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說原民師(代課教師)一考定轉正,看似公平卻是另一種不公平?

掌中九江生活


其實不管是民師一考定轉正還是現在的學生高考,都是沿襲了中國1300多年來的科舉制度精髓——一考定終生!考試作為我國獨具特色的人才選拔制度,在現有的國情包括原民師轉正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起到簡單易操作還能兼顧公平的作用。

但在特定歷史時期、針對民師轉正這一特殊群體的選拔,個人認為這其實是另一種不公平!

1、國家當時民師轉正政策是考試與考核相結合,但部分地方在執行時卻走了極端!

而在當時國家在制定民辦教師轉正政策時,提出考試與考核相結合的原則。這一原則是較為科學的,是符合當時的民辦教師實際情況的。

然而,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有些地方卻走向了極端,過於偏重文化考試。於是在轉正過程中,文化考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政治思想和業務考核則無足輕重。

當然,工作上大多數民辦教師上都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大多數民辦教師的政治和思想考核分數沒有多少差距,再加之這些考核是有“彈性”的,拉不開檔次,真正“硬性’’的,還是考試。所以說,還是文化考試在轉正中起決定性作用,是第一位的。

從這個角度看,部分地方政府將考試作為民辦教師轉正的主要手段也就能理解了。

2、考試只是考察知識水平,但考試好不能說明教學水平高、教學能力強。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考教師資格證都要筆試、面試。面試中都有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等三個環節。

那為什麼要面試?無非是避免單純筆試的高分低能現象,考試滿分結果試講半天憋不出一句話,那還怎麼當老師?!

教師工作是一項特殊的工作,教學能力和知識水平是有很大的聯繫,但它們又有相對的獨立性,考試分數只能反映一個人的知識水平,但不能說明其教學水平、更不能衡量其工作能力。轉正既要看民辦教師的知識水平,也要看他的教學水平、工作能力,更要看其工作表現、工作成績和貢獻。

3、以考試為轉正的依據,讓部分民師一門心思就只顧考試,而忽視孩子的教學。

在這裡舉個真實的例子吧:

小編某同學B的哥哥比其大8歲,還記得在B一起上小學的時候,B同學哥哥上初一。每天B回來就是做作業,但哥哥卻每天幾乎是天天玩,尤其是沒看

到過寫語文作業。

後來B的哥哥告訴我們:他的老師自己也在忙著考試去了,上課就讓大家在教師裡自習!老師在講臺看書,有不懂的可以去問。更重要的是,老師說考不過就要被辭退!

然後,B的哥哥初二沒上完就輟學去福建做裁縫去了!

其實,B的哥哥老師當時就是在中學教學的一民師!可以說,在當時的情況下,民師為了轉正,不顧學生教學拼命學習又是能夠理解的。

因為對於部分民師來說,轉正才是當前第一要務!因為相對於學生的前途來說,自己的前途在哪裡都不曾知曉。考試競爭如此之激烈,現實如此之殘酷,不拼命複習,能行嗎?理解理解吧,先轉正,再安心努力工作!

這些為了改變個人命運而努力備考,只搞個人複習,置學生而不顧,置教學質量而不顧,其實已經偏離了為人師表的應有道義。這些能在轉正考試中以絕對優勢被擇“優"錄取,往往被視為民辦教師中的‘優秀’、‘骨幹’部分。

而其他在民轉公考試因為一門心思教學而忽視自身備考的卻因為考試不過關而最終被辭退。若干年後,通過考試轉正的躍入龍門,退休後享受機關事業單位的待遇。那些兢兢業業教學的民事們只得被辭退或是依舊站在那三尺講臺嘔心瀝血,拿著比民轉公成功的人少一半還多的工資!

當然,不排除部分民師確實是知識水平不夠,即便一門心思複習考試也不一定能過的!

這裡我還想說一點,這裡只是說明客觀事實,不喜勿噴!


eyeballNs


這都十幾年前的事兒了吧。民師不是普通的代課老師,他們有十幾年二十幾年以上教齡。當時有好幾條槓槓,符合一條就轉正,考試只是其中一條標準。結果本鄉鎮百分之九十九民師都轉正了,只有那麼一兩個例外的,但也受到政府妥貼安置。

二十年前教輔材料少,老師們白天在蠟紙上刻字晚上油印,滾子一軲轆印一張,每回都沾一手油墨。試卷都是針對某一考點某一題型,對於學生知識鞏固很有效的。老師正常上班再加披星戴月早晚辦公,在校時間甚至達十一小時以上,工資待遇一直比肩建築工地小工。日子過得疲累不堪且捉襟見肘,有時工資拖欠三四個月才發,家庭條件不好的老師無米下鍋不得不借債度日。

在鄉下,民師們曾在教育領城佔大半壁江山,殫精竭慮的付出隨著國家富強而得到了回報:轉正,工資上調,這實在是他們應得的。

九幾年有統計說教師平均壽命57歲,遠低於國民平均數。這意味著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