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西藏地区的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

kevindurant35


西藏的历史非常漫长,吐蕃仅仅是其中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期,为了简明扼要地回答这个问题,我根据文明形态,把西藏历史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一是象雄文明时代(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7世纪);

二是吐蕃王朝时代(公元7世纪到公元9世纪);

三是藏传佛教时代(公元10世纪到今天)。

一、象雄文明时代

根据考古发掘及藏文古籍的记载,一般认为西藏最早的文明是“象雄文明”,象雄文明约开始于公元前4世纪,相当于中原的战国时代。象雄的意思是“琼鸟的山谷”,象雄文明分布在西起阿里高原,东到青海、甘南、川西的广大地区。

象雄有自己的语言、甚至还有自己的文字,也有自己的政权和宗教信仰,是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象雄人创造了“雍仲苯教”,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有宗教教义和仪轨的苯教。它是早期人类社会关于占卜、星象、医药和祭祀等技术性问题的理论体系,是藏族文化的底色。由象雄人创造的苯教是藏族人民创造出来的最早的宗教和文化。

象雄文明的中心在西藏的西部地区,传说中的都城琼隆银城位于岗底斯山下。象雄是游牧文化的文明,他从西部西藏发源后,一直沿着羌塘高原,从今天的阿里到那曲再到青海、川西,一路奔驰。

二、吐蕃王朝时代

吐蕃王朝的出现,是西藏历史的一个奇迹。吐蕃人是农业民族,最早生活在西藏乃东、琼结的河谷地带,从事农业。积累起力量后开始征服周边的各个部落,渐渐把青藏高原上的农耕和游牧的几十个部族全都收纳了进来。

结合了游牧和农耕双重优势的吐蕃人,迅速爆发出强大的威力。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而上一个时代的文明中心象雄王国在630年被吐蕃攻灭,末代国王李迷夏被俘。吐蕃王朝建立后,是藏族和藏族文化得以形成的基础。

统一的吐蕃王朝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很快就打出了青藏高原,进入了河西走廊、川西高原以及西域地区,把藏族的范围拓展出了西藏。最强盛的时候,吐蕃王朝和唐朝基本上平分了中国。

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吐蕃王朝从印度和唐朝同时引进了佛教,以取代象雄文明时代西藏的主流思潮——苯教。佛教的引入,改造了藏族文化的面貌,从整体上提升了藏族文化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藏文,通过翻译佛经的训练,吐蕃人形成了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形式,塑造了吐蕃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风俗。

但是,吐蕃王朝长期保持着高强度的军事扩张和文化建设,一方面打仗,一方面发展佛教,两个都是越级烧钱的,于是严重消耗了青藏高原的社会财富,使得经济实力本就很脆弱的青藏高原不堪重负,终于引发内乱。9世纪中期,王室的内讧,属民的起义使统一的吐蕃王朝终于分崩离析。

三、藏传佛教时代


统一的吐蕃王朝崩溃后,从9世纪中后期开始,西藏社会陷入大混乱之中。混战一直持续到10世纪末才稳定下来。这时的过去吐蕃王朝的辉煌早已不在。吐蕃王室的后裔在边缘地区建起一些小的割据分治王国,如西部的阿里地区建立的古格王国,南部边境上的贡塘王国等,更多的是各地贵族分治,虽然战乱基本平息下来,但内政仍然没有上轨道。

这时无论是吐蕃王室后裔建立的割据政权,还是各地盘据一方的地方贵族,都不约而同的重拾吐蕃王朝时代的文化遗产,弘扬佛教。于是开启了西藏历史上轰轰烈烈的佛教大创新时代。修建寺院,翻译佛经,邀请印度高僧入藏。大约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佛教最终发展成为西藏社会的主导性力量,先后形成了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藏传佛教的教派,藏族也基本上成为全民佛教社会。

从此,佛教僧人成为西藏社会的精英集团,活佛取代赞普,法王取代国王,上师取代将相,成为西藏历史的主角,最终使西藏社会走上了独具特色的政教合一之路。其代表就是元朝政府授权藏传佛教萨迦派,以及清朝授权藏传佛教格鲁派组建西藏地方政府。这些西藏地方政府,都是佛教教团首脑(法王或者活佛)双肩挑,一方面他们是宗教领袖,另一方面又是中国中央政府授权组建的西藏地方政府的最高长官。


只爱潘多拉


说起西藏,一般人只能说起“拉萨”,“林芝”,“日喀则”等,是的,我们的教育使得我们对西藏知之甚少,但西藏是我国领土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时期起,它就加入了中国的大家庭,藏族人民是中华儿女的重要一部分。

唐宋时期–吐蕃

相信看过《天龙八部》的人,都知道鸠摩智是吐蕃高僧吧,吐蕃是西藏有明确记载历史以来的第一个政权,唐宋时期和中央王朝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新唐书》记载“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可以大致看出其疆域。


北宋建立以后,文强武弱的大宋,对偏远的吐蕃无力控制,联系也较少。而吐蕃也早已经瓦解,整个青藏高原上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真正代表昔日吐蕃帝国支系青唐唃厮啰吐蕃政权,被大宋封为保顺河西军节度使,可见吐蕃在宋朝已经衰落了。

元明时期–乌斯藏

忽必烈设置总制院,用意于统领吐蕃各宣慰司的军民财谷,后改为宣政院督管全国佛教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

明朝设置乌斯藏都指挥使司,属于军事机构,掌握了西藏的封贡之权,对其内部事物并未多加干涉。乌斯藏都指挥使司下设有宣慰司、元帅府、招讨司、万户府、千户府等机构。



总览元明对西藏拥有管理之权,内部事物没有强加干涉,尊重其僧侣制度,管理官员也多是喇嘛、僧人。

清朝时期–卫藏

清朝时期,西藏实行达赖喇嘛政权,全面管辖了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接受清朝的册封。清朝在西藏设置下有驻藏大臣,参与管理西藏事物,设置有正副各一员,副职成帮办大臣。

清朝对西藏有力的管辖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册封制度,分别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体现其在西藏宗教上的威望和特权。

2.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册封的宗教领袖一同管理西藏诸事物,体现了行政权利的增强

3.金瓶掣签制度,加强清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利,再选的转世灵通需要在驻藏大臣嗯监督下,从朝廷颁发的金瓶中抽签决定达赖和班禅的人选。

