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寧鄉古老糧倉


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寧鄉古老糧倉


古 老 糧 倉

生活在老糧倉的人自稱倉里人,一旦遠走他鄉,自稱為出倉。

這個倉,自然是糧倉。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這裡稱為“老糧倉”,不但稱為糧倉,還要加一個“老”字。

這裡糧倉的歷史一定很悠遠。

初秋時節,隨文友至寧鄉老糧倉。

佇立於老糧倉盆地,廣闊田野,縱目望去,一片片稻海泛起綠波,展現的是“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的美景。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四面是山,清清的河水穿倉而過。

老糧倉盆地,四面環山,從地形來看,就像一個糧倉。

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寧鄉古老糧倉


穿倉而過的河流是楚江,一個古老的名字,一條古老的河。

楚江,滋潤著這片古老的大地,母親河,以其博大的胸懷和乳汁養育著倉里人。

楚溈大地,有溈江、楚江、烏江、靳江。溈江、靳江為湘江一級支流,而楚江、烏江是溈江一級支流。

楚江,全長48千米,流域面積412平方千米,其源頭在龍田鎮東南扇子排北麓的黃泥村,沿途流經青山橋鎮、流沙河鎮、老糧倉鎮等,在橫市鎮匯入溈江。

倉里人要想出倉不容易,必須沿楚江順流而下,從灘山鋪進入溈江。

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寧鄉古老糧倉


在楚江出口處,是十里“爛山峽”,當地人稱為“爛山鍇子”,“爛山”意指山坡陡峭、山體犬牙交錯。兩岸青山,奇峰突兀,山岩高聳。楚江東岸一條羊腸小道,自古就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老糧倉易守難攻的戰略特點,也許正是古人在此作為儲備糧食倉庫的原因。

十里爛山峽,風景美如畫。

峽長的天空,白雲悠悠。山上松樹倒懸石壁,彷彿欲飛的山鷹。左側的三牛坳,有清泉倒掛山澗,奔流而下,飛花濺玉。有“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的氣勢。

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寧鄉古老糧倉


唐代時,居住於大溈山同慶寺的詩僧齊己,從溈山出發,雲遊天下。他途經“爛山鍇子”,正是秋雨後,蒼穹峽谷,雲霧繚繞,美景如畫。夜過三牛坳,聽遠處泉聲如雷,清徹悠遠,頓時詩興大發,提筆而作《聽泉》:

落石几萬仞,冷聲飄遠空。

高秋初雨後,半夜亂山中。

只有照壁月,更無吹葉風。

幾曾廬嶽聽,到曉與僧同。

“落石”“冷聲”“秋月”“無風”,盡是冷冷的禪意。既然是無風的半夜,飄向“遠空”的是什麼聲音?正是那清冷悠遠“幾萬仞”的飛瀑濺石之聲。

如今的爛山峽,早已不是羊腸小道。倉里人要出倉,有伴江而行的省道寧婁公路,全是瀝青路面,它是青山橋、流沙河、老糧倉通往寧鄉、長沙的必經之路。


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寧鄉古老糧倉



古老的江,承載古老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寧鄉是楚國的腹地。是先有楚國後有楚江,還是先有楚江後有楚國呢?不得而知。

楚國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史記·楚世家》“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鬻熊是羋姓季連部落酋長,在商衰周興時,審時度勢,率族及時投靠周文王,參加了滅商的鬥爭,受到周王室的重視,給予“子”的封號,臣屬於周。鬻熊是楚國的最早締造者。楚人後來感念其功,把他與祝融一樣,作為祖先祭祀。

或者,楚國就是以楚地而命名的,楚地就是因為有楚江。

楚族的族源來自何方?或者原本就是楚地土生土長的民族,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周谷城在其《中國通史》指出,楚人之自稱“蠻夷”。胡厚宣在《楚民族源於東方考》一文中進一步提出“楚之始祖為祝融”。此外,許多學者認為楚人屬於苗蠻族。


