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影評:禽與獸,真與假

《讓子彈飛》影評:禽與獸,真與假

前面的廢話:

姜文是個十分聰明的人,姜文亦可以說是中國大陸最出類拔萃的鬼才了。目前為止的四部電影,你可以看到姜文從電影的各個角度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和求證,完全將其導演才華的廣度展現無遺。

廢話不多說,從我的角度來看,這部《讓子彈飛》才是國產商業電影的里程碑之一,不像馮小剛那麼的艱難的避讓各種制度上的規定而顯得狼狽不堪;不像張藝謀那樣一心想融貫中西,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更不像其他導演那樣,水平不夠還想駕馭各種複雜題材,只能砸招牌。姜文絕對是個電影的鬼才,也許第五代導演的所有作品加起來,也不抵他的這四部。這一次,這部《讓子彈飛》,玩的太黑、太厚、太內涵,即使比比科恩兄弟,大衛芬奇以及昆汀的某些作品,也並不遜色很多。

《讓子彈飛》影評:禽與獸,真與假

正片賞析:

《讓子彈飛》講的北洋政府時期,一個買官的縣長馬邦德帶著湯師爺和老婆去上任的路上,在南國某地遇到了強盜張麻子,劫了火車,夫婦二人僥倖活命,馬邦德遂欺騙張麻子自己是湯師爺,以求自保。為了貪圖城中的財富,張麻子假扮縣長,帶著手下和馬縣長一行來了鵝城。鵝城天高地遠,裡面有一座碉堡,住了西南一霸黃四郎。兩方互不相讓,於是各自開始了鬥智鬥勇……

許多人說這部電影很淺俗,很拖沓。我們就揭開這個簡單的故事,拔拔看看這層皮下面究竟有些什麼東西,看看它到底有多淺。

姜文的這部電影,表面上故事很簡單,但是暗線極多,許多地方都是點到即止,完全不說破,能不能體會完全看個人造化,內涵的惡搞了許多東西,厚黑的境界,算是在電影裡到了一個爐火純青的境界。

首先是片頭與片尾呼應的《送別》這首曲子,這是弘一法師李叔同根據美國人的一首曲子寫詞而成的,優美的詞藻使得這首曲子的意境格外優美。長亭、古道、夕陽等意象,勾勒出來的是送別的淡淡的落寞與惆悵,情感張弛有度,深淺有律,婉轉悠揚。後人評論認為,這首詞之美,在於將憂傷中賦予喜悅,悵然中溢滿愁緒,悲喜交加的送別與慰勉,如此文雅詩意的被描述出來,讓人拍案。但是,在開頭和結局卻韻味迥然。開頭女聲清唱的部分,其實就是全片最深的一個基調,之後的喜怒哀樂都是沉澱在這層歌聲的愁緒的基調裡的。然後畫面和聲音一轉,就是葛優和家眷的高歌,這裡這樣一個180度的變化,真正引入了開頭,一個貪官,高興的帶著家眷去赴任,引吭高歌,和那個時代的貪官一樣,附庸風雅,玩弄藝術情調,這裡的“送別”諷刺意味極強,這個高興的意思,強化了歌中本來的那層欣慰,卻把之前女聲清唱裡的愁緒全部打壓掉了,這個場景其實是曾經一部電影裡用過的,一時沒想起來。結局的歌曲十分空曠悠遠,配合著落日與送別,又回到了落寞的調子上,和開頭的一呼應,一對比,將姜文這個落寞英雄的內心完全寫了出來,他和葛優的兩種心境,在兩人的戲裡有對比,在這兩首曲子裡,也是對比。

《讓子彈飛》影評:禽與獸,真與假

影片裡許多地方,都有以前在《鬼子來了》裡面已經探討過的問題,就是民族的奴性,並且此次,他將這個話題引申開了,更影射了許多政治上的東西。

首先是對清王朝和辛亥革命的隱喻。

我們都知道清王朝統治的後期,腐朽不堪。後來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給推翻了。

馬拉火車,這裡的典故就來源於清末火車剛剛引入中國的時候,滿清皇族認為火車這種怪物會驚動先皇列祖列宗,所以嚴禁直接開火車,而是必須用馬來拉。影片裡,其實很多地方都會提到前朝怎麼怎麼樣。再比如那個前朝乾隆年間的冤鼓,曾經開放的年代,它是用來鳴冤的,如今卻長滿了野草和蔓藤。影片裡的黃四郎和馬邦德,都是民國的人,穿著民國的衣服,住著西式的碉堡,卻滿口都是前朝的法律,小民見了黃四郎要跪,他的話就是聖旨,整個城市,都籠罩在他的手心裡。坐在馬拉的火車裡一身洋裝,引吭高歌,唱著中西交匯的歌曲的馬縣長也一樣,外表西化,行為思想卻十分迷戀前朝,依然是坐馬拉火車去赴任!