汉藏民族一家亲,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的建设会更加美丽富饶。


LoRa万物互联


这个三千多字的长回答里,我们会把“吐蕃”、“吐蕃王国”和“吐蕃王朝”,这三个概念讲讲清楚!然后,再简单梳理一下,吐蕃王朝之前,高原上的霸主国家。不过,要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还得从吐蕃说起。

很多人搞不清楚“吐蕃王朝”、“吐蕃王国”“吐蕃”之间的概念,借着这个题目,我们把这三个概念简单梳理一下。

首先,蕃(音bō)这个词来源于生活在青藏高原民众的自称。其称谓因何而来,存在多种解读,其中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蕃”的语音,由西藏地区原生宗教“苯教”的苯(bon)转音而来。

至于,吐蕃当中

“吐”这个读音由来,说法就更多了,不一而足,目前尚无定论。

雪域高原自古以来便有先民生活居住,从目前西藏考古的发现来看,拉萨河谷地区曲贡遗址昌都卡若遗址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的遗存。

这两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房屋遗址、石制工具和陶器碎片,甚至还出土了一枚扁平形的铜镞,经鉴定此铜镞为冶炼所得,表明了当时青藏高原的先民们已进入了青铜时代的早期。经放射性碳素测定,两处遗址的年代标定为距今约4000-5000年。

随着先民们生产生活技能的不断进步,逐渐在高原各地的深山沟谷中形成了大小不一的部落,而后又进一步不断征服融合,逐渐形成了各个小邦国。

其中,在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流域的野牦牛部落不断发展,在逐渐扩张的过程中,成为了一个强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史称“鹘提悉勃野”部,或“悉勃野”部。

这便是吐蕃王朝的肇始,当然了这时候的“悉波野”部落,还远远称不上王朝,最多不过是个部落国家而已。

随着一代又一代吐蕃赞普(首领)的奋斗,“悉波野”部不断兼并周围部落和邦国,在所谓“四十小邦”、“十二小邦”时代脱颖而出,成为山南地区最强大的国家,这便是“吐蕃王国”。

吐蕃赞普从天而降壁画

这时的吐蕃王国,不过依旧是偏居于山南一隅的国家,其实力放在整个青藏高原上还不够看,在其北方居于雅鲁藏布江北岸苏毗国(孙波),不论是疆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远远远超吐蕃王国,更不用说位于阿里地区的象雄国了。

不过,松赞干布的父祖两代赞普都称得上贤明,在其任内吐蕃王国的国力迅速提升,而与之抗衡的竞争对手却逐渐衰弱。

至松赞干布父亲南日论赞时期,吐蕃王国终于跨过了雅鲁藏布江灭亡北方的苏毗女国,将拉萨河谷和藏北牧场尽收囊中。也正是从这时候起,吐蕃王国不但拥有了广袤的草原牧场,也为松赞干布迁都拉萨打下了基础。

当松赞干布带领国家从叛乱的泥滩中挣脱出来,吐蕃正式拥有了称霸高原的资本,尤其是当他带兵俘虏了象雄王李弥夏,曾经的高原霸主象雄国成了末路黄花。放眼整个雪域高原,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望吐蕃项背。

在松赞干布的打造下,吐蕃王国正式升级为吐蕃王朝,并在之后的二百多年里,东征大唐、西拒大食、北抗回鹘、南收南诏,成为当仁不让的亚洲霸主之一。

等到辉煌灿烂的吐蕃王朝崩溃后,西藏陷入了长达四百多年的小割据时代,各地小领主纷纷自立,仿佛一夜间高原再次回到了历史上的小邦国时代,这其中最为人们熟知便是阿里地区的国家联盟——古格、拉达克、亚泽和芒域贡塘。

而这时候,“吐蕃”一词变成了一个地理概念,泛指整个青藏高原地域以及其上生活的人民。

其实“吐蕃”的汉语词汇,本就来源于唐史对其国家的称谓,之后中原地区史官们沿袭了唐朝的叫法,依旧将这个地区称之为吐蕃,但严格意义上说,唐史和宋史吐蕃一词的范畴不尽相同。

唐朝时期,吐蕃基本特指吐蕃王朝,而宋史时代,吐蕃王朝早已崩溃不复存在,吐蕃变成了泛指包括河陇地区在内的,所有藏族政权及其民众。

综上所述可知,吐蕃一词的词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先由一个藏族先民的自称,演变为身居山南一隅的小邦国,而后又成了唐史中足以威胁自身安全的王朝,最后变成了一个泛指的地域代称。

其实说到这里,问题的答案基本已经浮出水面了,青藏高原上曾经存在过若干小邦国政权,不论是史称的“四十小邦”还是“十二小邦”吐蕃王国不过是其中之一,而且还不是其中最强大的那个。

西部阿里地区的象雄国,在青藏高原早期历史上的重要程度远超吐蕃王国。

我们对于一个国家重要程度的评判基于以下几个标准:

1、是否孕育了高等级的文化现象;

2、其自身的文化特征是否强势,并能向外辐射影响其他区域;

3、是否和周边国家或其他文明存在联系。

简单点说就是,自己的文明需要高等级的文化特征,比如文字、宗教等等。另外,一个独立与其他文明之外,没有任何扩张能力的文明谈不上重要性,不过是个自生自灭的文明体而已。

从这两个标准来看,象雄文明当之无愧是西藏早期最重要的文明体,甚至可能不会有之一。

因为,象雄国很早就孕育出了自己的文字系统,既古象雄文。在很长一段时间时间里,象雄文应该是高原地区的通行文字。

目前,西藏地区使用的藏文,在松赞干布时期才被创造出来(公元七世纪中期),并且吞弥桑布扎在创造藏文时,很可能兼容、借鉴了象雄文和梵文的一些元素。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称象雄文是藏文的母亲也不见得为过。

而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31代王时期,很难想象其国家已经进入青铜文明后,记录体系会停留在结绳记事的阶段。

雍仲苯教的创始人辛饶米沃

另外在精神领域,象雄国孕育了高原原生的宗教系统——苯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苯教都占据着高原诸国信仰上的制高点。

在吐蕃王国时期,每一位吐蕃赞普都有自己专属的苯教上师(苯辛)和专用的苯教寺院。这些地位显赫的苯教上师,不但负责赞普的宗教事务和深度插手国家的治理,以至于曾出现过“苯辛不发话,大臣不敢谈论国事,苯辛不列席,酒宴上大臣不敢歌舞”的状况。

