


司马迁《报任安书》云「左邱失明,厥有《国语》」,胡适、杨宽、徐中舒等人认为《春秋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就是当时贵族中的「瞽矇」,音乐和文学才能修养都非常高。



今天,盲人好像是弱势群体,其实,在史前和上古,盲人正因为眼盲,有了一些非同一般的一些技能,地位是不算低的。


怎么讲呢?


俗话说:盲人是眼盲而心不盲。他们虽然失去了视觉,另一些感官就会强化:触觉、嗅觉,盲人要想生存,必须从很小就开始训练一技之长,诸如:巫师算命、吟诵、唱歌,训练出超强的记忆力,以及娴熟的驾驭各种乐器。


在史前社会,盲人担当部族中通神的巫人,没有文字以前,他们也负责记录、传诵本部落和族群历史的这种任务,担当这种「跳大神、领舞、唱歌」的角色。东北亚的萨满巫师很多都是盲人。日本神道教有女盲人当祭司。


比如传说中上古贤弟「舜」,他的父亲叫「瞽叟」,娶了两个老婆,可见地位很高:


《史记·五帝本纪》: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


后来文字诞生,进入国家文明社会以后,这些「能跳大神,会讲相声,吹拉弹唱、记忆力又好」的盲人,他们成为为王室和诸侯的服务「瞽矇」或者「乐官」。瞽矇超强的记忆力和识文断字的史官一起为国家王室记录历史。


《六经》中的《诗经》、《乐经》都跟音乐有关,三代的贵族交际、抒情、祭祖都是唱歌奏乐的(乐经后来失传或说并入礼经)。所以,精通于「吹拉弹唱」的「瞽矇」是非常抢手的。



《周礼》记载的「瞽矇」要会很多乐器,可能还要担当「诵训」职能,相当于今天CCTV的「播音员」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瞽蒙/司干》:瞽矇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



因此,「瞽矇、乐官」这种内廷官员,比一般的「刀笔小吏」待遇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国语》中甚至记载了很多「瞽矇」干政的言论,以及「知天道」的记载。



下面,我们搞清楚古代时代不同身份的人,是怎样记录历史,只把「瞽矇记史」搞明白:


比如孔子整理《春秋》、司马迁著《史记》。。。。。。他们是学者型的历史学家,他们创作历史书,是对原始史料文献进行分辨、审查、整理,编纂成书。


用今天的文献学的角度看,就是将「原始文献(一级文献)」的加以整理,加上「目录、索引、章节」,编纂成「二级文献」。「三级文献」就是对「二级文献」再一次提炼,综述、评述等等。


古代「原始文献(一级文献)」」则是由不同时代的史官抄写记载,史官虽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内廷官员,但有一定的独立性,按照职能,他们应该忠实的记录王的言行和国家大事。古代的史官比较有名的是秉笔直书的「在齐太史简」。


《礼经》记载商周史官制度——左右两个史官,随时在天子旁边,左史记行,右史记言:


  • 《礼记·王藻》:(天子)玄端而居,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汉书》记载「左史」和「右史」的职能和《礼记》是颠倒的,但无关宏旨:


  • 《汉书·艺文志》: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当然,周礼记载的《史官》分得更详细,我只列个表出来,就不谈了,免得把读者搞糊涂了,我们只需要知道两种不同史官一个记言,一个记事就大致上可以了。

韩高年. (2002). 三代史官传统与古史传述方式. 社会科学战线(4), 143-149.





综上可见:

左史记录君王说的话,然后存档成书叫《尚书》;

右史记录君王做的事,然后存档成书叫《春秋》。

记事为文,记言为献,这就是「文献」一词的来源。


《国语·楚语》云「史不失书,矇不失诵」——

正如徐中舒先生所言,《春秋》原是「朝报邸钞一类的原始记录」,记事是很简略的,更详细的情况,则要瞽矇」这种记忆力好的乐官,以配合音乐和韵律记下来。

所以,「瞽矇」和「史官」一起配合记录历史,这种模式也就是经传中所说的「瞽史」:



  • 春秋时代我国学术文化虽有高度发展,但有关历史的传习也还未能脱离这样原始方式。
  • 当时有两种史官,即太史与瞽矇,他们所传述的历史,原以瞽矇传诵为主,而以太史的记录帮助记诵,因而就称为瞽史。
  • 所谓「史不失书,矇不失诵」,即史官所记录的简短的历史,如《春秋》之类,还要通过瞽矇以口头传诵的方式,逐渐补充丰富起来。
引自:《中国史学名著选—左传选》(中华书局,1963),页355




《春秋》《X语》是东周各国普遍存在的历史文献。


孔子整理的《春秋(鲁)》记载的历史是简略的,相当于「年谱大事记」,而《左传》正是对《春秋(鲁)》更详细的补充。而《左传》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瞽矇口传的历史。


