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工资?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工资?

最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征求意见稿发布,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工资拿到手又可以变多了!税负水平降低7成不是梦!

然而不少人纷纷吐槽:

“请让我的工资先达到5000起征点,谢谢”

“这要起码2万的月薪才能切实享受到减税超7成吧?”

“年薪百万,减免1万没感觉的”

人生百态,反而是在新闻评论里尽显。有的人工资还没达到新的起征点,有的人已经百万年薪根本不care减免。

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工资呢?

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

01

行业的利润率,决定了工资的差距

一个行业的兴衰,决定了薪酬的多少。工资其实就是企业的成本,一个行业赚得多了,自然工资给得多。

拿互联网行业举例,近十年可以说是志得意满,踩着风口超高速发展。传统行业每年收入增长10%都算挺不错的了,互联网行业却是动则50%-60%的增长,早些年的时候,增长100%甚至200%都不稀奇。

随便看看这些互联网企业的财务报表:

小米第二季度营收452.4亿元,同比增长68.3%;

腾讯第二季度营收736.75亿元,同比增长30%;

阿里巴巴第二季度营收809.20亿元,同比增长61%;

利润空间高,可以支出的成本自然就高。互联网行业的主要成本其实就是程序员,对机械设备的需求远没有传统制造业的支出那么高,工资给得多也见惯不怪了。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工资?

相反,传统制造业、机械类行业则是哀声一片,整个行业的不景气,注定了个人的薪资水平。

时间回到1980年左右,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刚刚起步,物资极度贫乏,各路人马纷纷奔赴沿海城市开厂当老板,基本是敢下海的,都发财了。那个时候的实体制造业,就像今天的互联网行业一样,遍地是黄金。

但是现在,制造业格局基本定型,再有新的工厂已经很难发展。老板经常被套上剥削人的帽子不说,工人每天累死累活也就只能拿那么点死工资。哪怕是机械领域985、211毕业的高材生,坚持在制造业多年还在为了几千块钱的月薪苦苦挣扎。

摘取知乎用户“有恒”的回答:

我是2008年985大学机械类毕业的,学校算是国内TOP10之列。毕业后做了3年轮机调试员和7年的轮机设计工程师,专业主管,工作绝对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干了十年,你们猜猜我一个月拿多少钱?一个月4000+!搞笑吧,最搞笑的是我这还是办公室平均水平之上!

也许有人会说,机械工程师也有年薪百万的啊,这个回答未免以偏概全。但是平心而论,机械工程师的培养周期,远远长于IT、金融这些钱途远大的行业,做机械技术,需要二三十年的技术积累,从成千上万苦逼工程师里杀出来,才能拿这个数。这其中的辛苦,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承受呢?

一个主管级别的工作人员干了10年,基础工资还没达到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如果所在行业的现状已经如此残酷,不妨早日想开跳出来吧,人生没有几个十年可以荒废的。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工资?

地利

02

地域的不同,代表着薪资的不同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除却地理位置因素,政策、制度上的资源配置倾向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得不承认,北京、上海这类的超级城市机会更多,工资普遍都会比其他地方高。但同时,住房、吃饭、交通这类必不可少的开支也会远远高于其他城市。拿上海来说,如果公司在陆家嘴这类的金融中心地区,附近的房租都要4000-5000,月薪过万又如何?房租就去了一大半。但在一个三线城市,市中心的环境很好的小区房租也不过1000出头,5000的工资就可以活得很舒服。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工资?

而一个地区的工作机会有多少,也取决于这个地区同类型企业的数量,如果企业密集,竞争就更加激烈,公司在给出薪酬时自然需要考虑到行业之间的人才竞争。有的时候为了吸引人才,甚至会给出薪酬分位70%的工资福利。


人和

03

执行力,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

美国ABB公司原董事长巴尼维克有一著名观点:“一个企业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其实这句话对个人而言也是同样适用的。如果一个人有极强的执行力,那几乎可以说世界上就没有他做不成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执行力强的人并不多呢?因为道理大家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很多人每天都说着要减肥,但却总是做不到管住嘴迈开腿,一不小心又没顶住美食的诱惑,还会自圆其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结果几个月过去了,还是一斤未减;

很多人每个月都计划着要存下一笔钱,作为自己未来实现梦想的基金,结果总是抑制不住那颗买买买的心,一发工资就要还信用卡还花呗,瞬间回到月光族。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工资?

为什么执行力会影响到个人薪酬呢?因为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每个员工的努力。公司领导层对于未来发展的决策定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领导层战略决策得到员工的有效执行。如果对待工作像对待生活那样充满惰性,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甚至抱着反正工作干不好也没啥坏处的思想混日子,领导又不傻,升职加薪自然轮不到这些人。


04

增加自己的稀缺性,岗位才能离不开你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是哈佛商学院知名教授,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学家之一。他曾今提出过一个价值链分析的感念:

不同的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企业要保持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

这些战略环节的竞争优势,其实就是稀缺性的体现。清楚所在行业的核心价值,并在重要的环节发挥自己的价值,才能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公司自然离不开你,薪酬水平也就上去了。

举个例子,同样是每天打上百个电话,咨询客服的工资平均也就3000左右,电话销售的工资却往往1-2万起步。前者并没有为公司创造价值,只是在增加活动成本,而后者却可以为公司带来实际的利润,保持住了公司的竞争优势。所以,想要有一个不错的工资,不妨尽量去到公司的“战略环节”部门,为公司实际贡献收入,也是为自己贡献收入。

05

你的竞争力

经验、学历、教育背景、外语能力什么的,可以证明2点,一个是你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潜力,另外一个就是你的竞争力。如果你的工作替代性高,找谁都能做,您的水平也一般,也没有太多的选择机会,自然收入不高,升职加薪也不太轮得上您。可是如果你很牛,不少猎头陪着笑脸来挖您,这个事情离开了您就转不了。那么自然老板或者HR也得掂量掂量,给的少了说不定人就走了。这也是为杜拉拉累死累活的时候才加5%,独当一面不给走人的时候反而职位,薪酬都有大幅提升的原因。

简而言之,薪酬在HR那里也叫人力成本,行业和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小决定了可以给予的薪资范围,而地区的物价水平,岗位可替代性,市场以及您本人的竞争水平决定了企业要想留住一个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所以,单看辛苦程度,个人能力的高低还真没有办法决定薪酬的高低。

另外,也有人吐槽卖鸡蛋饼的一个月也有2,3w,而某些貌似体面的白领一个月也就几千块。呵呵,这个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人家做生意,那是盈利,后者那叫做人力成本,在中学的政治课本上,那叫要被榨取剩余价值,不可同日而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