《讓子彈飛》影評:禽與獸,真與假

滿清後期統治難以為繼,於是假意宣佈要立憲,要學習日本和英國皇室,積極向西方靠攏,但是內閣大臣等各個重要職位,卻全部由皇族擔任,犯了眾怒,失掉了最後一點民心,導致了清王朝的覆滅。可是,清王朝是覆滅了,那種皇權思想卻並未被除掉。武昌起義之後,許多舊的權貴脫下清朝的衣服,剪了辮子,搖身一變,又成了民國的官員。所以說辛亥革命是不徹底的,甚至是失敗的,因為它只是推翻了一個名義上腐朽的政府,那些舊日的官僚和權貴,依然在新的民國掌權,其實“清朝”一直沒有結束,“民國”也沒有真正到來。黃四郎和馬縣長都是這樣的代表。

再往深處去看,黃四郎的背景是什麼,他是大軍閥的一條大腿啊,就這一條大腿,就可以斂財如此之重。那些擁兵自重的大軍閥,何以能夠自立為王的,由此可以見。所以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它打掉了一個大皇帝,打出了一打小皇帝來。

黃四郎後面拿出個地雷來,說這個地雷世界上只有兩個,一個是辛亥革命的第一響,另一個也要在一個恰當的地方爆炸。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辛亥革命的第一響是槍聲,不是炸彈,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具有歷史意義,至今依然在爭論。黃四郎說,這個最後一顆炸彈要在一個有意義的地方爆炸,我們知道之後就炸死了馬邦德,可是最後黃四郎是怎麼死的,他先開對天了一槍,然後引燃炸藥把自己炸了,確實是在一個有意義的地方炸了,這是一個諷刺。至於他為什麼會隨口胡扯辛亥的歷史呢,因為他和辛亥的舊事有脫不開的關係。

《讓子彈飛》影評:禽與獸,真與假

於是,引入了另外一個問題,黃四郎和辛亥有什麼關係。我們知道張麻子本來叫張牧之,是蔡鍔的手槍隊隊長,曾經也是辛亥革命的功臣之一。黃四郎從酒會上,就看出了對方這個人不簡單,對方就是張麻子,因為民間傳聞張麻子滿臉都是麻子,可是黃四郎是見過張牧之的,他說他們有一面之緣,張在明處,自己在暗處。那時候,他就非常懷疑對面的人是張麻子,這句話,就把什麼都挑明瞭。所以,後面黃四郎派人去查這個人的真實身份,拿確定的證據來佐證他不是馬邦德。為什麼黃四郎在暗處,張麻子在明處,應該張麻子是真心革命的人,而黃四郎是前朝的舊臣,躲在家裡看情形,之後發現沒事才像其他遺老遺少一樣出來繼續當官掌權的人。鴻門宴的一場戲,戲味十足,為了逃出鴻門宴,張麻子先吹哨子,在表現出和黃四郎心中張麻子會裝糊塗不一樣的狀態來,安全退了回來。張麻子會裝什麼糊塗?當年明明看著革命的事業一點點被前朝的舊臣拿走,革命的果實被竊取,只能裝糊塗逃走,眼前這個人卻太直白了。

黃四郎找了個替身,多次替自己死,最後也替自己被推翻。也是在隱喻清政府只是一個替身罷了。

《讓子彈飛》影評:禽與獸,真與假

通過說辛亥失敗和現任民國政府其實是前朝清政府的延續,現在的市民都還活在前朝,見了個地主都要跪,由此,他想隱射的是什麼,我就不明言了,畢竟要“讓子彈飛一會”,五代的家業確實是要被起來造反的人給毀了的。記得最後他們要去哪裡嗎,“浦東還是上海”,笨蛋,那時候哪裡有浦東啊!

再說說這個故事,其實用張麻子的話來說就是惡霸與土匪的事情,弄出這麼多事來搞這麼複雜。搞複雜了,一方面是掩藏導演的用意,讓子彈飛一會,另一方面,豐富了劇情的線索,我就納悶那些說劇情平淡拖沓的人是怎麼想的。用黃四郎的話來說,就是家禽遇到了野獸。這些迷霧一樣複雜的橋段,就是裡面的真真假假。鵝城的諧音是什麼,“訛”城!這裡的百姓基本就被壓迫著,又蠢又軟弱。張麻子來解救他們了,依然麻木的等著,“誰贏支持誰”,這不是歷史的惡搞是什麼。張麻子分不清馬邦德到底是馬邦德還是湯師爺,黃四郎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馬邦德分不清張麻子到底是真麻子還是假麻子,黃四郎到底是真的還是替身;黃四郎分不清到底哪個人才是縣長,張麻子到底是不是自己認識的張麻子。下面的百姓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分不清,每天都在家裡打麻將,門都不敢出,還被一群戴著麻將面具的搶匪送錢又搶錢。明明英雄張牧之,成了老百姓口中的土匪張麻子,眼前的老百姓,就是一群或者醬缸裡渾渾噩噩的愚民,每天等在窗邊等菩薩掉銀子下來。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些老百姓愚昧看不清,這幾個掌權者自己也看不清。互相不信任,互相欺騙,互相裝糊塗。

《讓子彈飛》影評:禽與獸,真與假

最後張麻子靠什麼打敗了黃四郎,人民!他賭的就是愚民也有覺悟的一天,也有醒悟的一天。但是全城的百姓穿的都是一樣的,都是黑褲子,這和過去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很像。這種黑色也象徵著某種暴力的內在,說的是動亂之下,愚民也會變成暴民。

最後,收拾了黃四郎,其他人奔赴“浦東”去了,只留下了張麻子和幾張委任狀。鵝城,砍成,浦東,何嘗不是指“俄”城,小“康”城和現實特色的“浦東”呢?站在路口,張麻子不知道何去何從,鵝城已經被暴民淹沒,牢固的碉堡毀掉了,龐大的暴政機構倒下了,康城是美好的,浦東是新奇的。但是,這些解放者們依然坐在馬拉的火車裡奔向“浦東”,憂鬱的《送別》,和開頭那憂傷的調子,又是在隱射一些東西了。

目前,沒看懂的地方依然是葛優飾演的馬邦德。他這個左右派,牆頭草,老滑頭演的太好了,但是他究竟騙了什麼,最後那兩件事是什麼,暫時還沒有琢磨出來。

《讓子彈飛》影評:禽與獸,真與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