《左传》被认为《春秋》的内传,而《国语》被认为是春秋的外传,《国语》则是用文字记录各国瞽矇传诵的总集。


《国语》从文本上来看,非常多的重复句子,这绝对不是记事文本的特点,体现了口诵韵文的特点,是瞽史讲诵的记录本。


文本太长了,我就不引用了,只说一个比喻,我们今天流行歌曲的歌词就有很多重复,这种文体你肯定知道不是写的日记。
又如《诗经·秦风·蒹霞》有很多重复,刚开始就是秦国的民歌,是当时的乐官采风收集的。《诗经·XX风》就是某地的民歌,王室的乐官去民间收集,就叫「采风」。
《汉乐府》的诗歌《江南可采莲》,后面的四句口水「鱼戏莲叶东、南、西、北」就是四个人一起的多人重唱。



所以,《国语》就是中国的《荷马史诗》。「语」在东周就成为一种新兴的文体,记录孔子言论叫《论语》。


---------------------------------




以上主要说的周代的「瞽矇」,虽然夏代不可考,应该来说是存在。而文献和文物互勘证明商代有史官体系,也有「瞽矇」。


史料和文物互勘的「史官制度」,始自自商代,《尚书·多士》记录的周公以成王的口吻训殷顽民,离商纣亡国不远。


《尚书·多士》其句云「惟殷先人 ,有典有册。。。。。」,意思很明确:就是商人有典册记载的历史,历史上商人取代夏人,就如同今天我们周人取代商人,这是天意。


「史」这个字始见于甲骨文:全字像「手执笔记录」之形,按照《说文》的说法「从又持中」有「记事中正」的意思,当然也有学者也有不同意见,认为手所持握的某种工具:

《说文》: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甲骨卜辞《合集》27125:「大乙史,王其鄉(饗)。」


「大乙史」是专门祭祀商人先王大乙的官员,甲骨文中叫「作册」「册」一类的官员也是复杂掌管文书记事的官员。「史尹、作册尹」可能就是商代的史官。 商代的贞人可能也履行史官的职务。


甲骨卜辞也显示,商代「有瞽」「多瞽」这种官职,身份是不低的:


这是甲骨文的「瞽」字:

裘锡圭先生认为,从「人」画「目」,并去掉「目眶」下线条,以表示「目的残疾」;又用「以手柱杖」表现盲人的典型特征:


前面说了,「瞽」多才多艺,「吹拉弹唱,跳舞、播音」都精通,甲骨文中记载的「多瞽」跟「跳舞」有关,如:

《合集》16013:「勿乎(呼)多瞽舞。」

意思是「不要让多瞽舞蹈」,由于是残片,只能猜测可能是占卜这天「跳舞不吉利」,第一行「丙午亦雨多」来看,可能是「多瞽」参与求雨仪式。


合集2656正的卜辞有一句:妇好允见。。。。。又(有)瞽


《诗经·周颂》: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描述的是「周人在盲人乐队的伴奏下祭祖」的情形。


那么,「妇好允见又(有)瞽」,「允」在甲骨文中多用于「验辞」,就是「果然」的意思,「妇好果然见有瞽」,妇好要见的「瞽」,说明身份是不低的。


这也是个残片,无法推断整体意思,但毫无疑问「瞽」跟祭祀有关。


------------------------------------------------------------------


总体来说,夏商周三代的「瞽矇」是高级人才,履行史官、巫祝、占卜等很多职务,主要职务还是神职巫祝,当「史官」是次要的。有可能是当时的史官寻求他们的帮助,把他们当「磁盘」储存历史数据用。


因为瞽矇给王室当「播音员、乐队、祭司」,念「圣旨」、念祭词,一般的国家大事大概都会参与,而且记忆力好,他们的工作也要求他们记住国家发生的大事,甚至王侯遇到问题都要咨询他们,相当于一个「记事本」。这样的「资源」参与史书撰写就很正常了。


三代以后,中国进入帝国时期,儒家兴起,宗教神职势力式微,乐经都失传,就没「瞽矇」什么事了。


「瞽矇」这种古老的传统职业,只有另谋出路,大部分以说史讲评书方式在「民间卖艺」。


《汉书·百官志》等记载当时制度的文献,就没有瞽矇在朝廷的记载,出土文物表明「瞽矇」在汉代似乎就开始说书,成了郭德纲的祖师爷。

汉代出土的「说唱俑」就是「瞽矇」


古人的一些诗句和笔记记载的说书盲人:


  • 南宋陆游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 明代田汝成《西湖志余》: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评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大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或说红莲、柳翠、济颠、雷公塔、双鱼扇坠等记,或杭州异事,皆近世所撰作者也。


总之,「说书讲历史故事」还是发挥了瞽矇记忆力好,对掌故熟悉,说学逗唱都会的特点。这大概是盲人的天赋吧。这种职业其实在几十年前还有,我记得我爷爷说过,以前走街串巷的说书人有很多都是瞎子。


另外,盲人为什么有算命的传统?也就不言自明的了,其实「跳大神」才是盲人的本行,「唱歌跳舞」的为「跳大神」服务。


今天,盲人大部分好像都是从事按摩专业。还是「跳大神」加「唱歌跳舞」有搞头,王侯都倚重三分。


小汉字见大历史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竟然比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仅仅就大三岁。

