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必有成本,别让“所得”代价太大!

最近,有朋友兴奋地告诉我一个好消息,高新区某某楼盘近期要开盘了,开发商报批只获准20,000元/平米的价格,还带精装修。而周围的二手房已经去到了30,000元/平米以上。这听上去的确让人很心动,不过我已经属于被限购的人群,就算真有天大的蛋糕从天而降,最多也只是掉在我旁边,不会砸在我头上。

然而,一周以后,朋友又很惊叹地对我说,那个项目已经有2000多人交资料排队了。要知道,现在的政策是按家庭排号,而并不是像过去那样一个家庭每个人都可以排,所以相当于有2,000个家庭都来这个项目排队。你一定想问,有多少套房源呢?一共只有不到400套。也就是说,平均每5个家庭争抢1套房,部分户型争夺的人数可能更多。

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对啊,最近不是排号中签率提高了吗?这个楼盘中签率这么低,摆明是逆大流啊。其实,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只有这一处,近期还有另外两个“神盘”,和周围二手房剪刀差价都达到了8000元/平米以上,而排号的家庭数量都非常多,甚至是十来个家庭争夺一套房。

故事到这里还没完,你往郊区一点的楼盘走一走,你会发现很多楼盘也准备近期开售,但他们可正在发愁,为啥?他们的客户也都跑那儿排号去了。

这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从整个市场来看,排队的人不再担心买不到房,但是却担心捡不到“便宜”。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你想,此前一段时间几乎所有住宅楼盘一房难求。但是现在选择面变宽了,虽然仍然有许多开发商觉得价格过低没有推出房源,但市场上不再是一房难求,但为啥大家还要去凑那些人很多、买到机会很少的楼盘?

是信息不对称吗?大家不知道有这么多人排队吗?不是啊,排号信息是公开的,而且那些人少的楼盘还一个劲儿的劝说客户“不要去排了,你都买不到的。”但这些人好像听不进去,明知道这么多人排队,为啥还都要扎堆去选择这些楼盘呢?

你说这还不简单,你自己都说了,价格比周围便宜啊,那不买到就赚到么。

对,但如果买不到呢?

选择必有成本,别让“所得”代价太大!

说到这儿啊,你可能以为接下来我要给你推荐什么楼盘。当然不是,我们这个节目当然不是告诉你买哪个楼盘更好,我们是想透过现象,带你一起分析背后的逻辑和规律,让你提高实际分析决策的能力。

关于今天提到的现象,经济学早已经给出了简洁有力的答案:

人们除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也会追求损失最小化。

如果我告诉你,你选择去排那几个人多的楼盘,并不是由于它带给你的收益最高,而是你选择它,你的成本最低。你会怎么想?这事还跟成本有关?

你转念一想,不对啊,那几个楼盘虽然有“赚头”,但是一套的总价仍然比郊区的那些楼盘要高啊,你怎么能说成本最低呢?

对,今天我就来跟你说说“成本”是咋回事,你所理解的成本很有可能是错的。

原北大国发院的经济学教授薛兆丰老师,在他的经济学课里说:学好成本的概念,经济学就懂了一半。足以见经济学家对成本的重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凡选择必有成本。

那成本到底是什么?

1、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我们普通人理解的成本,是花了多少钱,或者说得到了多少负面的感受。

比如说,你中午吃饭在超市买了盒饭,花了15元钱。这15元钱是你眼中的成本。

周末家里下水道堵了,找不到师傅,你自己买了工具,花了一下午去疏通,弄得满身脏兮兮。买工具的钱+花费的时间+满身脏兮兮的负面感受是你理解的成本。

我们平时好像都是这么理解的,理所当然啊。

但是,这都是错的。

经济学家会告诉你,成本是选项和选项的比较,而不是你的负面感受和正面感受的比较。成本不是负面感受,而是放弃了的选项的最大代价。

什么意思呢?我们回到例子中来看。

你中午买盒饭的确花费了15元钱。但是,你本来可以用这15元钱去做其它事,比如去面馆吃二两牛肉面,或者点一个更有营养的外卖。在你所有放弃掉的选择里,收益最大的那个选择,你的成本就是放弃掉它的代价。比如,吃二两牛肉面在所有选项里带给你的幸福指数最高,你的成本就是这个幸福指数,也就是你放弃掉吃牛肉面的代价,而不是15元钱。

周末你在家里疏通下水道,你的成本也不是你在工具上花的金钱,以及你花费的时间和脏兮兮的负面感受,而是你本来可以用这个时间去做的最大的价值。比如说,你本来可以把时间花在一个重要的客户身上,现在你去疏通下水道去了,你的成本就是和这个客户达成合作的机会。

现在,我想你应该初步明白了“成本”到底是啥意思。

选择必有成本,别让“所得”代价太大!

经济学家用“成本”的观点,大到研究社会经济规律,小到研究人的行为活动。

比如说,薛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中国工人制造袜子的成本高还是制造飞机的成本高?