这也是我坚持认为,吐蕃王国早期通行象雄文字的一个原因。苯教能够如此深层次的介入吐蕃王国的政治体制,不引入象雄文就是件很怪异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象雄国还是最早载入中原史册的高原邦国,《隋书·西域传》记载:象雄(羊同)曾于隋文帝开皇六年遣使赴汉地朝贡,只是“其后遂绝”……。

之后,公元631年(贞观五年)十二月,象雄朝贡的使臣到达长安,受到李世民的隆重接待,需要注意的是象雄与唐朝建立关系早于吐蕃的。

其实远在隋唐之前,象雄国便已经和中原地区发生过密切的贸易往来。

近年来,随着阿里考古发掘的深入开展,在象雄都城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绣有汉字的“王侯铭文锦”、茶叶残块青铜器皿

其中,绣有“王”、“候”二字的织锦经研究认定为汉代中原地区的产物,这说明从有汉以来,一条沟通高原西部阿里地区和中原的商路便已存在。

而这些,都远早于蜗居山南的吐蕃王国,因此从文化特征的角度上说,象雄文明才是西藏文化的根源。

除了象雄之外,藏北地区的另一个霸主是苏毗国(孙波)。

这个保持着女性为王传统的母系氏族王国,习惯上被称为“西女国”,以与川西藏区的东女国向别。

按照《隋书》的记载,苏毗“人有万家”

,可见当时苏毗已经是一个户籍逾万的大国。其属地东至今天昌都附近,西达今日喀则北部,囊括整个拉萨流域和当雄、那曲等藏北草原,与吐蕃王国隔雅鲁藏布相望。

由于,苏毗国内依旧残留着原始部落管理的遗存,其国内政治体制存在大小女王共同执政的特点,这导致二者之间不断出现嫌隙和猜忌。等到松赞干布父亲南日伦赞时期,二女王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苏毗大女王居于辗噶尔旧堡(日喀则东北),而小女王则居于宇那城堡(今拉萨北)。

南日伦赞利用二者之间的裂痕,不断分化瓦解苏毗国内的贵族,使其成为吐蕃进攻的内应,终于将这个江北的大国一口吞下。

《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中记载:南日伦赞时代,吐蕃控制的地域,南到雅隆、达波,东到达布、娘波,西到藏地、朱孤,北到苏毗。显然,此时苏毗本部已归于吐蕃治下,南日伦赞甚至改之为彭城。

吐蕃王国吞并江北的苏毗故国是其成为帝国王朝,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为,如果没有苏毗故地藏北的高原牧场,吐蕃根本无力组织起那支令对手生畏的骑兵部队。没有了高机动性的军队,对外扩张又从何谈起?

再说了,如果苏毗始终占据着江北地区,吐蕃王国将永远被锁死在山南的沟谷里,根本没有继续拓展空间,也就不可能出现吐蕃王朝这种有志于争霸天下的霸主。

正是南日伦赞搬开了这块压在头顶大石头,才让松赞干布有了迁都拉萨的可能,也让他雄才大略的儿子有机会灭亡象雄、染指青海,将国家打造成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大帝国。

从某种程度上看,松赞干布和秦始皇颇有类似之处,“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吐蕃王国正是在连续不断贤主的推动下,“奋六世之余烈”搬开了一个又一个石头,逐渐在高原脱颖而出,在击倒了一个又一个曾经强大的对手后,吐蕃才成了西藏历史上最光耀的王朝,也成了所有藏族人心中的骄傲。



藏地读行


我们就来说说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西藏的发展历史吧:

(一)、唐朝,那时候的西藏被称为“吐蕃”,是一个独立政权,唐、吐蕃之间通过联姻来维持和平宗主关系。代表人物文成公主嫁进西藏。

唐太宗时期,吐蕃地区的领袖松赞干布仰慕盛唐,希望可以和唐代联姻,娶得唐代公主。经唐朝内部商议,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专门修筑的布达拉宫为文成公主居住。

唐朝和吐蕃八次会盟,由于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给吐蕃赞普,所以唐蕃关系当时还是很好的。


(二)宋朝,宋朝年代西藏还叫吐蕃,因吐蕃王朝自朗达玛死后(842年),其二子沃松和永丹各据一方,互争权位,攻伐。使到吐蕃王朝灭亡,吐蕃崩溃,吐蕃陷入混战,各个地方割据势力争相发生战争。在唐末两宋时期,吐蕃正是出于割据混战时期。所以很少与中原的联系。


(三)元朝,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西藏的乌思藏、朵甘等地成为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元朝的直接管辖之下。

元朝统一中国后,根据藏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施政措施:设立中央机构总制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及西藏等地的军政事务。

政府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并将元朝刑法、历法在西藏颁行。以上该需要皆听命于元朝政府。

还有重要的一点,元代对于行政区域的划置,成为今后西藏行政区划沿革的基础。


(四)明朝,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采用收缴元朝旧敕旧印,换发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解决西藏问题,继承了对西藏地方的国家主权。

明朝使用建立僧官封授制度。各地有代表性的政教首领人物,明朝均赐封以不同的名号,颁给他们印章和官位,命其管理各自的地方,其职位的承袭须经皇帝批准。各级官员的任免、升迁,都由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决定,并授权。


(五)清朝,公元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达赖五世朝见顺治皇帝,受清世祖顺治册封,代表西藏纳入清朝版图。清朝循在西藏行使主权,颁令公告只要前朝所封官员进送旧朝印信,即改授新朝印信,其原有官职不变。历代达赖、班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遂成定制。到了1727年,雍正皇帝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

清朝对西藏的施政管理是在总结元明两朝治藏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变化作调整的。
大家觉得写得好的多多关注,觉得写得认真太差的就点个赞,我会多多改进。谢谢


历史如珍宝


说起西藏大家会想起什么呢?雄奇神秘的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以及布达拉宫、大昭寺这样的人文遗迹,无疑布达拉宫应该是西藏的人文景观中最为知名者。相传这是当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迎娶唐朝文成公主时为照顾来自中原汉地的公主的定居生活习惯而修建。

事实上汉、藏两族同根同源,都发源于今天黄河上游的青海河湟谷地一带,后来汉、藏两族的共同祖先中有一支迁徙到今天陕西、甘肃一带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轩辕黄帝部族,此后汉、藏两族开始了不同的历史演化进程。 在夏、商、周三个上古王朝时代称青藏高原上的民族为孟族。春秋战国时代一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并逐渐和当地土著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个部落。

