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不如我喜欢|造星时代之波普指南

艺术是谁?是关于谁?从来就是一个紧扣人心的问题。

我们看见拉斯科洞穴里的壁画,至今1.7万年前的人们无法自已地就地取材,手把着羽毛或是草梗,把矿砂与炭涂抹上粘土岩壁,表达对自然对群体的观察或恐惧或惊奇。其中对于人(自己或他人是一体之两面)的描摹,非万物之灵莫能为之。

你喜欢不如我喜欢|造星时代之波普指南

Russell Young 《Marilyn crying tetraptych》

随着时间的长河,“造像”这个传统从神秘仪式的原始巫与神的世界散逸到现代文明的个人主义国家,原本只存在于宗教神灵特定场所与历史的画像与灵气(aura,本雅明之语,源自希腊文气息之意),开始依靠油画的逼真分量,自文艺复兴以降,加冕帝王主教富商官员。加冕的越多,灵气便越稀薄,这是逻辑推论的必然结果。不久,工业革命带来技术飞跃,摄影与电影的机械复制手段让油画的画家之手隐退,图像不再独特且戴着光环,而是真迹与复制无异,放大缩小随意,特写快慢蒙太奇。

1940年逝世的本雅明或许知道电视这玩意,后者是1925年发明的,但他应该很难想象人们如何从教堂或祠堂的社群聚会,移步至各自的家里围着电视机朝圣围观鲜活蹦跳的流行文化。他也很难揣测,自己那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给予(尽管稍显模凌两可的)期许的大众文化,如何在电视及大众传媒的哄抬下,从美国的60年代开始,华丽变身为星光熠熠的流行文化,音乐电影好莱坞,扩散影响全世界,遍地开出后殖民的斑驳陆离的花。

你喜欢不如我喜欢|造星时代之波普指南

Russell Young Kate Moss Superstar

至此灵气退位,我们来到了数字复制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拥有15分钟的闪闪星光。信息过载的日常经验中,理性思考名存实亡,太多消息,太多东西,太多朋友圈,一切都来不及。我们回到我们作为人的本性与本能,那远古时期看天看地祈求神明指示的集体仪式,分崩离析为个人独自的道场,一面顾影自怜,一面左顾右盼,守着自己的认同,追着爱豆的认可,你我他携手造星一同燃。

毕竟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业,谁也脱不了干系,精进的道路不到看清自己最深处,不能停步。艺术则是我们最好的一面镜子,与自己相见,与众生相见。

罗素·杨的艺术便是这么一面镜子。出生于大不列颠阴冷北方的艺术家起初以商业摄影明星肖像成名,乔治·麦克在1987年成功单飞的《Faith》专辑封面便是出自他的镜头。成长于60及70年代的他,深受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影响,自己还珍藏有沃霍尔用过的丝网印刷机。


你喜欢不如我喜欢|造星时代之波普指南


你喜欢不如我喜欢|造星时代之波普指南


你喜欢不如我喜欢|造星时代之波普指南


你喜欢不如我喜欢|造星时代之波普指南


波普艺术诞生于灵气退位的60年代,“Pop”这个字原意为“大众”,又拟声爆裂,不管是手枪击发或是嘴巴出声都适用。随着历史的逻辑,这Pop一发,进一步打破当时艺术高雅粗俗精英大众之别,取材流行文化,摒除人为手感,以复制重复为美学,创作不是无中生有前无古人,而是历程与演变的揭示与坦陈。基于不断传播而家喻户晓的明星名人及产品品牌于是成为波普艺术最钟爱的主题。这在罗素·杨的早中期作品中可看到精彩的演绎,例如“声名与狼藉”以及“蛇蝎美人”系列。著名的脸孔经过丝网印刷大尺幅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同于平日划手机的随机漂浮,捉住了我们的视线,反映出我们的心思,熟悉而陌生,近在眼前而远在天边。其中钻石尘的应用,使得平面的画布似乎镂空,诸神的灵气幻化成点点星光,暧昧不明,冷暖自知。

到了近期,艺术家开始新的尝试,“混乱世代”中单一的著名脸孔被众多的面目所取代,星云般的鼓动与脉冲在面前迭生。或许是艺术家与众生相见的告白也未可知,波普不再只是波普。我们不要说破(pop),请任性的体验。


你喜欢不如我喜欢|造星时代之波普指南


你喜欢不如我喜欢|造星时代之波普指南


你喜欢不如我喜欢|造星时代之波普指南


你喜欢不如我喜欢|造星时代之波普指南


正如王菲《你喜欢不如我喜欢》那般轻轻地,无所谓地,不管不顾地唱着;

你是一间美术馆/你的脸谁来看/你都不能管/随便我左顾右盼/不耐烦我也要看

艺仓美术馆不会不耐烦,欢迎大家来看明星的脸,来看自己的脸,来看大家的脸,来看艺术。

你喜欢不如我喜欢|造星时代之波普指南

展览信息

你喜欢不如我喜欢|造星时代之波普指南

展览名称:罗素·杨之造星时代

开放时间:2018.10.27—2019.1.6

(每天10:00—18:00.每周一休馆)

展览地点:艺仓美术馆第二、三展厅

你喜欢不如我喜欢|造星时代之波普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