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探索多種多樣養老新模式

目前,我國已經逐步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如何解決因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一系列養老問題,是我國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狀況,大力弘揚敬老養老助老社會風尚,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近年來,我國發布出臺了《“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關於制定和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項目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全國各地也相繼制訂和落實養老領域的相關文件,健全保障機制,大力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以“智慧養老”等方式提供多元化、專業化養老服務,旨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民生改善、促進社會和諧,讓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推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全國各地探索多種多樣養老新模式


嘉興健全養老保障機制

浙江嘉興市通過印發《2018年全市老齡工作要點》《2018年縣(市、區)級老齡工作考核目標》,明確把老年宜居社區創建工作作為今年重點工作,賦予較高分值著重考核,積極主動協調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制訂《老年宜居社區建設細則》(徵求意見稿),爭取儘早出臺,用《細則》指導創建、衡量創建、推動創建。

嘉興市以首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為契機,出臺《嘉興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醫養結合指導意見》,今年將繼續推進社區醫養結合作為市政府民生內容,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社區居住的失能老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服務。另外出臺的《關於加強關愛空巢老人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健全了政府、社會、家庭等多元化關愛體系。

在科學部署中堅持從實際出發、統籌發展、齊抓共建、創制創新的原則,將適老居住環境建設、適老出行環境建設、適老健康支持環境建設、適老生活服務環境建設、敬老社會文化環境建設作為創建重點。嘉興市在“十三五”期間分部署、選樹、實施、表彰四個階段,每2年組織開展1次創建考評活動。

武漢推進老年宜居社區

《慈善公益報》記者從武漢市民政部門獲悉,2016年武漢成為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後,到今年底武漢創建“老年宜居社區”將達到600個。每個老年宜居社區都將設立一個“社區綜合養老服務體”,並藉助鄰近醫療、商業等服務設施,推動養老設施多元化、服務專業化、模式智能化。

東亭社區是武漢首批老年宜居示範社區。該小區重新鋪設的瀝青路面上,有一個黃色的“安全島”,提醒有老人經過,車輛注意避讓;外牆上,以德愛孝等內容為主題的宣傳標牌隨處可見。東亭社區現有居民15000多人,其中65歲以上老人佔比超過17%。在逼仄擁擠的小區內,社區見縫插針式盤活空置資源,最大限度擴展著社區養老空間:常年積水的空地,平整後安裝了兒童滑滑梯、休閒桌椅,變成了“童叟同樂公園”;一片200多平方米的雜草地,變成了綠樹成蔭的花園;一棟近600平方米的辦公樓,改造成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武漢市江岸區四唯街袁家社區於2016年為行動不便的15戶老年人,在其住房內走道、廁所、起居室內,免費安裝扶手等安全輔助設施,還在42個未安裝電梯的老式住宅單元樓道安裝了便利伸縮座椅。袁家社區黨總支書記孫建雲介紹,袁家社區6000餘名居民中,6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1000人。

天津開展“智慧養老”多元化服務

老年宜居環境不只是適老設施,還要讓老人享受到更專業的養老服務。近日,中國老齡產業協會副會長、專家委員會主任張愷悌在浙江寧波舉行的2018智慧養老高層論壇上表示,科技助老是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新引擎,譬如運用現代電子技術、手機等通訊工具解決老年人精神慰藉與高齡老人照料問題,讓智慧助老、智慧用老和智慧孝老。

“智慧養老”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研發面向居家老人、社區的物聯網系統與信息平臺,並在此基礎上提供實時、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

記者瞭解到,天津市河東區東新街鳳岐里社區智慧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入戶為80歲以上的空巢老人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發放助老愛心設備,該設備兼具一鍵呼叫功能,老人一旦發生意外情況,只需按下按鈕,家人的手機就會響起警報。此外,中心還為老人們準備了煙感報警器和燃氣洩漏報警裝置。這些裝置,都與中心的後臺服務系統相連,一旦報警,中心也會同步接收到呼叫信息,可第一時間與老人或者老人家屬取得聯繫,必要時會入戶施救,並與120聯動,老人在家中的安全,可以通過各種智能化設備和網絡系統被遠程監控。而當他們走出家門,中心提供的各項服務,同樣能提供日間照料和醫養結合的全面照顧。據智慧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像鳳岐裡這樣的社區智慧養老服務中心,目前在河東區落地了8家,服務了近萬老年人,服務人次近10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