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瓷器鑑定

簡單的瓷器鑑定

1、輕重感

瓷器的輕重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標準,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實踐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貼近客觀真實又有個性差異的“輕重感”。瓷化度的高低、胎體或釉層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細微的差別,都足以導致瓷器輕重的變化。

2、乾溼感

有句話說:“古瓷會出汗”。瓷器的年齡不同,衣著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溫度、溼度下,捧在手裡,其乾溼感也會有明顯的不同。一般說來,瓷器的年齡只有在200歲以上者才會有出汗的手感,但800歲以上的瓷器卻也少有出汗的溼潤的手感。

簡單的瓷器鑑定

3、潤澀感

新舊瓷器潤澀感的差異十分明顯和巨大。百年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朗潤、爽潤、舒潤和溫潤,而且是越古越潤、越老越爽。新的瓷器,無論是蒸煮還是燒烤,無論是打磨還是塗藥,無論是土埋還是海泡,任他絞盡腦汁、搜索枯腸、百計千方也終究無濟於事,諸多努力也許能矇騙人們觀感,但絕對欺騙不了人們的手感!

4、軟硬感

軟硬感是一種極其微妙、精細的手感,只對個別瓷器品種如越窯、定窯、耀州窯等具有一定的區分和標識意義。

瓷器手頭的軟硬感是一種綜合了視覺的線性剛柔感、觸覺的銳性利鈍感的複合性感覺,而不是一種純粹的質地剛性的軟硬感。越窯瓷器無論是釉色、廓線還是文飾相 較於其他任何瓷器品種都有一種冷硬、生硬、挺硬感,定窯的陰線刻畫與耀州窯的陰地刻花工藝,都有其各自獨特的剛硬的特性。

5、溫涼感

溫涼感是區別瓷器品質優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嶺和試金石。頂級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窯的瓷器(特別是頂級的哥窯、汝窯瓷器),的確像寶玉和寶石一樣,溫潤如玉、冬暖夏涼!

簡單的瓷器鑑定

6、生熟感

生熟感是手感與聽覺緊密結合的產物。瓷器也像瓜果一樣,由於燒成溫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燒成溫度低,在1150度以下,則其聲若瓦,為生;燒成溫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則其聲類硬木,為半生;燒成溫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則其聲如石,略有回聲,為半熟;燒成溫度若在1320以上,則其聲像金,回聲悠長,餘韻悠然,為熟。

7、滑滯感

滑滯感既是潤澀感的延續,又是潤澀感的結果和原因:潤則滑、潤必滑,滑就潤、滑定潤;澀必滯、澀定滯,滯則澀、滯才澀。

簡單的瓷器鑑定

8、粗細感

瓷器的品種窯口不同、歷史年代不同、保存環境不同、脫玻程度不同,都會導致瓷器釉面粗細感方面的巨大差異和不同。

古代民窯的瓷器,往往簡易、粗糙、率意,其粗細感最為粗糙;古代官窯瓷器,儘管技藝水平和用工選料方面為歷代之最,但終究逃脫不掉歷史自然衰變的法則,所以其手感並不如近現代的新瓷那樣精細,反而略顯粗糙。

9、凹凸感

凹凸感對甄別、鑑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裡紅的真偽意義重大。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錳高鐵的蘇麻離青進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著料略重之處,往往呈現明顯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錫銀光澤結晶這兩大突出特徵。

釉裡紅的情形與青花恰好相反,由於以銅為著色劑的釉裡紅對溫度極為敏感,也極易流淌從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裡紅瓷器往往都呈現出明顯向上凸起和紅色深淺不一有發黑、燒飛和綠苔點等突出特點,極易辨認且很難仿造。

簡單的瓷器鑑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