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黃帝內經,秋季如何養生?

依據黃帝內經,秋季如何養生?

什麼時候是秋季?每年的立秋的第一天到立冬的前一天,為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

中醫的養生理念:法於自然,順時養生。

順應自然以養生的兩重含義:

一 是順乎自然之意。即順乎自然而然的狀態以養生。

二 是指順乎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變化規律以養護調攝。

中醫養生學裡一條極其重要養生的原則: 春應肝而養生, 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 冬應腎而養藏。

四季養生與五臟的關係: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長夏養脾。

中醫養生的內容:

情志養生

飲食養生

起居養生

運動養生

經絡養生保健

秋季與中醫的關係——燥:

燥邪,是指其致病具有乾燥、收斂等性質的外邪。初秋多發為溫燥,深秋多發為涼燥。

1、燥性乾澀,易傷津液:外感燥邪,耗傷津液,可見口鼻口燥,咽乾口渴,皮膚乾澀,甚則皸裂,毛髮不容,小便短小,大便乾結等症狀。

2、燥易傷肺:燥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最易損傷肺津,影響宣肅功能,從而出現乾咳少痰,或痰粘難咳,或痰中帶血及喘息胸痛等症狀。

天人合一”是《易經》哲學思想的精髓。人與自然是一個

統一的整體,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外在環境,人類作為

自然界的產物,隨著自然界四季的變化而生化收藏,達到頤養

天年的目的。《內經》與《易經》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脈相承,

一、情志養生

在《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中提出了 :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秋季養生之精神調理:

進入秋季,蕭瑟秋風、綿綿秋雨常常令人頓生愁緒,有些多愁善感之人往往會在這種秋雨中變得精神萎靡不振、憂愁消極。

多和朋友聊天,這樣會使人忘掉憂愁,變得心情舒暢,精神振奮。

應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如跳舞、唱歌、聽音樂等。

多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新鮮空氣既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也能對神經系統起到調節安撫作用,從而消除煩人的秋愁。

二、秋季養生的飲食宜忌

1、秋季養陰

進入秋季,燥氣過盛,與風相合形成風燥之邪,

燥邪為病的主要特點是:

一是易傷肺,因肺喜清肅濡潤,主呼吸與大氣相通,外合皮毛,故外界燥邪極易傷肺和肺所主之地。

二是燥盛則幹,燥邪耗傷津液,人體會出現一派乾涸之象,如鼻幹、咽乾、口乾、舌幹、皮膚乾燥皺裂,大便乾燥、艱澀等等。

故應遵循 “秋季養陰”的法則,選擇滋陰潤燥、滋補潤肺、清熱降火的膳食。

山藥:補而不滯,不熱不燥,不論男女老幼、有病無病、體健體弱,都可食用。

銀耳:性平。具有潤肺生津、滋陰養胃、益氣安神、強心健腦等作用。 。

蜂蜜:調理腸胃,養氣潤肺。常服蜂蜜對於心臟病、高血壓、肺病、眼病、肝臟病、痢疾、便秘、貧血、神經系統疾病、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等都有良好的輔助醫療作用。

百合:有補肺、潤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勞和潤燥止咳的作用。

大棗:滋陰潤燥、益肺補氣的清補食品。與銀耳、百合、山藥共同煨食效果更好。

秋季養生需注意:

秋季養生“少辛增酸”益肝肺

《素問髒氣法時論》中提到:“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洩之。”也就是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而酸味收斂肺氣,增強肝臟的功能,辛味則發散瀉肺,因此秋天宜收不宜散,飲食應以滋陰潤肺、健胃消食為主。建議首選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芹菜、茄子、黃瓜等瓜果蔬菜,但要適量。紅豆、綠豆、薏米、白扁豆等也需適當搭配,不僅能清熱降溫,而且可以增進食慾。

一方面,立秋後應多喝開水、淡茶、菜湯、果汁及豆漿牛奶等防止口鼻乾燥、皮膚粗糙、便秘症狀出現,另一方面,建議限制攝入粗糙纖維與刺激性強的食物,以保護腸黏膜和腸道功能。對於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最好適當減少寒涼食物的攝入,服用具有健脾補胃功效的蓮子、山藥、扁豆等食物。

宜食:多吃橘子、檸檬、獼猴桃、草莓、葡萄、山楂、菠蘿、芒果、柚子、梨、蘋果、百合、藕、土豆、蘿蔔、木耳、山藥、扁豆、枸杞、銀耳、豬肉、鴨、雞、兔、黃鱔、鯽魚、黃魚、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食物。 養生保健