公元6世纪时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区的泽当、穷结一带的雅隆河流域崛起了悉勃野部,与此同时其邻近地区还有被称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势力:它们分布在现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区一带)、塔布(今山南地区东部)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囊日论赞成为悉勃野部的首领后兼并邻近诸部,北迁拉萨河流域,此时悉勃野部已成为青藏高原各部的翘楚。不过此时囊日论赞的政权还很脆弱:他对新征服或新归附地区的贵族,加以封赐和笼络,他敢于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贵族,或授予军权,麾师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 因而招致了旧贵族的极大不满。随后囊日论赞自己的庶民心怀怨望,王妃所属的庶民则是公开发动叛乱:外戚如香雄、苏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继叛离,囊日论赞内外交困,最后被人毒死。

囊日论赞死后其子松赞干布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平息了悉勃野部内部的叛乱,随后他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部。633年(唐贞观七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松赞干布为适应经济和政治的需要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随着吐蕃的国力日益增长,松赞干布开始向青藏高原北部的河湟谷地扩张,这里由鲜卑慕容部后裔建立的吐谷浑汗国统治。隋炀帝时期一度征服吐谷浑,从而将青海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然而在经历隋末动乱后吐谷浑重新建国。当松赞干布向吐谷浑扩张时唐太宗李世民也在这一带拓展大唐的势力范围,两国一度爆发过冲突,但都没发生什么重大损失,始终处于相持状态。

松赞干布见难以从大唐捞着好处,转而向大唐求婚,希望借机吸收大唐先进文明以改革吐蕃。贞观十五年(641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并谒见护送文成公主入藏的江夏王李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松赞干布与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并在逻些城内为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然而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无论松赞干布是否迎娶文成公主或是大唐的其他哪位公主,他都会建造布达拉宫,只不过有可能不是叫布达拉宫这个名字而已。事实上无论是迎娶文成公主,还是建造布达拉宫其实背后所折射的是当时吐蕃社会的转型:这一时期的松赞干布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统一,正致力于效仿先进的大唐文明进行改革。而布达拉宫所代表的定居生活模式恰恰是向吐蕃社会释放的一种信号,象征的是吐蕃王室对拉萨河谷地区所具有的绝对控制权,所以无论松赞干布是否迎娶文成公主或是大唐的其他哪位公主,只要吐蕃社会在向着更高的文明阶段进化演变,吐蕃王权就需要一个具象化的物体作为自己的象征,而布达拉宫扮演的恰恰是这一角色。事实上布达拉宫修建于文成公主入藏的十年前,这或许恰恰说明布达拉宫的修建和迎娶文成公主都是松赞干布改革吐蕃的一部分,而不是专门为迎娶公主而修建。

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

事实上文成公主入藏连同在此前后的玄奘西行、王玄策出使天竺等几件事还催生了一条从中原经西藏直达印度、缅甸的国际通道的诞生——这条通道的名字叫做茶马古道。唐代以前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是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其次是从蜀地通往缅甸、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法显、玄奘等西行求法的高僧无一不是沿着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从今天的新疆地区翻越帕米尔高原,再由中亚进入印度。谁也没设想经由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翻越喜马拉雅山前往印度,直到玄奘法师西行后才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第一次提出通过穿越青藏高原前往印度的构想,然而此时也仅仅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而已。文成公主入藏后才开辟了从长安到拉萨的路线。松赞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的同时还迎娶了吐蕃南部的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尺尊公主,由此开辟了从拉萨到尼泊尔的道路。王玄策向吐蕃和泥婆罗借兵复仇强化了三方的友谊,此后从拉萨到尼泊尔的道路进一步延伸到印度境内。

后来这条道路成为中原王朝同西南少数民族乃至缅甸、印度等地进行茶马贸易的重要通道,因此被冠以茶马古道的名称。严格意义上这只是茶马古道中的陕康藏茶马古道,除此之外还存在着陕甘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和川藏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其实是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中国内地茶叶西行并换回马匹的主道。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川藏茶马古道是陕康藏茶马古道的支线: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松赞干布死后论东赞、论钦陵父子成为吐蕃的实际执政者并开始和唐朝直接对抗:公元670年论钦陵率军攻灭附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并在接下来的大非川之战中击败了唐朝名将薛仁贵,从此吐蕃尽占整个青藏高原。此后为了夺取河西走廊、陇右、西域,控制丝绸之路,吐蕃军多次主动和唐军交战:青海湖之战论钦陵大败十八万唐军;素罗汗山之战论钦陵又大败武周军十余万人,乘胜夺取凉州。西域的安西四镇也曾一度被吐蕃夺取。

正当论钦陵在和唐朝的战争中一再取胜之时吐蕃内部爆发了一场权力斗争:论东赞、论钦陵父子长期把控吐蕃国政,这令吐蕃王族及亲王族的大臣十分不满。698年吐蕃赞普杜松芒波杰与大臣论岩合谋托以狩猎之名前往论钦陵的驻地阿秦地区(吐蕃人对吐谷浑故地的称呼),捕杀其党羽两千余人。论钦陵欲发兵抗命,但部将却忠于赞普,因此兵溃自杀身亡。此后吐蕃王族从权臣手中收回了权力。

704年杜松芒波杰在征讨六诏期间病死于军中,其子尺带珠丹继位。由于年幼,政权由祖母没庐氏赤马类执掌。尺带珠丹即位之初吐蕃没有强有力的统治者,且内无谋臣,外无良将,因此政局动荡不安。属国起兵反抗,居心叵测的大臣们也纷纷叛乱。从705年开始,大臣岱仁巴农囊扎、开桂多囊叛乱于那拉山,西南的属国尼婆罗、悉立也发生了叛乱。摄政的没庐氏先后发兵征讨叛乱,于709年平定了悉立。又先后处罚了一些大臣,基本巩固了政权。

尺带珠丹继松赞干布之后再度迎娶大唐公主:707年唐朝以雍王李守礼女金城公主,双方在大昭寺会盟。同时吐蕃通过用大量钱财贿赂唐朝官员杨矩,得到了青海东南部的九曲之地。714年吐蕃遣使赴长安,请求唐朝派使臣前来会盟,并要求以河源一带为边界。唐玄宗派遣左散骑常侍解琬前去会盟。但吐蕃对会盟的结果十分不满,派大论乞力徐、大将坌达延率兵十万,进攻唐朝,唐将王晙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吐蕃军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薛讷率唐军夹击,斩首一万七千,获马羊超过二十万,追击吐蕃军,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吐蕃军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唐军前后杀获数万人,拆毁吐蕃建立的城堡和桥梁。之后吐蕃向唐请和,并要求用与唐朝平等的礼节,玄宗不许。

