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區塊鏈科幻小說《拜占庭同情》:區塊鏈技術應用大猜想

近日,劉慈欣、劉宇昆、尼迪·奧科拉弗等13位榮獲過星雲獎、雨果獎等獎項的全球科幻大師聯手奉獻的硬科幻小說集《十二個明天》大受歡迎,其中由劉宇昆創作的《拜占庭同情》被稱作史上第一篇區塊鏈科幻小說。


第一部區塊鏈科幻小說《拜占庭同情》:區塊鏈技術應用大猜想

《拜占庭同情》的確是目前能讀到的第一篇與區塊鏈密切相關的科幻小說,讀完感觸頗深。除了VR,智能合約、區塊鏈、加密貨幣在文中輪番上場,區塊鏈技術對全球的慈善事業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也引發了對於區塊鏈和去中心化的思考。

故事裡兩位主人公簡雯和索菲亞是大學同學,她們之間對慈善和正義的觀點不合。簡雯來自新興崛起國家“納絲國”,後來簡雯依靠區塊鏈技術建立了“同情網”用以取代中心化的慈善機構,同時輔以沉浸式VR設備來為大眾提供災區現場的真實資料,通過這個網站可以避開大型慈善機構的官僚體制,自動匹配捐贈者的資金和受贈者的需求。而索菲亞則是霸權國“恆洋國”的最大慈善機構負責人,索菲亞認為中心化的、中央集權的組織必不可少。她的目標是促成“無國境難民”組織控制全球的慈善事業,以維護恆洋國的霸權地位,她試圖在“同情網”中重新實現中心化,並且認為這一目標才真正有利於世界的和平。

01

故事起於簡雯在上大學時奔赴地震災區做志願者的經歷,這期間她親眼目睹了救災士兵為了挖出遇難者徒手上陣,不一會雙手血肉模糊。

因為救災資金被用在了其他地方,連購買鐵鍬的錢都沒有。

她因為憤怒而視線模糊。為什麼政府不能給士兵提供鐵鏟或者真正的救援設備?她想象著士兵們用血淋淋的雙手、骨肉綻開的手指,刨開泥土,希望還能找到倖存者。


而當她和其他志願者為災民送去食物和衣服時發現:災民並不需要這些,孩子們奢求圖畫書,年輕人希望恢復手機服務,市民們期待重建家園。

此刻簡雯意識到一件事情:

受災地區的人們最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最好是給他們錢,這樣他們就能買到任何需要的東西,許多膽大的商販和聰明的投機者在有利可圖時願意把難民所需的任何貨物或服務帶給他們。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不是一件壞事。


於是,同情網誕生。

02

同情網是一種新的去中介化的區塊鏈應用,大量使用了智能合約,併為捐款人發放“同情幣”。需要幫助的人在網站上開一個項目,上傳相應的審核文字、圖片或視頻,供捐款人投票,獲得同情幣最多的項目將得到所有善款。

此外,同情網還設置了很特別的共識機制:

同情幣持有者從網絡上按比例獲取一筆分配到他們賬戶的小額資金,這便是對他們的激勵。每個項目的評估週期結束後,那些投票給‘敗方’的人會受到懲罰,所持有的同情幣會按比例重新分配給那些投票給‘勝方’的人。個體的同情幣餘額像是一種聲望令牌,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判斷力與“共識判斷”最為吻合的人,將獲得最多的同情幣。他們終將會成為支撐系統運行的絕對可靠的先知。那些對慈善感興趣的捐贈者,不信任國家慈善機構,卻願意投身到一個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應用程序中去,同情網很快就會成為世界最大的單一慈善基金平臺。

彼時,世界上20%的交易都由數字加密貨幣完成,同情網的出現迅速搶佔了無國界難民組織70%的小額捐款份額,

全球的傳統慈善機構在新技術面前顯得不堪一擊。

03

然而令人意外的事情發生了。以索菲亞為首的無國界難民組織和其它傳統慈善機構很快便相應入駐同情網,它們為了將權力牢牢攥在手中,想出了迂迴的法子:既然技術不可阻擋,那就拼命地攢同情幣。等擁有最多的同情幣,也就有了最高的話語權。

但是,如果我們能積累足夠的同情幣份額,那麼就能有效地指揮世界範圍內絕大部分的捐贈物資。這個被設計成將我們去中介化的平臺,反而變成我們加冕的天梯。

而簡雯似乎早就料到這一切會發生,她還有殺手鐧。簡雯偶然間得到了一段關於穆森難民的視頻,在深度VR體驗下,這段視頻如此觸目驚心:戰場的泥濘,炮彈的閃光,驚慌的人群相互踐踏,無助的小女孩聽到弟弟被踩碎的聲音......

