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欣賞宜興紫砂壺(二)

學會欣賞宜興紫砂壺(二)

各代紫砂壺有何主要區別?

明代是紫砂壺的初創時期清代是紫砂壺的發達時期。因為有關紫砂壺的著述、文獻及出土發現的實物較少,加之歷代名品仿製較多且仿製水平極高,故斷代較難。明代的紫砂壺跟清代以及民國時期和現代的紫砂壺有很大不同,這些不同可歸納為規律性的大致如下

1.從造型看

明代多為圓形、提樑、筋囊形、仿青銅器形,體形大,裝飾少,素雅少華麗。提樑壺一般無足、底寬平。

清初多花器和幾何形,有太平盛世宮廷、貴族的華麗氣度實用壺大都小身、短流、耳把

清中期因文人參與,壺風儒推,線條自然,不誇張低俗。

清末及民初造型繁多,款識複雜,裝飾華麗且手段多樣有的奇巧5立異,有的華而不實有的大而不當,有的纖弱柔美,也有簡單樸素、充滿文人雅趣的佳作。

民初壺形受商業影響,趨向實用,受復古風影響,常見沿襲前人舊作的摹古之作。

2.從胎質看

明末清初泥料粗拙,目數不超40目,富含顆粒狀粗砂,含有閃亮雲母,胎壁厚實,泥色多紫色、紅色。

清中期出現細泥,為55目左右,胎骨堅緻,色澤溫潤。清晚期泥色不如中期溫潤,泥色較多,出現夾有似梨皮小點的紫砂,稱為“梨花雨”或“桂花沙”。

民國後,泥色紛繁,出現墨綠、黑色等。

現代手工制尼約為60-80目機械煉製則為100-120目

3.從製坯看

明代以捏製為主,壺內有掏空捏按的指紋。明末,時大彬開創木模整形,壺內壁薄厚不一,有竹刀刮削痕跡,把、流與壺身拼接相糙,貼柿蒂形泥片遮擋接連痕而成為最早裝飾。

清代壺胎厚薄均勻,拍身筒、鑲身簡工藝成熟,壺底多有推牆亂底的放射狀整理痕跡。

清代早期壺身出水為單孔,清晚期為多孔。

清中期以前的壺均為手製,清末出現模製。

近現代壺的裡外規整,手感好。

4.從燒成看

明代壺放在同密的缸中套燒,常有缸釉點沾在壺表或凸起氣泡,大多未完全燒結,胎質疏鬆。

清代開始單獨燒成。

5.從款銘看

明代為楷書,清早期楷、篆並用,清後期纂書為主。

明代的刻款多是在入窯前的坯體上用竹刀刻畫,而清初其以後竹刀刻就不流行了,多加鈐印章。

清中期因文人參與,壺身常銘書畫。曼生書銘的壺,底款多數是“阿曼陀室”,沒有“陳曼生制”。壺底印款是“首對流,尾對鑿”,看款時壺把在下。

學會欣賞宜興紫砂壺(二)

紫砂壺斷代有何參考?

中國傳統文化“詩書畫三位體”的風格,至陳曼生才完美地與紫砂壺融為一體,故曼生壺各式,不早於嘉慶。

“魚化龍”壺為邵大亨創制,不會早於嘉慶。

小蓋的大亨式“提球”壺不可能早於嘉慶:大蓋的壽珍式掇球”壺必為20世紀以後的製品

“潘壺”是清道光年間、官至兩廣運使的潘仕成訂製之茗壺,不會早於道光。

乾隆七年,清廷開始直接向宜興訂製紫砂茶具,紫砂壺成了御前用品

學會欣賞宜興紫砂壺(二)

如何從印款估計製作年代?

早期紫砂壺如“吳經提樑”壺,作為民間工藝,壺上並無坯手名款

供春製作“樹癭”壺時,受書畫作品落軟影山,在把一側的壺身上刻劃了“供春”2字

時大彬時代,開始在壺底鐫刻如“庚戊籤日時大彬制”的帶甲子年款的款識。

陳鳴遠時代,壺底刻款與印草款同時出現,之後刻款漸無。般是在壺底用姓名全稱,蓋內用略小的不帶姓的名章

陳曼生開始,壺底印款出現名”,把稍下及蓋內為坯手名、姓章,壺身刻書畫家名。也有個別坯手在子口上及內底留有印記。壺底往往有訂製者印記及年款章。

學會欣賞宜興紫砂壺(二)

什麼是紫砂壺的對立統一?

紫砂藝人處理造型的比例關係及形式變化,方法主要有二

一是重複,在統一中求變化。用大小不同的同類形體長短不一的同類線條來設計造型。如“掇球”壺的壺身、壺蓋和壺鈕同為圓球體;“雙線竹鼓”壺由性質相同而方向相反的弧線組成。

二是對比,在變化中求統。將曲直線條、大小形體、寬窄壺面、虛實空間、明暗泥色等極端組合在一起,即為對比。對比可豐富造型。如“線圓水平壺、“秦權”壺,在曲線壺體上安裝直形壺流,就對比強烈“提樑”壺,利用空間的虛實對比來加強造型效果。對比的目地是在變化中求統一,需要注意整體的協調性。

學會欣賞宜興紫砂壺(二)

注:本文圖片為《陶韻》手工精製全美品,出水非常有力度,工料俱佳,性價比高;作者:王俊飛 實力中青藝人;泥料:原礦老段泥;容量:200c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