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寧鄉古老糧倉



在老糧倉有聖帝的傳說,這個聖帝是誰?其實就是楚之始祖祝融。

遠古時,世上荒涼,人類飲毛茹血。崑崙山上有座光明宮,住著火神祝融。祝融很慈祥,也很有同情心,看到人類如此,就傳下火種,教人用火的方法。

人們從光明宮裡取來火種,把打來的野獸放在火上烤熟再吃,這樣不僅好吃,而且也能不生病,所以,大家都非常崇拜火神祝融。

祝融受帝嚳高辛氏委託,到南方傳播火的文明,他尋找有一百座山峰的地方,作為住居之所。他來到洞庭湖之南,雪峰山脈南端,在溈江和楚江之間,發現有一座高高聳立、氣勢雄偉之山峰,佇立於此,環顧四周,數來數去,只有九十九座山峰,於是,只好繼續南飛,停留於南嶽衡山,在此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火施化,為民造福。後來,祝融回想,在楚江之畔,他忘記數了自己站立的那座山峰,於是,就把此峰稱為望百峰。而後人則把衡山最高峰稱為祝融峰。


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寧鄉古老糧倉


望百峰為寧鄉中部最高峰,峰頂遠眺,四周峰巒疊翠,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楊柳荷塘,竹掩農舍。山上蒼松翠竹,野花芬芳,山谷險峻。1992年,寧鄉縣第一座多功能電視差轉檯落戶於此,盤山公路蜿蜒而上直達峰頂。

祝融為楚之始祖,楚江悠悠,千萬年來,養育著楚之先民。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望百峰群山的山巔或山坡裡,相繼出土了商代象紋和虎紋大鐃、編鐃、編鐘及青銅鼎,更印證了這裡古老的歷史。

望百峰下,有一座山叫“師古寨”,這座其貌不揚的小山,卻因為“大銅鐃”的發現而聲名遠揚。1959年、1993年在師古寨先後共出土了19件商代大銅鐃。其中象紋大銅鐃高70釐米、重67.25公斤,在目前國內所有出土銅鐃中重量、大小排第二(排名第一的是1983年在黃材發現的大銅鐃,重220.76公斤),是迄今所見器表裝飾最繁複、精美的器物,成為湖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師古寨出土的編鐃,是目前國內出土,可供演奏的唯一一套最大、最完整的銅鐃,為國內乃至世界考古界所震驚,因此,老糧倉堂而皇之的戴上了“南中國青銅文化之鄉”的桂冠。

鐃是古代打擊樂器,用於軍旅,類似銅鼓的作用。古文獻記載:“擊鼓山頂,足以號召部眾,指揮軍陣。”也用於祭祀和宴樂。

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寧鄉古老糧倉


古代的禮樂是國家權力的象徵,沉睡於地下達三千多年的大型禮樂青銅器在老糧倉頻現,無不象徵著這裡在歷史上地位之高,在祭祀、軍樂、宴享之文明鼎盛,足以說明此地是某個歷史時期的政治中心。

距離老糧倉20多公里就是黃材盆地,從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相繼出土了四羊方尊等300多件青銅器,2004年在黃材發掘了炭河裡古城遺址。黃材炭河裡在商周時期是一獨立方國的都邑,也是三苗時期的都邑。

《民國·寧鄉縣誌》雲:“羊角寨即師古寨”, 所以“師古寨”又名“羊角寨”。相傳師古寨是幾千前祭祀祖先之地。寧鄉口音中“師”與“思”同音,“師古寨”實際上是“思古寨”,其意是專門思念古人(祖先)的地方。誰在此思古祭祖呢?根據出土的大銅鐃系商代鑄造,應該是商代或稍後西周時期的人們在此思古祭祖,當時此地生活的是三苗人。三苗的始祖是姜央,而“姜,從羊”。羊,是三苗人的動物圖騰,祭祖就是祭奠三苗始祖,祭祖之地被稱為“羊角寨”。

