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北京这座有着近千年建都史的城市,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结构、空间与建筑也在改变,下面阅读君就为您介绍一下。

当代北京的变化突出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大尺度新城结构, 单层次城市空间,大体量新型建筑与功利性建筑风格。

新城结构:大尺度布局

北京建筑异质要素的首要表现是大尺度的新城结构,这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城市迅速发展的结果。蔓延粗犷的平面肌理和规划 无序的高度肌理构成了新城结构的两个特点。

平面扩展

北京城市空间范围的扩展是逐步形成的。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13年城市空间扩展区域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13~1955年城市空间扩展区域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55——1963年城市空间扩展区域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63~1984年城市空间扩展区域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84~1992年城市空间扩展区域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92~2000年城市空间扩展区域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00~2007年城市空间扩展区域

1913~1955年前后,北京城市范围基本在旧城以内发展。

1955~1963年前后,向西北扩展教育科研区,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展工业区。

1963~1984年前后,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所扩展, 主要是向东、西扩展的工业区。

1984~1992年前后,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和北京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北京进入了快速扩展期,西北颐和园、西部石景山、南部及东南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主要的扩展方向,同时,迎接1990年亚运会的建设带动了城市建设向四环和五环扩展。

1992~2000年,填充了一些区域,南、北部也有扩展。 2000年后,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北京城市建设规划、2008 年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影响,北京城市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快的扩张阶段,以蔓延式扩张为主,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区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高度扩展

同国外很多城市采用中心城区高层高密度、外围城区低层低密度 的开发模式相反,北京在规划建设中一直倡导高强度、高密度的立体开发模式。

首先,这种情况同中心城区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有关。这种开发模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城市人口、功能、设施都高度聚集的空间结构需求,配合了高度聚焦式的城市布局,造成了城市向纵向、立体趋势发展。

这种开发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回报,但对于城市空间而言,过度和无控制地追求高度,使城市形成了一种无序的高度肌理。 从总体来看,形成了中间低、向外城升高的“碗”形高度肌理,旧城区“湮没”在一圈高层建筑的包围中,形成了整体肌理的断裂。从北京城的中心故宫向四周,尤其是东部看,新旧建筑并置, 形成了当代北京特别的景观。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东部天际线(2017)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北部天际线(2017)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西部天际线(2017)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南部天际线(2017)

新型建筑:大体量扩张

高度大体量建筑

北京旧城具有主次分明的高度肌理,然而自现代至当代,多层及高层建筑在缺少整体规划的背景下大量建设。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北京部分超高层建筑高度示意图

建筑风格:功利性迎合

前卫风格建筑的出现,一个原因也是商业价值观的推动,另一个 原因则是当代审美的改变。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CCTV办公大楼是这两个原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实例。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OMA)建筑师库哈 斯(Rem Koolhaas)的方案中标,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施工图设计合作单位。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景山上看CCTV办公大楼

CCTV办公大楼具有夸张的体形和挑战性的结构。52层、234m高的塔楼和44层、194m高的塔楼在高空向内倾斜 6°,在162m高空中由14层、56m高、约 1.8万吨重的悬臂钢结构相交对接,在大楼顶部形成折形门式结构体系,悬挑长度分别为75m和67m。倾斜、悬挑、扭转这三个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难题,CCTV办公大楼占了前两个。

专家评委这样评价:“这是一个不卑不亢的方案,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无排他性。作为一个优美、有力的雕塑,它既能代表新北京的形象, 又可以用建筑的语言表达电视媒体的重要性和文化性。其结构方案新颖、具可行性,将推动中国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及思想上的创新,不仅能树立北京中央电视台的标志性形象,也将翻开中国建筑史新的一页。”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南侧看CCTV办公大楼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中国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也是同这种新审美观相符的实例。其表皮的生成是非线性审美思维的反映。建筑师以有机结构体为基本元素,从“涌现”现象中建立数学模型,在这些模型中,大量平行的个体或细胞单位按照十分简单的运动规律进行互动反应,未形成结构的图案引起形态生成的运动,继而导致整体形态在几何学上的形变,几何的变形打破了旧图案,使新的图案涌现出来,从而产生了新的形态生成运动。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表皮材料与结构(图片来源:宋晔浩,姜泳,林波荣,等 . 技术解读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J]. 时代建筑,2008(4):56-57)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威斯汀酒店

威斯汀酒店也是打破秩序、动摇理性的非理性思维的表现实例。从外部形态上看,屋顶高低起伏,入口雨篷呈倾斜状突出, 窗无规律排布,内部吊顶延续外部雨篷的折面形态,地面分格呈放射状发散、错位,家具非正交随机成组布置。这一系列利用倾斜、非矩形几何形变的建筑手法打破了常规建筑垂直、矩形的均衡构图,以非逻辑、非目的性、非永恒性、非同一性作为手法应用的准则,表达了模糊、变化、本能、直觉、无意识等非理性思维的内在审美本质。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迁:北京城的远去与再生》

王冰冰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关于北京城的远去与再生,您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不妨在文章下方评论区和阅读君聊一聊。阅读君将根据留言质量和点赞数挑选出

1位粉丝赠送王冰冰所著的《变迁:北京城的远去与再生》一本!截止时间:2018年10月22日下午3点,快快参与起来吧~

赠书丨用数据说话,北京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