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張侃太極:《道經第三章》一點思索和感悟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大張侃太極:《道經第三章》一點思索和感悟

一點思索和感悟:

1、王弼注: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相勝)。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如果尚賢、貴貨、見欲,則勢必會使民相互競技比能,爭強好勝,遂即詐慮之謀起矣。如果沒有這些,則可以天下平靜、民眾安寧了。

大張侃太極:《道經第三章》一點思索和感悟

2、所謂“聖人之治”,主要是使民無知無慾,甘食肚飽,健強體魄,而無憤無爭,安居樂俗,永遠過著“小國寡民”、互不往來之樸實生活。

大張侃太極:《道經第三章》一點思索和感悟

3、據朱謙之說,“不敢”、“弗為”,是與前文的“無知”、“無慾”相對而言。老子原意謂常使一般人民無知、無慾,常使少數知者不敢、不為,如是則清靜自化,而無不治。蓋老子之意,以為太上無治。世之所謂治者,尚賢則民爭;貴難得之貨,則民為盜;見可欲則心亂。今一反之,使民不見可尚之人、可貴之貨、可欲之事。如是,則混混沌沌,反樸守醇;常使民無知無慾,則自然泊然,不爭不盜不亂,此所以“知者不敢,不為”。

大張侃太極:《道經第三章》一點思索和感悟

4、這一章經常被攻擊為老子反對知識、使民愚鈍,我個人認為這是很大的誤解。我們要認清的是,老子這裡所反對的“尚賢”、“貴貨”、“可欲”,以及“知”和“欲”,都是指治理國家而言。所以,老子反對的是那種人為的、強行的國家治理方式,他反對的是人民對人為強行治理的“知”和“欲”,他認為即使有些人知道這樣的治理方法,也要讓他們不敢那樣去做、不想那樣去做。

大張侃太極:《道經第三章》一點思索和感悟

5、不尚賢、不貴貨、不可欲,只順應自然做一個無知無慾的人,乃是老子的自然之道。在練太極方面,我們也應如此,不去追求名家的名聲、不去和誰比練的正宗、做一個無慾無知的練拳者,完全的順應自然之道,才是練拳的至境。

大張侃太極:《道經第三章》一點思索和感悟

更多精彩請關注“大張侃太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