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门行|在人烟稀少的瓦罕走廊,他们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昭示和启迪,以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从盛夏到金秋,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组织6支采访小分队和解放军报记者一起,深入到祖国2.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走进一个个国门口岸、海关空港、边防哨所、边境城镇,通过国门这扇窗口现地感受祖国边海防的沧桑巨变,现场记录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时代风采,实地见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伟大实践带来的繁荣与稳定。

从10月15日起,解放军报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国门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国门行|在人烟稀少的瓦罕走廊,他们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在中阿边境人烟稀少的瓦罕走廊,戍边官兵和护边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守边卫疆——

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新华社记者 李坤晟 张宝印 解放军报记者 吕德胜

国门行|在人烟稀少的瓦罕走廊,他们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官兵骑马巡逻。 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摄

从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城出发,沿着314国道的中巴友谊公路一路向西,道旁的人烟很快稀疏起来。两侧光秃秃的山岩矗立在帕米尔高原上,车窗外的风景格外苍凉。

空气越来越稀薄。经过4个小时车程,记者终于来到海拔4860米的南瓦根基达坂,眼前是一道铁丝网,铁丝网的另一侧是阿富汗。

这就是中阿边境的瓦罕走廊。

今天,瓦罕走廊依然处于反分裂反恐怖反渗透最前沿。这里没有海关、没有口岸,有的是戍守边关的边防官兵,有的是守卫家乡的护边员,他们共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反恐铁壁,坚决把国际恐怖势力阻挡在国境之外。

“我们就像国家的神经末梢,无时无刻不在感知边境线上的变化。”站在铁丝网前,克克吐鲁克边防连连长肖博文说。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组建于1955年10月,连队驻地海拔4300米,距2号界碑所在的南瓦根基达坂23公里,巡逻点位高达5420米。

在这里,最大的考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从连队到海拔5420米的3号点位,至今还有6公里没通路,马也没法骑。在不到平原含氧量一半的瓦罕走廊,走完这段路,全副武装的战士们最快也得走5个多小时。

2015年冬,肖博文带队去2号点位巡逻。途中,他的右脚被马蹄踩到,却因冻伤而毫无知觉。后来在牧民的临时房里,战士们生了堆火,却不敢直接烤他的脚。几个人轮流用雪搓,整整2个小时,肖博文的右脚才慢慢恢复了知觉。

为实现“一个进不来,一个出不去”边境防控管控目标,新疆一直在打造党政军警兵民“六位一体”的边境管控模式。在瓦罕走廊,除了边防官兵,塔吉克族护边员也是守卫边疆的重要力量。

在南瓦根基达坂总共有3个护边员班组轮岗,30位护边员负责15公里边境线的护边任务。“保卫祖国,为祖国守边,这是我们的义务。”57岁的萨发里克说。

萨发里克是这个班组里年纪最大、资历最老的护边员,2006年开始护边守边的他得过厚厚一叠奖状。有一次,他收到两名阿富汗人非法越境的线索后,第一时间向连队汇报。最后,两名非法越境者被及时控制并被遣送出境。

瓦罕走廊的中国一侧是塔吉克族老乡的夏季牧场,建有临时居住点。塔什库尔干乡乡长帕米尔介绍说,这些红顶黄墙的临时居住点都是由政府出资建造的,牧民可以免费入住。

29岁的护边员胡加正在山上护边,父亲达巴依和母亲帕热斯则在山下放牧。每年5月,他们都会赶着牛羊,从180公里之外的村庄过来放牧,直到10月再返回。

达巴依的邻居马达提打开了房子里的太阳能灯,他说:“过去根本不敢想象夏季牧场还能通电。”

马达提今年57岁,家里有20头牦牛。“变化太大了。”他忍不住感慨,“过去牧场只有毡房和石头堆的土房子,现在我们住进了砖房。”

“我们守在边疆,最大的底气就是祖国实力蒸蒸日上。”肖博文说。


国门行|在人烟稀少的瓦罕走廊,他们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刊于2018年10月24日解放军报04版


红其拉甫,见证中国向世界敞开怀抱

■新华社记者 陈 浩 张宝印 解放军报记者 罗 铮

国门行|在人烟稀少的瓦罕走廊,他们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在国门执勤。新华社发

从海拔3300米的塔什库尔干县城前往海拔4733米的红其拉甫国门,120公里的路程需要行车约3小时。记者沿途所看到的行进车辆来自全国各地,乘客大多是来一睹国门风采的游客。

愈接近国门,海拔愈高,温度愈低,空气愈稀薄。红其拉甫中巴边境区自1986年5月向第三国开放起,就被媒体评价为“国际旅游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的红其拉甫国门自2009年建成以来,也成为不少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

“这里风景独特,看到国旗高高飘扬,就感觉很自豪。”来自山东的教师王宇说,在新疆喀什遇上从成都、杭州、广州、上海等地来的“驴友”之后,一个自驾旅行团立即组成,因为大家有着共同的目的:到帕米尔高原,到红其拉甫。

红其拉甫中巴界碑与中国国门景区不仅吸引着国内的游客,也吸引着另一侧的巴基斯坦游客及第三方国际游客。

“我们是从拉合尔开了12个小时的汽车来的,就是为了看一看中巴边境的风光。”隔着界碑警戒线,29岁的巴基斯坦姑娘玛迪哈用英语与记者交谈,“到红其拉甫的喀喇昆仑公路真的很长,也很壮丽。”