可是两个人给别人的感觉是,他们就不像一个时代的人,毕竟一个是大秦帝国的开国皇帝,一个是西汉的开国皇帝。

可是,大家也不要忘记,大秦帝国也就是仅仅经历了两代人,而且第二代皇帝胡亥,也才是当了两年的皇帝。

这就可以理解,为何秦始皇和刘邦是同一时代的人了。

还有就是秦始皇只活了五十岁,刘邦却活了六十二岁。也就是说,秦始皇死的时候,刘邦的事业,才刚刚起步。

所以说想干一番大事,只要你有志向就可以,和年龄真的关系不大。

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太后,在嫁给刘邦之前,她竟然是魏王魏豹的一个妃子。

那时候的薄太后还年轻,我们姑且称她为薄姬吧。

话说是魏王魏豹妃子的薄姬,是如何变成刘邦的妾的呢?

这就不得不说楚汉争霸了,在楚汉争霸的时候,韩信为刘邦攻打下了魏国,魏王魏豹被俘虏,魏国王室里的人,就全部变成了俘虏。

再刘邦查看魏豹的后宫团的时候,他就把还有几分姿色的薄姬给选到了自己的后宫里。

但是,这时候的薄姬并没有受到刘邦的宠幸。

后来刘邦毕竟当了皇帝,他身边的女人是有很多的。

所以,他根本想不起,自己的后宫还有一个叫薄姬的女人。

那么刘邦后来又是怎么记起薄姬,并且宠幸她的呢?

这就不得不说薄姬的两个发小了。

话说薄姬小的时候,有两个发小,等他们都长大后,就全部被送到了魏王的王宫里,后来他们都被刘邦笑纳了。

只不过另外两个人先受刘邦的宠幸了,他们小的时候,发过誓说若是日后谁先受到王的宠幸,一定不要忘记,让王也宠幸其它的姐妹呀。

薄姬的这两个先后被宠幸的姐妹,在被刘邦宠幸之后,不但不替她说话,反倒还挖苦嘲笑她。这

件事正好被刘邦听到了。

刘邦就问他们前因后果,他们两个就如实的说了。

刘邦觉得薄姬是个可怜人,在那一天夜里,他就宠幸了薄姬,也就是那一夜情,薄姬怀孕了,生下来的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刘邦是瞧不起儒生的,他经常拿儒生的帽子撒尿。

还有就是汉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有男宠,刘邦有,汉惠帝有,汉文帝也有......。

再说汉武帝。

汉武帝这么雄才大略的一个帝王,但是他做事,有的时候一点都不像一个皇帝,你看他可以随随便便的,杀当朝的宰相。

汉武帝朝的宰相有十几个,几乎一半都是被他杀掉的。

据说那时候,汉武帝若是说让谁当宰相,谁都会怕的要死,赶紧跪下来磕头,让汉武帝另选其它人,自己真的是德薄才浅,宰相这件事,是真的干不了。

你看这个原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职,到了汉武帝朝,竟然成了最大的冷门。

是不是很可笑。

你还知道那些冷历史,欢迎继续补充。


史学达人


冷知识,一般都是人们不太注意的知识点,我下面说几个关于历史方面平常人不太注意的地方。

一、春秋战国和汉朝是不是感觉隔的时间很长?

其实战国时期随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就结束了。而汉朝则是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创立,中间只隔了一十九年,中间隔了秦朝二世和楚汉相争,也就是说从你养孩子到把他送入大学这段时间。

这个算冷知识吧?

同时期的还一点,战国时期虽然属于东周,但是东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就被秦国灭了,比战国结束提前三十五年,也就是说,秦国是灭了周朝之后才统一六国的,这期间差了三十多年。

二、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

两晋南北朝,很多人印象里,西晋东晋时间应该很长,南北朝应该时间很短。但是西晋建国从公元266年到公元316年,只有短短五十一年,如果从统一东吴开始算,只有短短37年。东晋则是公元317年到公元420年,也只有103年。两晋加起来最多154年,而南北朝则是公元589年随着杨坚灭了南陈结束的,中间经历了169年。 这一段时期除了西晋37年之外,几乎年年都在打仗,是中国历史上动乱时间最长的时期,如果从汉末黄巾军起义(公元184年)算起至隋朝统一(公元589年),中间历经了405年的动乱。

这也是国外很多历史学家把隋文帝杨坚列为世界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的原因,他结束了中国四百多年的战乱。

隋文帝杨坚

五代十国时期,给人感觉时间很长,实际上,五代从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开始到赵匡胤公元960年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结束,只有53年。宋朝统一除燕云十六州之外的地区则是公元979年。

也就是说五代十国全加起来只有72年,当时唐末的人还大有人在。

五代十国时期最有名的人除了各个皇帝,莫过于冯道(公元882年—954年)了。

冯道活了72岁,可是在这时间不长的时间里,他竟然侍奉了四国十帝,可以说谁来跟谁混。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俗话说三朝元老就很牛了,可是人家冯道做了十朝元老。做人做官,做到这个地步,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