三苗時期,作為都邑的黃材盆地雖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但畢竟地域受限,於是又在離黃材盆地20多公里的望百峰下建立起第二個基地,這裡有雪峰山餘脈的庇護,易守難攻,主要儲備從各地徵集來的糧食和武器,用於備戰備荒,所以稱老糧倉。同時,也把此地作為大型祭祖之地。

2001年修建洛湛鐵路時,在老糧倉橋樑村洞嘴衝發現了一個很大的戰國墓群,出土了戰國銅劍等文物,推動了青銅文化史上又一次重大發掘,再次證明了老糧倉在古代的歷史地位。

古老的江,承載古老的文化。這一系列的歷史印證,我想,也許是先有楚江後有楚國。

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寧鄉古老糧倉


古老的江,訴說古老的故事。

楚江,又稱流沙河。

這裡一直有“流沙之謎”。在這一區域有很多沙子形成的“沙山”,青山橋,流沙河,老糧倉區域有巨大的河沙存量,這裡由河沙地質構成。

有意思的是,《西遊記》的故事,在這裡流傳盛廣。

《西遊記》第二十二回有這樣的描寫:唐僧師徒三人行過黃風嶺,來到一片平陽之地,只見一道大水狂瀾,渾波湧浪,師徒們驚歎不已。但見岸上有一塊石碑,上有三個篆字,乃“流沙河”,腹上有小小四行真字:“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這是小說中對流沙河的描寫。小說是可以虛構故事情節的,更何況是神話小說,人們當然不會以此去現實中也尋覓那寬800裡的流沙河。

根據小說情節,人們推測的全國被稱作“流沙河”地方有六處之多。別的地方不說,寧鄉流沙河,唐僧師徒都在這留下痕跡。

捲簾大將沙僧墮落流沙河,忘形作怪時,有時也做好事,在白山坳蓋了一處茶亭,招待來往行人。

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寧鄉古老糧倉


天蓬元帥豬八戒與捲簾大將沙僧在流沙河大戰二十回合不分勝負,孫悟空讓八戒佯裝失敗,把沙僧引出水面,悟空則立在岸邊山峰等候妖怪露出水面,悟空佇立的山峰,被稱為猴子峰,後人改“猴子”為“罘罳”。如今,罘罳峰上古木參天,巨石聳立,峭巖清澗,風景獨秀,山頂曾建有金風禪院。

八戒的九齒金鈀在流沙河裡掀起巨浪,也把爛山峽的巨石打落到了河裡。如今,你行走在爛山峽岸邊,河底的石頭清晰可見,金耙留下的巖紋歷歷在目,河水在石上旋躍,卷著浪花,唱著歡歌。

平時好吃懶做又好色的八戒,在流沙河除妖的戰鬥中格外勇敢,取經結束後,他和白龍馬又回到過寧鄉流沙河。寧鄉花豬的原產地就是流沙河的草衝、老糧倉的唐市一帶,據說,它們都是八戒的後裔。

唐僧師徒四人取經完成後,白龍馬獨自一人四處遊歷,在寧鄉地界遇見妖怪禍亂百姓,於是在當地一座古橋上舍身除妖,從此之後,這座橋就叫做白馬橋。人們在橋邊立了一座塔,並逢年過節焚香祭拜,感謝白龍馬。小白龍和白馬分身,龍欲南行,等白馬不及,留下一條“龍等橋”。白馬在花橋鋪子對面為王,修有“白馬廟”。 小白龍回頭張望的地方叫“回龍山”和“回龍鋪”。群神迎接玉帝聖旨的地方叫“候旨亭”。後來當地就以橋為名,喚作“白馬橋鄉”。

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寧鄉古老糧倉


美麗的傳說,神秘的流沙河。

神話畢竟是神話。那麼,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楚江流域的流沙到底從何而來?