此战后唐蕃关系恶化。吐蕃遣使通好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骑施等国,多次骚扰唐朝的西部边境,皆被唐朝击败。715年吐蕃联合黑衣大食攻打西域的费尔干纳盆地地区,介入拔汗那国的王位继承斗争,但为唐朝所败。同年吐蕃与阿拉伯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孝嵩率军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是月,攻阿了达于连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716年吐蕃进攻松州。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击吐蕃于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请和。717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此后同年又于与突骑施、黑衣大食入侵安西四镇,战于塔里木盆地西北,但战败。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请和,乞舅甥亲署誓文;彼此宰相皆著名于其上。719年唐蕃双方会盟,停止了战争。

在对外扩张的同时尺带珠丹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红册木牍制,将各地的户籍、税收、兵籍等的管理收归朝廷管理,并设立红册木牍典籍备案(744年起改用黄色藏纸记载)。同时对没用的官吏大幅度裁员,削减支出;打击强权大臣并多次巡视各地。他还下诏对贫困地区的税收进行减免,以缓和阶级矛盾。他消弭多次内乱,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吐蕃社会井然有序,充满勃勃生机。尺带珠丹在位时期奠定了日后吐蕃强盛的根基。

安史之乱后吐蕃获得了新的扩张良机:趁唐朝西域、陇右军团东调平叛之机吐蕃陆续占领陇右、河西。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政权趁唐衰弱之际尽取陇右道。是年冬吐蕃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半个月后才撤离。此后十余年吐蕃又夺去河西之凉、甘等州。

赤松德赞在位时期听说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遂派大军远征天竺,欲奉舍利回吐蕃供奉。恒河北岸的各个小国得知蕃军强盛,纷纷投降,成为属国。蕃军兵不血刃便占领了恒河北岸地区,随后渡过恒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国。摩揭陀人纷纷逃窜,蕃军从佛塔中取出舍利,送往吐蕃供奉;同时又掠夺了大量佛像、佛经,俘虏了不少高僧。凯旋回朝之前在恒河边竖立大铁柱以标明地界,并遣士兵看守。

从781年开始吐蕃趁机大举进攻唐朝辖下的西域。唐朝为了牵制吐蕃,用离间计策反吐蕃属国南诏,久怀不满的南诏王异牟寻趁机投靠唐朝,攻击吐蕃。同时用和亲政策拉拢回鹘(即之前的回纥),并通好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形成对吐蕃的包围网。但吐蕃利用自己在西域的各个属国抗击阿拉伯帝国,并于790年策反回鹘属下的葛逻禄各部,又派遣恩兰·达扎路恭大破支援西域唐军的回鹘主力,回鹘走向衰落。在792年吐蕃完全占领了西域地区,将唐朝与回鹘的势力彻底驱逐。同时吐蕃还将势力扩张到云南地区的南诏国境内,这一时期吐蕃同时对抗东面的大唐帝国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国,成功占据了整个西域。

然而吐蕃的扩张过程中其实就已潜伏下了日后衰败的种子:唐德宗时代的名臣李泌制定了联合回鹘、南诏、天竺、大食等国共同削弱吐蕃的计策。另一方面吐蕃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终于爆发大规模的奴隶起义,最终统一的吐蕃王朝崩溃,青藏高原重新回到了各部群雄逐鹿的状态。

公元1218年统一了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西征西辽,由此揭开了他雄心勃勃的征服世界的宏大计划。在随后的七年中他统率着蒙古大军横扫亚欧大陆:从莱茵河畔的维也纳到黄河边的汴梁,从严寒的西伯利亚到炎热的阿拉伯半岛都臣服于蒙古的铁蹄之下。1225年成吉思汗发动了他生平最后一战,正是这场战争成功灭掉了西夏国。西夏的统治疆域位于今天的宁夏、陕北以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随着蒙古人进入这一地区就和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接壤了。1236年成吉思汗的继任者窝阔台将西夏故地分封给次子阔端,此时金国已于两年前被蒙古消灭,蒙古将下一个征服的目标锁定在南宋身上,然而在进攻蜀地的过程中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却一再遭遇挫折。这时阔端萌生了向吐蕃借道进入蜀地的念头。

这时的形势对吐蕃而言:其实是极其不利的——阔端在吐蕃的东北面已占领了凤翔路、临洮路;在其东面已占领了利州西路、利州东路、潼川府路、成都府路,对吐蕃形成包围之势。吐蕃的北面早在成吉思汗降畏兀儿、灭西夏时就已直接交界了。除东南角上有个大理政权尚存外,吐蕃可谓三面受敌。面对强大外敌的吐蕃内部存在诸多纷争:从公元877年起由松赞干布建立的统一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日渐分崩离析,此后吐蕃进入了长达400多年的分裂割据时期:作为藏区人民精神信仰支柱的藏传佛教内部分化出不同的派系分别对各地区进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其中实力较为强大的派系有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萨迦派等。藏区各教派面对强势崛起的蒙古势力都同蒙古保持着或多或少的纳贡关系,但成吉思汗死后吐蕃地方的各教派停止对蒙古纳贡而各教派彼此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紧张,发展到后来各教派几乎顾不上同蒙古人打交道了。1239年秋阔端派其部将多达那波率领一支蒙古军途经青康多堆、多迈和索曲卡进入前藏。蒙古军在藏北由于遭到部分武装僧人的反抗,烧毁了西藏佛教噶当派的寺院热振寺、杰拉康寺,数百名僧俗群众被杀,其中包括一个名叫赛敦的佛教法师。而位于热振寺和杰拉康寺之间的达隆寺因为当时大雾环绕,能见度非常低,蒙古军队没有发现达隆寺,才使该寺免遭一劫。

据《西藏王臣记》记载:多达那波率蒙古军打到了拉萨河上游著名的止贡寺,可由于寺主法术无边,祭起一阵神奇的石雨,击退勇猛无敌的蒙古军,以致蒙古军未曾将该寺破坏掉。现在看来所谓的“法术”和“迷雾”显然不能解释达隆寺和止贡寺未遭破坏的真实原因。事实上真正阻止蒙古大军进一步深入的是青藏高原险要的地理环境,蒙古大军很快在这里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在这样的局面下阔端转而试图通过怀柔手段达到迫使吐蕃臣服的目的:公元1247年阔端邀请西藏萨迦派活佛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同自己会盟,这次会盟最重要的产物就是《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正是这一文件向历史宣告、向世界宣告:西藏从此正式划入蒙元版图,西藏属于中国。