禁忌: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的調味菜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忌多貪食瓜果,以免傷脾胃。

多吃堅果慎吃瓜防瘧疾 養生

瘧疾又叫冷熱病,是夏秋之交兒童常發的疾病。該病由瘧原蟲經由蚊叮咬傳播的傳染病,症狀是寒戰、高熱。另外,民諺有“秋瓜壞肚”之說,是指立秋以後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夏天時大量吃瓜雖不至於造成脾胃疾患,但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更助溼邪,損傷脾陽。而脾陽不振會引起腹瀉、下痢、溏便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因此,立秋之後應慎食瓜類水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早餐喝粥健脾開胃:

1、清熱蓮子冬瓜粥:蓮子性平,具清熱、降火、利尿、治水腫的功效,且能提升食慾,適合夏日食慾不振的體虛之人,而冬瓜又是夏日中最具有清熱解暑作用的代表性蔬菜。

2、紅豆薏仁粥:紅豆,性平,對於水腫、腳氣等均有療效,對於生理期間的女性更具調理作用。薏仁性微寒,具健脾、補肺、清熱、利水的功效,因此紅豆薏仁粥可健脾除溼、降低膽固醇、美膚、解毒,更可促進排便,預防便秘或胃腸道的疾病。

3、荷葉粥:能解暑熱、清胃潤腸、止渴解毒,並可治溼熱所致的嗓子痛、便秘等。

依據黃帝內經,秋季如何養生?

三、秋季養生之起居調理

古人云:“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順應陽氣的生長,使肺氣得以舒張 。

保持室內一定溼度,並適當補充體內的水分。性生活應有所收斂 ,藉助秋冬收藏之性以涵養陰精 。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

秋涼宜凍 :氣溫下降但不要急於添加過多的衣服,使身體有抗禦風寒的能力。秋高氣爽,是戶外活動鍛鍊和旅行的大好時光。

四、秋季養生的運動

1、安全適宜的運動

秋天宜練減肥功,儘管一年四季皆可減肥,但還是以秋天減肥效果最好。因為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肥胖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夏季,由於天氣炎熱,出汗多,能量的消耗較大,脂肪細胞代謝也較快,因而肥胖程度有所減輕。到了秋天,隨著天氣逐漸轉涼,脂肪細胞開始逐漸積聚,以防止熱量擴散,加之脂肪細胞的組織結構較好,並具有極強的化學活性,在夏季雖然可以萎縮,但一般不會死亡,到了秋天便又會重新活躍起來,如果這時不加以抑制,人體就開始趨於肥胖,

但這時也正是我們減肥的最好時節。

依據黃帝內經,秋季如何養生?

2、運動保健的要點

感冒或發燒時不要從事劇烈運動。否則會加重病情。

運動前做足準備活動。否則容易肌肉拉傷或關節挫傷。

運動強度要得當,尤其是年老體弱多病者和少年兒童。

跑步速度要由慢到快地逐漸增加,運動量的大小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

運動時最好不要用口呼吸而用鼻子。這樣對呼吸系統能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堅持有氧運動,提高健身效果。

3、適宜的秋季運動

游泳,慢跑,瑜伽,太極拳,八段錦

依據黃帝內經,秋季如何養生?

4、季節性疾病

呼吸系統---流行性感冒

心血管疾病--心梗,腦溢血, 高血壓

消化系統疾病--胃痛,酗酒後肝損傷,腹瀉

神經系統--頭痛

以及其他相關疾病如腰腿痛,凍瘡。。。

五、經絡穴位保健

合谷穴:合谷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大拇指橫紋與虎口垂直處,拇指所指最高頂點.

上呼吸系統疾病主 治冒頭痛,臉部癱瘓,口腔炎,喉嚨痛,過敏性鼻炎,神經衰弱,手指關節痛,多汗,皮膚粗糙等

依據黃帝內經,秋季如何養生?

內關穴(救命穴):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腕橫紋上兩寸

依據黃帝內經,秋季如何養生?

足三里(長壽穴):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也是人體的重要保健穴位。膝眼以下三寸

依據黃帝內經,秋季如何養生?

氣海穴:腎俞氣海為任脈要穴,為”氣之海洋。肚臍眼以下三寸臍下1.5寸。

依據黃帝內經,秋季如何養生?

關 元 穴:關元穴是任脈要穴,培補元氣。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三寸。

依據黃帝內經,秋季如何養生?

湧泉: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依據黃帝內經,秋季如何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