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糧食的飯碗爲什麼是最貴重的祭器?——漢字解讀,青銅器「簋」

簋,是一種器物的名稱。《老辭海》“古祭祀燕享以盛黍稷之器。”

黍,是一種糧食作物。《說文》解釋“禾屬而黏者也。”就是有粘性的糧食作物,還能釀酒。黍這種糧食的地位肯定不低。《禮記*月令》記載,“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雛嘗黍”。意思就是說,到了夏天的仲夏五月,天子所吃的食物是小雞的雞肉配新黍所做的飯。在吃之前要把這個小雞肉加黍米飯再配上櫻桃進獻於宗廟。黍作為天子之食並且能進獻於宗廟,說明它在糧食作物裡地位很高。

裝糧食的飯碗為什麼是最貴重的祭器?——漢字解讀,青銅器“簋”

商晚期乳釘紋簋

稷的地位更是無谷能及。有個詞叫“社稷”,指代天下江山。其中“社”指土神,“稷”是指穀神。稷是谷之貴者,五穀之長。因為五穀眾多,不可徧祭,故立稷而祭之。糧食關係生存問題,尤其周代的始祖善於耕作,周克商立國以後格外重新農耕。農耕的糧食作物種類很多,祭祀時都祭到不可能,祭祀哪一種或不祭哪一種怕有失偏頗,於是就選取其中貴重的稷作為代替五穀的受祭對象。而周的始祖原名棄,因為善於耕作,所以又稱其為后稷。如此看起來,稷這種糧食作物的地位更高。

說了半天糧食物,其實是想說,黍和稷既然是地位崇高、意義非凡的糧食作物,那麼盛放它們的器物“簋”肯定也不是一般的器皿。

簋的本字是“皀殳”,金文裡用“皀殳”,典籍裡常寫作“簋”。從本字“皀殳”來看,和“簋”的甲骨文形很相似,都是一個人,對著一件圓形食器,手拿匕柶扱取食物的樣子,這兩個字實應該就是相同的。

裝糧食的飯碗為什麼是最貴重的祭器?——漢字解讀,青銅器“簋”

甲骨文“簋”字的幾種字形

《周禮*考工記》裡有“陶人”、“瓬人”,專門製作陶器、瓦器。陶人為甗,瓬人為簋。既然瓬人來製做簋,說明簋也有陶瓦所製成的。結合甲骨文的字形來看,簋應當也和鼎、鬲一樣,先是實用器,後來成為祭器。在青銅簋盛行之前,宗廟之祭也可能用陶簋。但重要的不是材質,是形式,說明簋這種器物是很重要的。

《周禮*地官》中有“舍人”一職。舍人掌管糧食,度支米糧。其中一項職責就是“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意思就是祭祀的時候,用到簠和簋,裡面要盛飯,並把它們陳列。這事就歸舍人管。這個記錄裡透露的信息就是:一,簋是祭祀用器;二,簋在祭祀時是盛糧食的。

裝糧食的飯碗為什麼是最貴重的祭器?——漢字解讀,青銅器“簋”

西周早期鳳鳥紋簋

除了用作祭器,宴饗當然也少不了簋。《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有一篇講宴請親朋好友的詩叫作《伐木》,其中寫到怎麼準備酒食邀請親友的情景:伐木許許,釃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諸父。寧適不來?微我弗顧。於粲灑埽,陳饋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藇”是形容酒的味道非常美味。肥羜是指五個月大的肥壯的小羊;肥牡是指肥壯的公羊。準備了這些食材,“陳饋八簋”就是陳列出來的食品有八簋之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擺了一桌子,七個盤子八個碗,非常豐盛。

裝糧食的飯碗為什麼是最貴重的祭器?——漢字解讀,青銅器“簋”

蔡申侯簋

因為這首詩後面還有一段,再次寫到“釃酒有衍,籩豆有踐”,也就是再次說明準備了很多酒食。在這裡,籩是指竹製的食器、豆是指木製的食器,都整齊排列。也就是說,在這一篇詩裡,簋和籩、豆並列,都是作為宴饗上的實用器物出現的。並且很有可能這裡簋也是木製或陶製的。