有人提出,從地質構造上看,遠古洪荒時代,老糧倉盆地是個內陸湖,如此巨大的河沙量,可以推測這個內湖存在的長久時間。

後來,地殼運動在雲山與望百峰山脈之間撕裂一個狹長的口子,湖水從口子奔騰而出,將斷裂帶兩邊山體削蝕,形成了今天“V”字形峽谷,這就是十里“爛山鍇子”。湖底的河沙露出,退水後的盆地土質肥沃。七千多年前,人類開始在這一區域開墾、生活。

滄海桑田,楚江上游,流沙河鎮、青山橋鎮一帶河沙地質形成山、川、田、土,這裡的河水帶沙而流,就有了“流沙河”這一名稱。

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寧鄉古老糧倉


真正有據可查,史料記載“老糧倉”之名,始於唐代。

唐貞觀元年(627年)以“鄉土安寧”之意置寧鄉縣。“貞觀之治”的休養生息政策,安寧之鄉得到安寧,老糧倉盆地一帶成為重要的產糧區,有楚江的運輸便利,朝廷在望百峰下、楚江之畔修建了大量糧倉囤積官糧。

屯糧重地,官兵和來往商人眾多,各種店鋪林立,商業繁榮茂盛,形成了繁華集鎮,始稱“唐市”。1941年《寧鄉縣誌·村市》記載:“唐市,或曰市始於唐時,或曰因唐公得道而名。”

官兵平時守糧枯燥,便時常與周邊百姓進行蹴鞠比賽,老糧倉一帶於是蹴鞠盛行,時至今日,老糧倉人仍舊保存此項傳統。

古鎮,販糧商人來來往往,熙熙攘攘,好不熱鬧。糧店、綢鋪、銀鋪、青樓,等等,我無法想象當時的唐市有多繁華。

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寧鄉古老糧倉


這些官兵、商人在返回故鄉時,總想給家裡的女人們帶點什麼,而攜帶最方便的是戒指等金銀首飾,也是最受女人們喜歡的。

於是,在唐市街上,加工金銀首飾的店鋪林立,一代代相傳,加工戒指、項鍊等的匠人越來越多。到宋代,這些匠人們,挑著擔子、握著錘子、帶著模子,走出老糧倉,走出寧鄉,走到大江南北。

千餘年來,打金銀首飾成為唐市人養家餬口、發家致富的技藝,他們被人們稱為“章子客”。如今,“唐市章子”的名號遍佈大江南北,全國各地縣級以上的城市,幾乎都有老糧倉人的珠寶店。“章子客”更“打”出國門,“打”到了俄羅斯、蒙古、越南、老撾、馬來西亞等國家。著名的金銀首飾品牌張萬福、克拉海洋、李家福、長沙銀樓、金六福等的創辦者都是從唐市的“章子客”起家的。

古老產業只有“走出去”,才能“請進來”。

“唐市金銀首飾加工技藝”被列為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3年,老糧倉被譽為“金銀首飾文化之鄉”。

2010年起,在老糧倉建設“珠寶產業園”,將“中國•老糧倉珠寶產業園”發展成為中國中西部一流的珠寶產業基地。

古老產業,煥發勃勃生機。

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寧鄉古老糧倉


楚江瀲灩山水翠,稻花香裡話豐年。

金色的秋陽下,走在老糧倉盆地,稻浪滾滾,橙黃橘綠,民居秀美,庭院花香,青山綠水,風景如畫。

不禁令人想起宋代的一首詞“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濃霧知秋晨氣潤,薄雲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古老糧倉,生態立鎮、產業強鎮、教育興鎮。

一條條通到農家屋場的水泥路,一排排別墅式的農民新居,一個個農民休閒廣場,一張張開心的笑臉,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在這裡融入到農民群眾的生活,正在改變著古老糧倉的面貌。

產業興,農民富。珠寶產業、寧鄉花豬產業、中藥材產業,讓美麗鄉村成為創業鄉村、富民鄉村。

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

楚江悠悠唱歡歌,古老糧倉換新顏——寧鄉古老糧倉


姜峰,本名:姜太軍,湖南寧鄉人,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當過高校教師,副教授,現任湖南省農情分析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雜誌社社長。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