而相關國家和組織出於相關因素的考慮,穆森的消息對外完全封鎖,民眾根本不瞭解發生了什麼。簡雯下定決心要給予難民幫助,於是將視頻上傳到同情網。

此時VR技術早已普及,人們體驗過那段痛苦的戰場經歷後,無不支持捐助難民。而無國界難民組織因為選錯了項目,損失了很大一部分同情幣。

04

索菲亞為了彌補敗局,孤身一人前往難民區,結果被難民手中的槍支所襲擊,而這一切也被索菲亞身上的VR設備所記錄,可以預見這段VR會在恆洋國國內掀起怒潮。

一個毫無防備的恆洋國女性,一個致力於幫助難民的慈善機構負責人,被用從同情網上收到的資金買來槍支武裝起來的納絲族反叛分子殘酷對待,穆森難民項目會被瞬間摧毀。


故事寫到這裡,作者的意圖也顯露出來。

同情網的出現,引出了慈善機構與普通捐贈民眾的道德高下之爭,而兩個主人公的價值觀之爭,其實是納絲國與恆洋國的利益之爭。在競爭中,同情網逐漸偏離了其初衷,成為不同價值觀、不同利益乃至不同國家之間鬥爭的戰場。

05

故事的最後,是簡雯與索菲亞的一場爭辯。到底什麼是同情?什麼是正義?如何實現理想中的公正完美的慈善資源分配?作者非常巧妙的利用了敘述視角轉變的手法,分別利用了兩個人的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敘述,巧妙的展現了兩個人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應了作者對於意識形態的觀點——中心化的客觀中立不復存在,每個人的感覺、情感、體驗和理性(這裡是個人理性,而不是索菲亞口中的群體理性)才是實在的。可以說是對集體功利主義、人類工具理性的反思和討論。

第一部區塊鏈科幻小說《拜占庭同情》:區塊鏈技術應用大猜想

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是不是萬能的?

故事最終,組織慈善事業的技術手段得到了升級,但是理想中的公正完美的慈善資源分配卻並沒有到來。區塊鏈技術下的“同情網”看似公正,實則後來也成為了權力角逐和感情操縱的平臺,它努力實現民主化的決策,最後卻發現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去中心化的民主也可以被操控。在看似平等匿名的“同情網”虛擬空間裡,有組織的政治力量如慈善機構和各個國家依然可以引導公眾的判斷。

更大的操縱是欺騙自己,相信你總是能夠推論出正義的答案。當同情心變成網上的選項,變成數字貨幣,就容易像今日的輿論一樣,盲目、易受操控,善意成了殺人幫兇而不自知。簡雯對無國界難民組織的人坦言,是她上傳的視頻。他們的談話全被悄悄錄了下來,當用戶發現自己受到了簡雯的操控,是否又會一邊倒地反對穆森難民項目呢?慈善豈不是變成了出爾反爾的笑話?

如果像“同情網”這樣科學的制度設計、平等便利的利益表達工具依然不能實現正義,那麼如何才能實現正義?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有人可以創造和運用技術,技術不可能壓倒人。任何先進的技術都要放在追求善和正義的人的手中,才能發揮其作用。說到底,最終影響人們決策的往往並不是理性,而是種種感情。

正義是永遠實現不了的,只能實現相對正義。也許正義本身存在的理由,就是為了讓人們相信 “有正義”併為之不斷努力而使我們的生活和社會變更好吧!

小說帶來的最大啟示是,即使是去中心化的區塊鏈這樣的技術也永遠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就像劉慈欣說的那樣:“技術本身並沒有善惡,技術只是人性的放大器,被人們用來當作行善或者作惡的工具,最終毀滅或是拯救人類的還是我們自己。”

區塊鏈慈善並不是像文中那樣完全去中心化,而是讓慈善上鍊,從捐款方的欺詐問題、公益組織的善款去向問題和受捐方的騙捐問題等方面切入,切實解決他們的困境。慈善、金融等很多方面總有一天會結合區塊鏈技術,給我們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區塊鏈研習社參與發起的比特公益基金髮起的公益助學活動在中秋節就取得了圓滿成功。萬變而不離其宗,也許我們到時面臨的,並不是技術難題,而是道德、同情、正義等這些哲學問題,最後演變為如何應用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

區塊鏈研習社聯合發佈《區塊鏈3.0共識藍皮書》

9·4一週年 | 收割韭菜不減 唯有苦練內功方能挺過寒冬漫漫

區塊鏈概念股大盤點:那些蹭區塊鏈熱度的上市公司現在怎樣了?

全國30個分社群同時行動,我們用區塊鏈發起比特公益助學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