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生之後父母才成爲了父母

當孩子出生之後父母才成為了父母

當孩子出生之後父母才成為了父母

就像每種樹木都有自己的形狀和屬性、特點,不要羨慕白楊的高大,也不要羨慕松樹的凌冬不凋,每棵樹都搖曳多姿,自成風貌,享有自己的時空。同樣,每個人都會長成自己的樣子,形成自己的性格、人際交往模式,有自己的愛好和憎惡,慾望和夢想。因為每個人來自不同的家庭,經歷了不同的際遇,個人智慧和才識、見地不同,包括得過什麼疾病,綜合諸多得以塑造了現在的個體。情緒和緩或情感濃淡,都是獨特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不和自己對抗,完整地接納自己,柔軟地對待自己,那麼自己就會活的快樂和安祥。

要做到這樣對待自己,說起來容易,做到確實很難。這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經歷內心的成長,不斷主動地去面對內心的痛苦,認識那種痛苦,接納那種痛苦,理解痛苦,然後找到解決之道,獲得一種自由的模式。

那是一條很難走卻很值得去走的道路。經過艱險,抵達彼岸,獲得心靈的自由自在,獲得自主的能力,過上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當自己成長了之後,從內到外發生了變化,從而就可以以不同於以往的合適的方式和親人家人互動,從而帶動了家庭的變化,影響到周邊的人,正向的引導周圍的環境,最終獲得美好的生活環境。尤其是這樣的變化對子女的影響非常重要。一個人在自己獲得健康的成長之後,這時再洞察如何為人父母就會智慧變通。

為人父母的智慧在哪裡呢?真實的情況是,當一個孩子降臨,如何孕育、養育、教育孩子,是成為父母之前、之後要去思考的事情,而也只有當兒女出生之後,父母才能成為一個父母,父母是在做父母的過程中成為父母的。

當孩子出生之後父母才成為了父母

這裡講述的是一個家庭。在女兒2週歲的時候,女兒還不會說話,母親很著急,而父親和奶奶說孩子沒事,只是孩子說話晚而已。這位母親半信半疑。過了一段時間母親想讓女兒去上幼兒園,所以母親就跑到幼兒園那裡詢問,到了那裡,老師發現這個小女孩不會說話,也不看人,對周圍的一切不感興趣,不和其他小朋友玩,好像沒有在這個環境裡似的,而其他同年齡的孩子幾乎可以說一個小短句子了,與人有目光交流,與他人互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幼兒園老師建議這位母親帶女兒去醫院檢查一下是否是自閉症。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心急火燎的帶孩子去了醫院,醫院兒科檢查測驗後診斷女孩有自閉症傾向,需要及時干預。母親就帶著女孩到了一個康復中心,在進行語言康復,各方面教育進行的同時,開展了心理諮詢。

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心理諮詢師和母親、女兒同時開展工作。在這個工作中,在和心理諮詢師的談話過程中,母親說:自己不知道怎麼當母親。自己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她也很愛自己的孩子,父親也很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卻變成了這個樣子,為什麼呢?在一週歲多的時候,孩子還可以喊:媽媽、爸爸。在近半年的時間裡,女孩的發聲越來越少。回憶這半年家裡發生的事情,因為這個冬天家裡新開了一間商店,所以這位母親和父親都很忙,忙著店裡的事情,幾乎顧不上和女孩說話,就讓女孩自己待著,而且因為是冬天,外面天氣寒冷,怕孩子感冒就沒讓她出門,也沒有跟其他小朋友玩。家裡只有爺爺幫著照顧孩子吃吃喝喝,爺爺屬於一個不愛說話的人,也很少跟孩子說話,所以這個孩子總是一個人坐著。就這麼在家裡待了一個冬天之後,原來學會的"爸爸媽媽"這兩個稱呼也不喊了,幾乎不再發出言語。而且爸爸媽媽家裡家外來來走走,她也沒有什麼反應。

第二件,這位母親脾氣急躁,自己也不太愛和他人交往,喜歡在家裡待著。什麼事情都嫌女兒做的慢,而且她的育兒觀念裡沒有意識到孩子的事情最好讓她自己做,都是媽媽代替女兒做,這個媽媽還不知道在給孩子食物的同時,一定要和女兒說話,要經常給女孩介紹周圍的世界是什麼樣的,都有些什麼事物,家裡有些什麼人等等。