《伐木》整篇詩作看起來應該是平民的宴饗。《儀禮》中有《公食大夫禮》就是古代貴族款待賓客的宴會了。古代貴族款待賓客有:饗禮、食禮、燕禮。燕禮主要是喝酒;食禮主要是吃飯;饗禮則二者兼有。饗禮最隆重,其次是食禮,再次是燕禮。食禮的舉行地點是宗廟。《公食大夫禮》是諸侯用食禮款待小聘問的使者。諸侯之間互相遺使訪問叫聵問。大場面叫“聘”,小規模的叫“問”。

裝糧食的飯碗為什麼是最貴重的祭器?——漢字解讀,青銅器“簋”

西周中期伯獄簋

《公食大夫禮》對於宴會場面的描寫比剛才那個《伐木》詳細多了,完全可以當故事看。拋掉那些士舉鼎(士扛起鼎,把鼎蓋取下來放在廟門外,然後順序而入)、公降盥(國君下堂洗手,準備設醬)的儀節不說,其中提到很多器物。

當然啦,提的最多的肯定是鼎。其實也提到了簋。“宰夫黍稷六簋於俎西”,就是要在俎的西側放置盛黍稷的六個簋,兩兩相併地擺放,以東北方為尊。我想宰夫應該不會是親自動手做這些事,《周禮》裡記載的“宰夫”一職掌法治、掌吏治、掌徵召之令、祭祀朝覲、大喪小喪、年終總結、監督官吏……感覺權力很大。《公食大夫禮》中宰夫應該是負責依照牢禮之法供應食禮所需酒食,以及食器擺放等程序及細節不要失禮。肯定不是具體端盤子的。

裝糧食的飯碗為什麼是最貴重的祭器?——漢字解讀,青銅器“簋”

殷商晚期亞醜方簋

既然是《公食大夫禮》,公指的就是諸侯國的國君;大夫有可能是上大夫,也有可能是下大夫。按照周代的規矩,爵位的不同都有一系列相對應的禮儀細節。在此處,上大夫用到的簋的數量是“八簋”。因為商周時期簋是非常重要的禮器,尤其在西周,簋的使用制度也像列鼎制一樣。祭祀和宴饗的時候,簋以偶數組合和奇數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

簋也是很常見的從葬器,出土時也常以偶數組合出現。據記載作為禮器的使用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有幾件簋從目前看來更為特殊,不但是禮器、葬器,還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裝糧食的飯碗為什麼是最貴重的祭器?——漢字解讀,青銅器“簋”

利簋

一件是利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這是西周早期青銅器,武王時期。銘文記載了武王在甲子日遷移了九鼎,戰勝了紂,繼承天命。辛未日在闌師賞賜銅給作器者利。利用這些銅做了檀公(利的父或祖,隨武王伐紂有功的臣子)寶器。

因為年代久遠,理解起銘文來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遷移九鼎這種觀點是唐蘭在《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徽》裡的。另一種觀點則說,銘文是指“歲在鶉火”,鶉火是周的分野,所以天命在周。這是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寫到的張政烺的解釋。

其實我個人覺得,像這樣的分歧,完全不必非要說誰對誰錯。因為畢竟年代久遠,史料記錄又很少,可以比照著看,不一定都否定,也不一定非要確認哪一種就是肯定對。

裝糧食的飯碗為什麼是最貴重的祭器?——漢字解讀,青銅器“簋”

朕簋(也叫天亡簋、大豐簋)

還有一件很有名的簋,是禁止出境文物,也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它有三個名字:大豐簋、朕簋、天亡簋。銘文記錄了在乙亥那天,武王會諸侯舉行盛大典禮,於天室祭考,以酒食大祭。丁丑日 又舉行饗禮,設大俎。唐蘭認為作器者名字叫“朕”,所以叫朕簋。之前劉心源的解讀和他不同,因為斷句不同,所以劉心源覺得作器者名字叫“天亡”,所以稱為天亡簋。其實大豐簋這個名字應該更合適。大豐就是大典禮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