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記上下(三):上帝不看重政績,而是君王的信念和行爲(讀聖經)

上帝不看重政績,而是君王的信念和行為

嚴格說起來,列王紀其實不像一般的歷史書,因為它描述每個王的篇幅都不同,比如南方有一個王叫做暗利,各位記得嗎?這個王的政績不凡,非常有政治才華,對經濟發展大有貢獻。暗利的政績不凡,大有作為,但是列王紀只用七節經文,就把他給打發了。因為儘管暗利的政績很好,但他所行的是上帝眼中看為惡的事,所以,不管他的政績多好,在上帝眼中仍然一文不值。上帝就是根據這個評斷君王,他們也許有很好的政績,但上帝不看這個,上帝看的是他的生活態度,看的是他的信念和行為。但是有些君王則用了好幾章的篇幅來描述。從這個比例可以看出上帝看事情的角度。

列王記上下(三):上帝不看重政績,而是君王的信念和行為(讀聖經)

這兩卷書確實是在講歷史,但內容有所選擇。歷史書不可能客觀,每次有人坐下來寫歷史書,都會做三件事。第一步是選擇,選擇要記錄哪些歷史,從所有的事件中選出你覺得重要的部分來記錄;在選擇之後,第二步是串聯,他必須把所選出來的事件,一一加以串聯起來;第三步是解釋為什麼這些事件可以串聯起來。所以每個史學家都會經歷這三個步驟——選擇、串聯還有解釋。所以史學家必須決定哪些事件重要,哪些事件有關聯,這些事件又為什麼有關聯。所以列王紀的歷史不可能客觀,而是主觀的,這是上帝寫的。

列王記上下(三):上帝不看重政績,而是君王的信念和行為(讀聖經)

《列王記》是由上帝編寫的預言

我之前已經說過,《撒母耳記》和《列王紀》在希伯來聖經中稱作先知書,《約書亞記》和《士師記》也是,因為這些是先知寫的歷史書,是從預言的角度來寫的,是從上帝的角度來寫的,由上帝選出重要的事件,由上帝來串聯和解釋事件的緣由和結果。所以我們不是在讀歷史,而是在讀預言。《列王記》是放在希伯來聖經的第二部。第一部是五卷書,摩西的律法;第二部是先知書,包括前先知書和後先知書;再來是著作書,集合其他各類著作,像是《詩篇》和《箴言》;後先知書則包括了《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十二卷小先知書。我們常把這些叫作歷史書,把那些叫作先知書,但是猶太人比較有智慧,把這些分成前先知書和後先知書。

列王記上下(三):上帝不看重政績,而是君王的信念和行為(讀聖經)

下期將講解以色列王國有什麼歷史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