第三,這位母親意識到她和丈夫的關係出了問題,夫妻之間各忙各的,結婚之後她和婆婆關係不合,所以她和丈夫的關係很緊張,尤其孩子出生後就更少交流,幾乎不說話,一說話就想吵架就乾脆不說話。

第四,父親的脫離。這位父親喜歡玩手機,大部分時間在商店工作,回家以後,自己玩手機,跟女孩說話非常非常少。

家庭整個環境隔膜冷淡沒有交流,小女孩幾乎聽不到什麼話語。所以,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慢慢地跟外界失去了聯繫。

在兒童早年,如果有一個合適的環境,小孩子的一些能力就會自然發展出來,對父母的認同,和母親產生連接,交流,眼神注視,咿咿呀呀的語言互動,有許多非言語的交流,並且親子之間的交流慢慢可以輪轉:父母說完話,孩子說話,然後父母接著說,再接著孩子接著咿咿呀呀。1.5歲-3歲之間,父母和孩子間的交流是順滑的,一開始,孩子會跟隨父母交流,父母是交流的發起者;隨著孩子的長大,慢慢地是父母跟隨孩子的交流,孩子是交流的發起者。孩子對父母產生依戀,建立安全感。如果,孩子語言發展困難,可能是早期親子交流,尤其是母親和孩子的交流發生了困難。許多父母們沒有意識到這些的發生對孩子的影響。尤其重要的是,作為父母,永遠不要忽略孩子的請求,有時候不要忽略他的痛苦,他發展的水平,要找到一些詞和一些話語,這些詞和話語使之寬慰,並讓他重新處在充分發展的動力中。父母要幫助孩子克服發展中的困難,保持對孩子持續發展的關注。這就是說,好多人在做了父母之後不知道怎樣做父母,這是正常的,正是在孩子出生之後父母才成為了父母,也恰恰是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才"修煉"為一個成熟的父母。

當孩子出生之後父母才成為了父母

當這位母親痛哭流涕地說出這些話以後,冷靜下來,她能夠去梳理和思考發生了什麼。意識到了存在的這些問題,理解了孩子的孤獨,她堅定決心,為了孩子首先改變自己和爭取丈夫的改變,學習新的育兒理念、知識、模式和方法。在心理諮詢師的指導下,母親自己首先柔軟了起來,開始溫柔對待自己的孩子,蹲下來,注視著孩子的眼睛和孩子說話,和孩子多溝通交流,有耐心的等待孩子的反應,持續回應孩子。她看了大量的育兒書籍,(之前她的育兒理念還是來自她自己的母親,沒有其他的知識),認真學習,改變做事方式,耐心耐心再耐心。同時爭取丈夫一起來做諮詢,夫妻之間的交流互動多起來,夫妻兩個都主動改變自己,和家人互動交流,理解彼此,尋求溝通的新角度。家庭的氣氛和溝通流動起來。帶孩子去各個地方玩,結交各種小朋友,教女兒和小朋友怎麼玩。

慶幸的是,父母的及時改變及時調整極大地影響了孩子的成長。由於孩子的年齡還處於關鍵的發育年齡階段裡,而且之前有發聲的基礎,經過了半年多的治療康復,這個女孩慢慢開始看人,首先開始看心理諮詢師,看母親,從短暫一瞥,到有意識注視,然後和其他人有目光交流,發出簡單的聲音,到詞語,逐漸變化發展很大。最後,這個女孩離開了康復中心,去到了普通幼兒園上學。全家人歡天喜地。

這是一例家庭及時調整,終於得以使孩子跳出自閉狀態,又能夠正常發展的案例。所以,如果父母想要一個孩子,從懷孕開始,到孩子出生,一直到6歲之前,是要知道這是一個人的人格和各種思維模式、交際方式正在形成,是發展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段6年的時光裡,父母為孩子提供一個合適的家庭生長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6歲之前,家庭是主要的生長環境。所以,為人父母,首先要自己內心的真正成長,繼而要承擔起作為父母的責任,為了孩子一生的福祉擔當起那些責任。我們的愛將孕育和培養一個一生幸福的孩子。

當孩子降臨以後,父母成為了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