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十幾萬兵力輸給英軍兩千餘人,第一次鴉片戰爭敗在哪裡?

第一次鴉片戰爭從表面上來看,是近代文明和封建落後文明的對決,也是熱兵器和冷兵器的對決,英國最終贏得戰爭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可我們知道,英國不遠萬里只派了兩千多士兵參戰,而大清朝傾全國之力調遣了十餘萬八旗和綠營。

大清十幾萬兵力輸給英軍兩千餘人,第一次鴉片戰爭敗在哪裡?

結果是十多萬人打不過兩千多人,這或許是一個極大的諷刺。退一萬步說,即便是十幾萬頭豬也夠英軍殺上一陣子了。顯而易見,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源不在於先進或落後,也不再兵器的優劣。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大清的體制以及朝臣內訌上。

道光皇帝是個守成之君,他以恪守祖宗江山社稷為己任,不圖進取。僅從他個人素質而言,要是放在和平時期尚能保住基業,可在非常時期卻不能有所作為。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初期,道光帝還是強硬的主戰派,可是越往後,就越膽小懦弱,英軍艦隊到達浙江沿海後,他已經下定決心要和英國人議和。

大清十幾萬兵力輸給英軍兩千餘人,第一次鴉片戰爭敗在哪裡?

道光帝這種心理轉變主要是受到朝中內外大臣的影響,大臣中主戰派和主和派的鬥爭一直很激烈,但主和派佔上風。道光帝最終接受主和派的意見,罷免了禁菸英雄林則徐,派主和派大臣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州與英軍談判。

琦善執行投降路線,私下與英國人簽訂了《穿鼻條約》,接受割讓香港及賠款等條約。該草約事先未經朝廷批准,但英軍卻悍然宣佈佔領了香港,造成無可挽回的局面。消息傳到京城後,群情大譁,抵抗官員紛紛上奏彈劾,要求罷免琦善逮捕入京治罪,並重新啟用林則徐。

道光帝內心是怕打仗的,可是他更怕丟失大清領土,畢竟百年之後他到地下無法向列祖列宗交代。因為自大清立國後,從來沒有那個外藩仗著軍力能從大清拿走半寸領土。至於賠償英國人銀子,那簡直就是要他的命,誰不知道道光帝是著名的鐵公雞。

大清十幾萬兵力輸給英軍兩千餘人,第一次鴉片戰爭敗在哪裡?

面對朝野內外的輿論,道光帝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決定對英宣戰,派他的侄子、御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前往廣東主持戰事。奕山率一萬七千多人齊集廣州,但他並沒有抵抗侵略者的決心,反而敵視勇於抗敵的廣大民眾。認為“患不在外而在內”,“防民甚於防寇”。

四月初一日,奕山懷著僥倖心理,出兵夜襲英船,初獲小勝。次日,英軍反撲,只經過5天的戰鬥,城外炮臺便全部失守,清軍全部退入城內,再也不敢抵抗,並急派廣州知府餘保純向英軍乞降,訂立城下之盟——《廣州條約》。

正當奕山、餘保純之流向英軍屈膝投降之時,廣州民眾卻挺身而出,展開英勇的抗英鬥爭。四月十日,廣州北郊三元里103鄉大約5000義民,圍攻英軍所佔領的四方炮臺,打得英軍丟盔棄甲,鬼哭狼嚎。英軍頭子義律不得不向廣州知府餘保純求救,餘親自出馬,使盡欺騙、威脅等手段,強迫義軍解散。

大清十幾萬兵力輸給英軍兩千餘人,第一次鴉片戰爭敗在哪裡?

最終,英軍在清軍官兵的保護下逃出了重圍。鑑於餘保純及其後的奕山等投降派的醜惡嘴臉,時人便開出了一個“救國良方”,即著名的《狐媚藥方》予以揭露和諷刺。全文如下:

“金黃堂號(指餘保純)《精製狐媚藥方》,服用可延年益壽,潤身肥囊,固寵求榮。須認明專辦講和,情真價實,主顧不誤,招牌為記。藥方如下:柔腸一條,黑心一個,厚臉皮一戰,兩頭舌一根,媚骨一副,屈膝一對,叩頭蟲不拘多少,笑臉三分。以上八味藥材,用笑裡藏刀切碎,口蜜為丸,藏於烏龜殼內,臨用時以狼心一個,狗肺一副,煎成糊塗,和藥送服。”

大清十幾萬兵力輸給英軍兩千餘人,第一次鴉片戰爭敗在哪裡?

這副“藥方”對奕山、餘保純之流,狼心狗肺、卑躬屈膝、奴顏媚骨、賣國求榮的罪行,鞭撻的痛快淋漓,入木三分,又極其詼諧風趣,表達了廣大人民對賣國賊無比痛恨的心情,被廣為傳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