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具有高度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也是绝世佳作

《清明上河图》此诗是张公药观《清明上河图》之后而题于图后。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就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赶集以参加商贸活动。在这首诗里,诗人观画有感,遥想当年东京车水马龙盛极一时,而如今却满目疮痍衰败颓蔽,昔日商铺楼台全部化为废墟瓦砾,岂不令人哀婉痛惜?兴衰存亡正如老子所说:“月满则亏,月亏则盈。”是多么难以预料而又自然的事!在这里,作者抒发了对世事无常的感叹,也向人透露东京曾是一个多么繁华的城市。

东京开封,东京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战国时魏国定都于此,称为大梁。因汴河流经此城,故宋时又称汴京、汴梁,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对于建都开封曾有过犹豫。他觉得开封地平无山,无险可守,做为都城须驻重兵防守,不甚理想,所以打算定都于洛阳或长安。但当时北部地区因战乱而经济衰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各种物质倚重南方输送,开封恰处于南北水运交汇之处,比之洛阳、长安有漕运之便,所以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定都于开封。

这幅画具有高度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也是绝世佳作

开封

对于东京这一古代典型城市的生活面貌,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的《梦梁录》均有详细的记载,涉及北宋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袁褧《枫窗小牍》、金盈之《醉翁谈录》、刘昌诗《芦浦笔记》等宋元人的笔记中也有一些记载。这些文字性的记载虽然能够说明东京的城市状况,但缺乏图画那种鲜明而直观的效果。《清明上河图》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成为与这些文字相互补充、映照的传世精品。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一字文友,北宋著名画家,东武(今山东诸诚)人,家境较为富裕。他幼好读书,早年曾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时入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擅长“界画”——一种自唐五代开始出现,至宋元时期成为一种绘画科目的画派。此画派出自工匠,又称匠学,由于作画时离不开界尺,所以很为一般元人画家看不起。而张择端最终能跳出界画,所画舟车、市街、城廓、桥架别具风格,自成一家。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金明池》,其中《清明上河图》堪称画史神品,它用精湛的现实主义手法,以清明时节汴京城各阶层在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活动为主题,对当时城市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细致描绘,前段描绘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有行人往来其间;中段以虹桥为中心,描绘汴河及其两岸风光;后段描绘市区街道,店铺摊点和行人车马,所画无不精妙传神,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这幅画具有高度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也是绝世佳作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由于其高度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成为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据说明代奸臣严嵩及其子严世藩为争夺此画不惜制造冤案。现在,这幅几经战火、历经磨难的名画珍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向世人展示着它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也向人诉说着东京这一繁华古都的沧桑历史。

这幅画具有高度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也是绝世佳作

《清明上河图》

宋代东京的繁荣,根据记载,东京极盛时人口达150万,城内约有六千四百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和八九千家小商小贩,组成各自行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宋廷取消了唐代市(商业区)、坊(居民区)分离的制度,改之以市坊合一的制度,允许人们面街而居,临街开店,这样就把交易区扩大到全城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商业区。东京素有“南河北市”之说,即以都城南半部汴河、蔡河(惠民河)沿岸地区和都城北半部马行街、潘楼街这两个商业区最为繁荣。同时还出现了夜市,不管刮风下雨,照常营业,甚至出现了专门的“鬼市子”,至晓即散。商品经济还把农民和寺院卷入市场。农民把自用自食之外的农副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这在《清明上河图》所画的市郊菜园里有所反映。寺院也为商品经济服务,著名的相国寺就是一个巨大的交易市场,其庭院可容纳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这幅画具有高度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也是绝世佳作

东京

各种传统的习俗节日在为商品经济开道,形成各具特色的节日市,如正月十五元宵节前的灯市,五月初端节前的鼓扇百素市,七月七日乞巧节前的七夕市,以及冬至后的寒食市。这些节日市几乎每日都有,交易场面十分壮观。由于东京是京师重地,汴河又流经此城,所以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和商品云集此处。有些物品甚至来自亚洲诸国,各国使臣通过“贡赐贸易”,把汴京的物品运往世界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