目前的答案是,中国工人制造飞机的成本比制造袜子的成本要高。这答案不稀奇,但如果你认为是因为飞机原材料的生产加工成本比袜子高,那可就错了,这还是回到了把负面感受当做成本的老路上。

现在,你知道了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那么你来看,中国工人目前能否自主地造出别人都认可接受的客运飞机呢?答案是不能。所以不造飞机的成本是很低的。相反,中国工人能做好袜子,通过制造袜子可以赚钱,如果中国工人放弃制造袜子改去制造飞机,那么放弃了的袜子成本就高了去了。

这个给我们很多企业是有启发的,如果我们的业务哪怕传统,但是生意有得做,我们放弃它去做别的,成本可能是非常高昂的。但是,如果我们的业务已经明显越来越窄,你已经预判到未来没得做,你还要抱着不放而不去走新的路,那么你放弃新的业务机会的成本就是极其高的,甚至高到你承受不了。

除此以外,你还能想到“成本”意识的其他运用吗?

在我们个人的职业选择上,也可以这样看,我们选择一份职业的成本,是放弃了做其他职业的最大收益。

我们今天听一些人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今天你知道了成本的真实含义,就能理解其实这种比较毫无意义。因为,这种比较还是站在个人感受的角度来看。如果你用成本观点来看会怎么样呢?

鸡头是可以成为凤头的,前提是那只鸡本身能够成为凤凰。凤尾也可以成为凤头,前提是这个人在一个大组织里要能不断往前走。

用成本的观点来看,不管是小组织还是大组织,你都要能往前走,否则你不管成为鸡头还是凤尾,都放弃了成为凤头的机会。你选择的成本其实是极高的。

再说回开头提到的楼盘选择,现在你明白了,你无论选择哪一个楼盘,放弃了的都是选择其他楼盘的收益。

你所要衡量的,并非只是选择的收益有多大,更多是你放弃的代价有多高。

如果你在一个楼盘排了队而没有选上,再回去选其他楼盘还能行得通的话,那么你的成本很低,但如果你在一个楼盘排了队没选上,再回去选其他楼盘也没得选了,那么你的成本其实就非常高了。你最好慎重。

2、货币成本,只是全部成本的一部分

现在,相信你已经搞懂了成本是选项和选项之间的比较,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接下来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个代价不仅仅是金钱。你要看到全部成本。

人们经常会忽略时间的成本。比如,我妈会在周末一早去超市排队买活动的东西,因为便宜。但是除了钱给得少一点以外,她的时间给多了,而且家里的空间给多了,每一袋纸巾如果省5元钱,5袋可以堆下一个平方,一个平方房屋值多少钱?所以你看看这成本该怎么算。

好在,我妈并不要求我按她的方式去生活,所以我可以把时间花在成本更低的地方,如果我经常去排队,那我的成本是不可想象的。

再比如,你租房的地方离公司远一点,房子当然会便宜一点,但是你同时付出了时间,我看大北京的许多年轻人,早上4、5点就要起床去赶车,到了公司还可能超过了9点而迟到。这些时间原本可以做其他事,这都得算到成本里面去。

今天好多人对中间商有很多批评。他们认为,我们每天买的日用品、消费品价格高,是因为中间商在当中赚了很多钱。比如我们在便利店买水果,花的钱就比出产地更高。如果我们直接跟供应商打交道,直接从那里进货的话,我们买东西就会便宜很多。

这说的好像没错,我们吃的土豆,在地里一袋只要几毛钱,到了商场就要几块钱。我们在超市里花两块钱买的瓶装水,出厂价可能只有一毛钱。你看,中间商赚了商品价格的百分之七八十,甚至更多。如果没有中间商的话,咱们的生活是不是幸福很多?

经济学家会告诉你,别只是盯着货币成本,你要看到全部成本。

选择必有成本,别让“所得”代价太大!

你想想看,咱们每天下了班,已经挺累了,在附近便利店里,就能够买到筛选过的产品,你要达到这个效果,自己亲手去操办,有可能吗?

你要跑到农田里,跟农民伯伯讲价钱,买一堆土豆,然后再到青菜地里买一堆青菜,再到香蕉地里买一把香蕉,噢,你的城市附近可能还不产香蕉……这没法往下想了,当中的成本是无法想象的高。

但是,你在便利店里多花了一点钱,帮助你省了很多时间和麻烦,这时候你的总成本反而可能是最低的。

所以经济学会告诉你,没错,统计数据是准确的,一块钱的最终商品里面,中间商占了大头,但是这已经是中间商所赚取的最低比例了,因为中间商和中间商之间也在竞争。如果中间商可以随意加价,他应该再增加中间环节才对,这显然是荒谬的。

选择必有成本,别让“所得”代价太大!

最后,我跟你分享一个我学习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例子。

经济学家指出,你看那些经常排队的国家或者社会,往往都很穷。比如前苏联,什么东西都要排队。人们上街去,有时候不知道在排什么,反正先排起再说。

这是因为物质高度匮乏。还记得我们说过经济的本质在财富增长,不在财富转移吗?增长才是硬道理。可为什么这些国家和社会财富增长不了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的成本实在太高,人们都去排队了,哪儿还有人去劳动生产呢?

好,这个话题就先聊到这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