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去世,我们一起来追忆那些武侠陪伴我们的时光

金庸去世,我们一起来追忆那些武侠陪伴我们的时光

还没有从咏哥离开的悲伤中走出来,今天又惊闻一代武侠小说泰山北斗金庸先生故去的消息,不由得不让人伤感。"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那无数的经典形象,可以说是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打开网络,各地官媒和自媒体开始刊发缅怀老先生的文章,甚至有无耻小编,炮制一篇《武侠泰斗金庸去世,曾经暗恋女明星还被老婆背叛》,算得上是丧尽天良,吃相难看。金庸先生的生平典故,我已不想再去赘述,在这静谧的夜里,我只追忆自己阅读老先生作品的那些时光,来感恩先生用如椽大笔八斗之才,陪伴我们成长过的少年时光。

金庸去世,我们一起来追忆那些武侠陪伴我们的时光

我看金庸的第一部小说,是《鹿鼎记》。那是在小学时候,村里有户人家办婚事还是丧事,记不准确了。在别人家的厨房里,柴火堆中搜寻到半部小说,正是《鹿鼎记》。看得津津有味,几乎忘了吃饭。到最后甚至悄悄带回了自己家中。现在想起十分惭愧,但一想到估计本来是被用来生火的废书,心里的内疚之情才稍稍舒缓了一些。

而我接触到的第二部金庸小说,是在电视机里热播的《射雕英雄传》。自己家里没有电视机,开播的时候,就会几个小伙伴聚在邻居家里,从郭靖的降龙十八掌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一直看到电视机里闪烁出雪花来。那时候的影视没有现在神乎其神的特技,但演员的演技极为扎实,黄日华的郭靖,几分呆萌几分笨拙,一如我们少年的样子。而最后成长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在我们心中种下一个武侠梦。翁美玲的黄蓉几分刁蛮几分俏皮,让我们感觉完美的女生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看见杨康就咬牙切齿,看见老顽童就忍不住哈哈大笑。那真是一个十分美好的童年。

直到后来我看过小说文本的《射雕英雄传》,才知道再出色的演员再优秀的演技,也演绎不出小说的十分之一精彩来。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心中,也就会一千个完美的郭靖和蓉儿。后来多次翻拍的射雕,都饱受诟病,想来该是这个原因吧。

金庸去世,我们一起来追忆那些武侠陪伴我们的时光

而到了初中时,看到的金庸作品就更多了。校门口的租书点生意十分火爆,每每从与饭票进行竞争后,挤出点钱来,就慌不迭地跑去租书。拿到手里的小说,都是被学生们翻阅了很多遍的,依然如获至宝。因为每天都会有五毛到一块的租金压力,也就悄悄地掩藏上课时的书本下进行偷阅,有时老师走过身边都感觉不到,自然是难逃被没收的命运。但也总不记心,反而乐此不疲沉浸其中。每一个读金庸的孩子,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阴影,那就是在懵懂时期,根本就不知道金庸先生已经封笔。那些天马行空的续写之类,什么“金庸新”“全庸”“金康”“金庸力”等等,那些仿冒的《九阴九阳》《风流老顽童》《红泪箫琴》《蛟龙惊蛇录》《大侠风清扬》,大摇大摆地摆放在租书摊上,可以说荼毒少年无数。那时候的课外阅读真的是自发的盲目的,虽说乱看一气,也有几分少年人的快乐。如果你在那个时期看过金庸的作品,“金庸新”著我猜你也看过,躺枪的请默默举手,留言纪念。

金庸去世,我们一起来追忆那些武侠陪伴我们的时光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就远离了中学时代,大学里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学校里来,站上了三尺讲台。才发现在讲台之上,可以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方明白自己当初是多么幼稚。当了老师后,自然也会遇到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小说的情况,没收回来却另外大失所望,都是些玄幻修仙之类的,而少了金庸先生笔下,一招一式交代的格外清晰,人物姓名充满厚重的文化气息,人物性格鲜明生动,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都是我们永远的记忆。偶尔看到个别学生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仔细打量,满是我少年时的影子,心里非常欣慰。人不中二枉少年,看看金庸武侠经典,有何不可?

事实上,金庸的武侠作品,已经走入了中学生的语文课本来。想一想也是,教育并不是老师们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而是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学生渐渐养成成熟完善的性格来。畅想一下吧,当学生懂得“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时,他就会是爱国的。当学生懂得杨过断臂之后的坚韧自强时,他就会看淡人生中的挫折。当学生看懂张无忌的优柔寡断时,他就会在内心保存一份善良。当学生懂得令狐冲的自在洒脱时,他就会懂得尊重他人侠义心肠。当学生看懂韦小宝的玩世不恭时,他就会懂得就算是生活苟且也要保留做人的底线。学生都已经有了这样的性格,我们的教育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金庸去世,我们一起来追忆那些武侠陪伴我们的时光

金庸大侠面对书迷和记者的出招临危不乱,妙招迭出。

金庸老先生去世了,享年94岁。凡有华人处,必有读金庸之人。曾经看过电视里金庸先生的访谈影像,那真是一个儒雅博识,低调谦和的一个人。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无法避免。想来老先生早已看淡生死。若是金庸先生泉下有知,自然不会劝导他人过分悲伤,过好自己的生活,那就是对老先生最好的缅怀。当我们感念这样一位曾给我们带来无数欢乐的老先生时,不如多读读老人家的作品吧,那些为人处世的精妙道义,早已蕴含在字里行间。而当你看到这篇文章时,不如也启封一下自己阅读金庸先生作品的记忆,作为对金庸先生最好的纪念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