公元1260年十二月蒙古忽必烈可汗册封吐蕃萨迦派的八思巴为“国师”并命其率吐蕃语言文学者重新创制蒙古文字。1269年二月由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制成,由忽必烈正式颁行,同时忽必烈为奖励八思巴的功绩加封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统领全国佛教。与此同时忽必烈设总制院管领佛教僧徒及吐蕃境内事务,由“帝师”八思巴统领。1271年忽必烈在自己的汉族幕僚建议下仿照中原汉制建元称帝,与此同时忽必烈对全国各地的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包括今天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由中书省直辖,在地方上设置有辽阳、岭北、甘肃、陕西、四川、云南、湖广、江西、江浙和河南江北十个行省,与此同时吐蕃旧地由宣政院管辖,同行省平级。

公元1370年明军攻取洮州、岷州并进克元朝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脱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遂降明。元顺帝病殁后原先忠于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1371年西藏的世袭封主镇西武靖王卜纳剌(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的五世孙)携带元朝颁发的印信,率吐蕃诸部首领到南京向明朝纳款,表示归顺。明朝收缴了元朝授予他们的印信,分别授予他们为河州卫指挥同知、靖南卫指挥同知,并准予其子孙世袭。属下官吏也授千户、所镇抚等职。1372年元朝册封的帝师喃加巴藏卜降明并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册封。1374年明朝正式在藏区设置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两大地方行政机构。

明朝在确定藏区的都指挥使司、卫、所的行政体制后陆续委任藏族首领担任都指挥使司和卫所的官职。最初明朝是封蔡巴、羊卓、止贡、嘉玛等故元万户府首领为乌思藏的行都指挥使或都指挥佥事等职,然而元朝扶持的萨迦政权已不可逆转地走上衰败之路,而噶举派的帕木竹家族的势力却日渐发展壮大。在对帕木竹政权的情况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后明朝就开始任命帕木竹政权的主要宗本为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的官员,并且进一步在内邬宗和仁蚌宗这两个最大的宗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明朝在藏族地区封授的指挥使、都指挥使佥事、千户、百户等官职都准予世袭,但是重要官职的袭职要经过皇帝的批准,并换发敕书和印信。崇祯三年(1630年)乌思藏僧人三旦多只等十五人入朝班贡,这是藏区领袖最后一次入贡明朝。

公元1644年清王朝定鼎北京。165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应召到北京觐见清世祖顺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是西藏历史上一位富有政治才能的领袖——他在明末清初的混乱局面下借助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的兵力打败了明朝时统治西藏的噶举派帕木竹政权,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王朝”。和硕特部后来被准噶尔部的葛尔丹打败,于是进入青海建立了和硕特汗国。和硕特部在青海建立和硕特汗国后和西藏的达赖政权合作共同统治青藏高原。葛尔丹在追击和硕特部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青藏高原。就在葛尔丹向青藏高原扩张之时西藏达赖政权与青海和硕特汗国政权却闹翻了:事情的起因是五世达赖时期他的管家桑结嘉措利用自己和达赖的特殊关系掌握了藏传佛教的教权,鉴于当时这一地区政教合一的客观现实要想统治青藏高原必须同时具备教权和兵权,然而桑结嘉措的弄权行为使得青藏高原的教权和兵权出现了分离——教权掌握在桑结嘉措手中,而兵权掌握在青海和硕特汗国的拉藏汗手中。五世达赖死后桑结嘉措担心拉藏汗乘机剥夺自己的管理权,于是在没知会拉藏汗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立了六世达赖。拉藏汗自然不承认这位未经自己认可的达赖,桑结嘉措深知自己手中没有兵权,真打起来绝不是拉藏汗的对手,于是他利用自己掌握藏传佛教教权的号召力向葛尔丹发出求援结盟的意向。葛尔丹早年在西藏学佛期间深受桑结嘉措优待,在相同的政治利益和昔日的个人感情驱使下葛尔丹率部大举进入青藏高原。如果任由葛尔丹吞并青藏高原,那么大清的西部疆界将完全暴露在准噶尔汗国的威胁之下,考虑到青藏高原的地缘优势将使准噶尔汗国在面临清军时具有居高临下的巨大优势。

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将准噶尔势力从西藏驱逐后册封了五世班禅,与此同时清朝正式设立了驻藏大臣制度,从此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一道治理西藏。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5年)噶玛噶举红帽系第十世活佛确朱嘉措因为同当时实际执掌西藏政教事务的格鲁派达赖、班禅政权之间的纠纷外逃廓尔喀国(今尼泊尔)并引廓尔喀国军队发兵西藏。乾隆皇帝派福康安率兵入藏平乱,福康安成功将廓尔喀国军队逐出西藏。福康安在西藏按乾隆皇帝旨意对西藏事务进行了整饬:严惩确朱嘉措的叛国行为,废除了噶玛噶举红帽系活佛转世,查抄了该系的寺庙和财产并强令其所属百余名红帽喇嘛改奉黄教。从此噶玛噶举红帽系在西藏销声匿迹,不复存在。为使西藏长治久安,对外不受外人侵扰,对内治理有法可依,乾隆皇帝派人与达赖、班禅的僧俗要员商议制订出《钦定二十九条章程》,由此明确了关于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至此中国古代王朝对西藏的控制力度达到顶峰。

民国时期面对英印当局对西藏的侵略渗透行为而设蒙藏委员会,派专员同达赖、班禅及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员们一同治理西藏,还曾一度将西藏东部的康巴地区连同四川西部的藏区划为西康省。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至此西藏和平解放。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议撤销西康省并将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并入西藏。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西藏真正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开始就是吐蕃,之前的所谓历史都是一些所谓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1.吐蕃时期:7世纪初悉勃野部征服青藏高原,成立统一的吐蕃政权。唐太宗时,著名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联姻,迎娶文成公主。唐中宗时,唐政府又把金城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不要相信教科书上面的话,什么和同一家,实际上唐朝与吐蕃政权进行了残酷的战争,和亲只是双方暂时休战的手段,即使在休战期间,双方也进行了无数次的小规模战斗。直到安史之乱发生以后,唐朝在西域的军队撤回内地平乱,吐蕃趁机占领西域。吐蕃最辉煌的时候,东压大唐,西抗伊斯兰,北抵回鹘,南迫六诏。