玛迪哈是与父母、弟弟妹妹一家五口人出来旅行的。她说:“红其拉甫是个很好的旅行地,到这里会有一种爱国情怀。”

红其拉甫国门成为旅游热点要归功于喀喇昆仑公路的建成。人们经常这样形容这条路:世界最美公路、世界最惊险走廊。

1978年,中国吹响改革开放号角。同一年,被誉为“中巴友谊象征”的喀喇昆仑公路建成通车。这条历时12年建造的公路平均海拔3000米,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700多名中巴年轻人为此献出宝贵生命。

帕米尔高原古称“葱岭”,也是中原地区通往南亚的丝路古道。今天,焕然新生的“丝绸之路”——喀喇昆仑公路仍然是中国与巴基斯坦唯一的陆路进出境通道,也是通往南亚次大陆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

2013年,为进一步实现互联互通,中国提议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打造一条北起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经济大动脉。

2015年4月,中巴双方同意以中巴经济走廊为引领,以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为重点,形成“1+4”合作布局。作为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我刚来的时候,到巴方口岸苏斯特的路非常难走,大都是砂石路。”2013年来到中巴边境会谈会晤站工作的高翔说,“如今,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

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为打开国门,开辟一条通往西亚、欧洲、非洲的“空中丝绸之路”,在红其拉甫建立起了一座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工气象导航站。

如今,中国不但打开了国门,开辟了国门通道,还向世界敞开了怀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国门行|在人烟稀少的瓦罕走廊,他们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刊于2018年10月25日解放军报04版

当年,一首《小白杨》传唱大江南北,而歌曲中的故事,就发生在驻守巴克图口岸附近的塔斯提边防连——

寻找歌声里的小白杨

■新华社记者 张宝印 解放军报记者 罗 铮 特约记者 刘国顺

国门行|在人烟稀少的瓦罕走廊,他们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塔城军分区某边防连官兵巡逻在边防线上。新华社发

踏着秋天的节拍,记者来到新疆塔城。这里的巴克图口岸不仅是“准噶尔门户”,当年还是传递革命真理的通道,为巴克图革命力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红色国门”之誉。

抗战时期,3万多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通过巴克图口岸从国外“回家”,苏联援华物资也源源不断地通过这里运送到抗日前线。站在口岸前,记者不由得对这座“红色国门”肃然起敬。

当年,一首《小白杨》传唱大江南北,而歌曲中的故事,就发生在驻守巴克图口岸附近的塔斯提边防连。因为《小白杨》的成名,这个连队的哨所也被人们称为“小白杨哨所”。

驶过草原来到大山脚下的塔斯提边防连,记者刚一下车便迫不及待地去寻找当年歌曲中的那棵小白杨。据连队指导员路亚杰介绍:“自从边界勘查立碑后,‘小白杨哨所’就成了一座永久性的纪念观光地,每年接待的参观者达8万余人。”

路亚杰和连长郭志都是老边防,他们向记者讲起了塔斯提边防连连史:“1962年8月,塔斯提边防连在这里建站,三峰骆驼一口锅是当时的全部家当。第一批戍边官兵靠肩扛、背驮、手挖,在荒山野岭上建起了第一批营房。”

如今,56年过去了,现在塔斯提边防连营区内外绿树成荫,院子里葡萄藤架起100多平方米的凉棚,绿油油的草坪上点缀着奇石,上面刻着“顽强”“军魂”等字样,映照出官兵守边卫国的拼搏精神。

在连队营区附近,“小白杨哨所”与新的一线哨所遥遥相望,像一对亲兄弟般一同讲述着当年的故事:1982年,连队战士探家归队带回10棵白杨树苗,战士们栽下树苗并精心呵护,可是只有1棵小白杨在恶劣的环境中活了下来。在饮水都只能勉强保障的情况下,战士们自发省下水来浇灌这棵小白杨,使它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唱着那首著名的歌曲《小白杨》,我们和小白杨合了影。

沿着塔城地区的边境线前行,这里既有陆界又有水界。党政军警兵民发挥全要素一体化控边处突作用,形成了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处处是防范的边境管控格局。

记者观看了即时拉动的边境管控演练。演练开始后,指挥员通过网络视频系统呼点各个关口要地的执勤人员,有效实施军地、警地、兵地的“四联三防”,做到边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

在守边人心中,祖国的每寸土地都重过自己的生命。在新疆漫长的边境线上,戍边人、兵团人、农牧民等都是国门的忠诚卫士,都像红柳、胡杨一样扎根边关,成为永不换防、世代接续的护边力量。

2016年,巴克图口岸成为新疆首个边民互市贸易区“三日免签”试点口岸,建成了年吞吐能力100万吨的边贸货场。

“边防强大,口岸崛起。在守边固防、兴边富民的强边路上,军警兵民共同筑起守卫边疆的铜墙铁壁。”塔城地委书记薛斌说。


国门行|在人烟稀少的瓦罕走廊,他们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刊于2018年10月28日解放军报02版

相关链接

国门行 | 改革开放40年,从国门看沧桑巨变!

国门行 | 边境线上,他们守望着祖国西陲美丽的晚霞


国门行|在人烟稀少的瓦罕走廊,他们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