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风趣——五音戏

五音戏是全国的独有剧种,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由于所流传地域的方言、风俗等差异,大致划分为东、西、北三路。后由于种种原因,东路和北路肘鼓子渐趋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专业的戏曲团体承续下来,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五音戏-历史溯源 五音戏是由边打鼓边歌唱的“秧歌腔”发展起来的。至今传统戏《大裁衣》中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唱词,如:“我就会打鼓,你就会敲锣,打起锣鼓唱秧歌,秧歌唱来唱秧歌”,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省境内流行的柳琴戏、茂腔、柳腔、同属于肘鼓子系统。 据老艺人邓洪山(艺名鲜樱桃)(1996年92岁)回忆,他父亲邓九星的老师叫荀兴旺,荀兴旺的老人叫铁笛,铁笛是当时有名的肘鼓子戏小生,从铁笛---荀兴旺---邓九星---邓洪山,四辈相传的时间对照起来,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肘鼓子”戏最初分东路、西路、北路三支。东路、北路因中国近代史上战乱荒旱,百姓生活极度困苦,民族艺术遭到严重摧残,缺少专业剧团沿袭,解放前已基本消亡,北路(又名“灯腔”或“腔”)和东路肘鼓子在博兴县境内和桓台县乌河头村,还有一些民间老艺人在演唱。现在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属于西路“肘鼓子”,也是现在仅存的、唯一的一个专业演出院团。

五音戏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早已成为流传地区百姓节假婚庆、自娱自乐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急剧变革给五音戏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加之保护措施滞后和资金不足,这一剧种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清朝后半叶传入淄博,流行于民间,尤其是在农闲季节,艺人们为了生计,几个人结合在一起(多为5人,故亦叫“五人班”),流动于邻村从事演唱。民间最早的五音戏班社是1860年前后成立的大徐戏班(在今张店区傅家乡),演出的剧目有《狮子楼》、《彩楼记》等。此外,还有荣春戏班(今张店区石桥乡)。当时的戏班并不固定,演出既无化妆,亦无伴奏,用秧歌腔或小曲演唱,唱词多是顺口溜的形式,以跑圆场、土台子为主要演出场所。清末,在梆子等剧种的影响下,始配以锣鼓伴奏,演员也略有装扮。 20世纪初,”周姑子戏”已遍及境内各区、县,民间的戏班(社)已很普遍,1914年张店王焕奎(艺名王妮子)成立的50余人的戏班在民间影响较大,这时期,“周姑子戏”逐渐吸收了京剧、昆腔等剧种的营养,慢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板式和锣鼓伴奏体系,传至今日,该戏的板腔主要有悠板、二玉应、鸡刨爪、散板。1933年,民间艺人邓洪山等经北京马彦祥介绍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唱片,该公司赠给邓洪山一面锦旗,上书“五音泰斗”4个字,自此“周姑子戏”正式更名为”五音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