2.后吐蕃时期:随着吐蕃历代赞普的穷兵黩武,国力逐渐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唐朝将来李晟等人多次重创吐蕃,公元821年,吐蕃与唐朝会盟,从此双方基本结束了大规模战斗。即使如此,吐蕃内部已然危机重重,最后分为了四个派系,拉萨王系、阿里王系、亚泽王系、雅隆觉阿王系,辉煌的吐蕃帝国时代过去,各部落再也无力对外进行扩张。宋朝建立以后,在河西走廊也兴起了一支吐蕃的力量,吐蕃的一个部落首领的后裔唃厮啰在以邈川(今乐都) ,青唐(今西宁)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权,可以看做吐蕃帝国最后的余晖。角厮罗的政权最后被宋将王韶所灭,并入宋朝领土。

3.乌斯藏时期。元朝统一中国以后,划分西藏地方行政区域。西藏地区设置了两个宣慰司,乌斯藏宣慰司与朵甘宣慰司。并且清查人口,征收赋税。明朝时期,基本沿袭了元朝的行政划分,但是创造性的发明了僧官制度。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册封了达赖喇嘛与班禅喇嘛,并确定了金瓶挚签制度,有驻藏大臣协调、管理西藏事务。

4.民国时期。中央政府成立蒙藏事务局,派驻驻藏长官与达赖、地方长官一起管理西藏事物。

5.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通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从此藏族人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历史。


骠骑将军王


藏人起源于古羌部落,是在远古时期由中原一带西迁的炎帝部落的遗脉。在周武王伐商建政后,分封诸侯国,除了姬姓诸侯国之外,姜姓是最重要的封国。姜姓,即出自炎帝部落。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土地贫瘠,只有河谷地带才能够承载一定数量的人口,因此,一支西迁的古羌人部落就来到了雅鲁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区,繁衍生息,他们半是游牧,半是农耕。由于地理阻隔,他们几乎与世隔绝,因此文明发展较慢。

(古羌部落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共祖)

这些古羌人后来又分成六部,即六牦牛部诸部落。公元6世纪,雅隆部落首领做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王(藏语音"赞普")。据西藏史文记载,在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之前,他们家这一支“首领世系”已经传了20多代了。

由于他们的离群索居,不为外人道的世外桃源生活,直到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兴起后,才第一次被汉文史书记载。

吐蕃王朝最早将其本部划分为四个“茹”,包括了今天西藏自治区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雅隆河流域等历史上社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在习惯上又雅隆河谷是吐蕃王室的发祥之地,拉萨是其首府,故称拉萨河流域的“伍茹”和雅隆河流域的“约茹”为“卫”,即中心部分;将年楚河流域及其以西以北地区的“叶茹”、“茹拉”合称为“藏”,意为雅鲁藏布江上游南北两岸地区。“卫”和“藏”合称为“卫藏 ”,即吐蕃王朝的本部地区。

(统一吐蕃部落的松赞干布)

吐蕃王朝在兴起的过程中,北部的青海境,又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叫做吐谷浑。

吐谷浑国土虽处青藏高原北侧,可其原为鲜卑慕容部一支,其先祖常在今辽宁省义县处游牧屯聚。后来在西晋泰康年间,由于鲜卑部酋长慕容涉归死后,由嫡子慕容廆继位,而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心怀不满,便率其部众西迁。

此部辗转迁徙三十余年,最终在青藏高原北部征服当地诸羌部落后安定下来。经过数代人的发展,吐谷浑不断融合周边民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政权。传至第十四代可汗,吐谷浑以河湟地区为中心,逐步向青海、西域东南部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东西四千里、南北两千里国土面积的强大区域政权。同时,作为塞外最为强大和富裕的国家,吐谷浑长期与中原王朝保持着政治军事联系。同时,吐谷浑强盛时,控制了周边的诸羌部落,与刚刚兴起的吐蕃王朝时常发生冲突。

(隋朝、吐谷浑、吐蕃疆域示意图)

吐谷浑自恃强大,屡次劫掠隋朝边境,隋文帝时曾派军征讨,因为北方突厥的威胁远甚吐谷浑,因此没有彻底打服。隋炀帝登基,天下承平已久,隋朝国家实力已到鼎盛。为了解决这个强大的边境隐患,打通丝绸之路恢复与西域各族联系,同时将土地富庶的河湟地区纳入国境,隋炀帝在名臣裴矩的支持和筹划下,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进攻,终于将吐谷浑攻灭,在河湟地区设置四郡,屯兵驻守。

隋朝国祚太短,吐谷浑在隋末大乱时又趁机复国。唐朝初建时,封建割据势力太多,也顾不过来吐谷浑。当唐朝统一中原后,解决了最大的威胁东突厥之后,唐太宗对吐谷浑的抢掠忍无可忍,于635年12月命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高甑生等不世名将统领6路大军,发动针对吐谷浑的大规模战役,一战便再次将吐谷浑灭国。

此后,吐蕃的势力向北延伸,与唐朝接壤。两个从未谋面的王朝,都处于上升期,很快就碰面了。

吐蕃攻打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要在青藏高原建立自己的霸权。吐蕃早已从塞外强国吐谷浑被一战灭国的新闻中得知东方有一个强国,为此,吐蕃倾全国军马20万人,想从唐朝户口夺食,攻打松州。唐军驻守兵力只有5万人,却以少胜多,奇袭获胜,吐蕃遣使谢罪,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吐蕃知道了大唐帝国的威力,遣使求亲,唐太宗一开始不想答应,也见到吐蕃王朝力量不弱,因此就同意了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此后的唐朝虽然国力强大,可是对于占据天时地利的吐蕃王朝,屡屡不能获得全胜。两个国家打打停停,竟然打了200多年。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前,是世界霸主一样的存在,吐蕃吃了不少亏,被死死压制在青海以南。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实力大衰,吐蕃趁机攻占了唐朝的河西地区,并与南诏结盟,占领唐朝的四川西部地区。到8世纪末叶,吐蕃实力达到鼎盛,占据天山南北,力抗唐帝国的反击和阿拉伯帝国的东征。虽然吐蕃在战争中损失很大,但也因战争保持了与当时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的交流,使得吐蕃实现繁荣。

进入9世纪后,吐蕃王朝佛教势力大盛,王室和贵族的斗争,往往以宗教上佛教和苯教(一种原始宗教,类似于萨满教)的斗争反映出来。在王室的大力扶植下,吐蕃设置“却论”(僧相),佛教僧人开始掌政。墀德松赞、墀祖德赞父子两代赞普,相继大力发展佛教。王朝政务把持在佛教僧人钵阐布之手。墀祖德赞规定了1人出家为僧,7户平民供养的制度,还制定了严刑峻法,镇压反佛势力,最后遭到崇信苯教的贵族权臣杀害。其后,达玛在贵族势力的拥戴下即赞普位,厉行“禁佛崇本”的政策,旋被刺杀,王朝崩溃,陷入内乱。

848年至861年,陷于吐蕃的沙州首领唐朝遗民张议潮,暗中结交豪俊,发起驱逐盘踞河西之地长达百年的吐蕃王朝的大起义。经过13年的艰苦奋战,将沦陷百年的河湟故地重新归唐,为唐开边4000里。

此后,吐蕃内乱,更兼失去河西富饶之地,王朝已经无力维持。877年,吐蕃王朝解体,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割据势力。互相攻伐,实力大损,吐蕃逐渐成为了一个边缘势力,不见于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史书,通常以吐蕃诸部统称之。

(吐蕃诸部)

1008年,10世纪中叶,河湟一代的吐蕃首领想利用作为佛的化身的赞普及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壮大自己的势力,希望找到一位赞普后人,于是12岁的唃厮啰被李立遵劫持到宗哥城尊为赞普,李立遵为论逋。

1032年,温逋奇发动政变未遂,唃厮啰将王城迁到青唐。至此,唃厮啰国被认为立国,是藏族的第一个安多政权,并成为原吐蕃土地上最大的政权。

宋仁宗封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并给以优厚的俸禄。1035年,唃厮啰国击败了西夏雄主李元昊的入侵。1041年康定二年,宋皇又封唃厮啰为“检校太保充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与其同盟抵抗西夏。此后,唃厮啰的子孙继承人董毡、阿里骨、瞎征、陇拶、溪赊罗撒等,世代均曾接受北宋封诰。

(1116年唃厮啰国全境改为宋朝的郡县)

1096年,瞎征继位后唃厮啰国乱。1099年,北宋乘唃厮啰国乱之机,派王愍、王赡进攻唃厮啰国,瞎征及其继任陇拶相继投降北宋。1134年,唃厮啰国故地被金朝占领,最后一位当地首领赵怀恩逃往南宋。

金、宋、西夏三国鼎立时,金国隔断了西夏与南宋的陆地联系,西藏诸部反而成为了西夏和南宋联络的通道。在蒙古兴起前,此三国都没有足够的兴趣深入高原内部,而陷入内战和宗教控制下的吐蕃也没有实力发起远征。直到蒙古人以旋风般的速度摧毁了各个格局政权,使中华重新归于一统,这是元朝的功绩。

公元1247年,蒙古王子阔端邀请西藏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举行会谈,商议西藏地方纳入中央王朝行政管辖。元朝没有花费太大的代价就统一了藏区,当时的藏区在蒙古人的军事威胁下选择了合作。

元朝在河州设立吐蕃宣慰司,作为管理整个藏区的行政机构。后来因为所辖地面太大,又在康区设置了一个宣慰司。1280年后,为了施政的需要元朝又在卫藏设置了一个宣慰司。

这样,整个青藏高原便被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域:一是“朵思麻”,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今青海省大部、甘肃省南部及四川省阿坝一带;一是“朵甘思”,设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今青海省玉树、四川省甘孜、云南省迪庆和西藏自治区昌都以及那曲专区的东部;另一个是卫藏阿里,设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亦称乌思藏宣慰司),管辖乌思藏及其以西的阿里地区,也就是今西藏自治区所辖区域的大部。

元朝总称藏区为“吐蕃”,但在讲到该区的各个部分时则常用“朵思麻”、“朵甘思”、“乌思藏”等名称。

(元朝西藏行政秋华)

明朝对藏族地区基本上承袭了元朝旧制。

不过因入明后朵思麻一带藏、蒙、汉、回等族杂处,朝廷特设西宁、河州、洮州、岷州等卫管辖,这一带因此被称为西宁卫、河州卫等,不再用“朵思麻”作为汉文地区名称。因这一地区邻接青海湖,所以又习称之为“西海”。

在“朵甘思”地区,明朝设立了朵甘卫。在元代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辖区,明朝分别设立了乌斯藏都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

明末清初,1637-1641年固始汗攻入青海和西康,1642年攻占日喀则,灭噶举派的藏巴汗政权,确立格鲁派诸领袖在西藏的政治地位,重建布达拉宫、扩建大昭寺,创建了和硕特汗国。势力强盛时,囊括了青藏高原。此时,东方的中原地区正在发生改天换地的大战。


(明朝末年的西北局势)

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1676年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之后、把松散的联盟体制步步改变为集权的政权体制,于1678年正式建立的一个汗国。1716年,准噶尔部出兵西藏,占领拉萨。1718年,清朝由青海出兵入藏,全军覆没。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赶走准噶尔军。

(清朝西藏被纳入版图)

到了雍正初年,随着平定青海蒙古罗卜藏丹津之乱,清朝直接统治了整个青藏高原。 1726-1728年,清廷派四川提督周瑛、宗室鄂齐、学士班第等察勘划定西藏和青海、四川、云南的地界。当时确定玉树四十族归青海,藏北三十九族归西藏,青海和西藏以唐古拉山为界;四川和西藏以宁静山为界,宁静山以西属西藏,宁静山以东属四川,迪庆中甸属云南。后来“西藏”的范围还有过一些小的变动,但大体上以雍正年间的划分为基础。

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正式建立。


而知而行


据传公元前一百多年,西藏地区么现第一个藏王叫聂赤赞普,其实他就是一个部落酋长,建立奴隶制王国博王国,他让家人分管军政事务。此时西藏地区部落很多。

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继位,他是历史上第一位统一西藏高原的藏王。历经几代赞普,到松赞干布时才征服苏毗王国和古象雄王国,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吐蕃王朝。他雄才大略,英明神武,重视发展社会经济,统一度量衡,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整修商道,创造了统一的文字。此时正为大唐贞观年间,松赞干布与唐友好,派贵族子弟到唐学习各种文化,公元641年迎娶太宗之女文成公主,为此修建了布达拉宫。

象其它新建立的王朝一样,吐蕃在松赞干布以后发展到了鼎盛,不断对外扩张,多次与大唐发生战争。宋时,吐蕃与西夏和大宋都时有战争。同时内政也不稳,大将拥兵自重,大臣专权,人民苦于役,起义不断。

十三世纪中叶,西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明时受封于中央。清时先后赐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1751年清政府正式授权达赖喇嘛管理西藏的地方行政事务,政教合一的制度也从此正式确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