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珠海-澳门大桥背后的人:他在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项目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历时9年,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全线贯通。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不仅意味着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更意味着中国再一次靠自主独立的智慧,攻克了“世界级难题”。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跨海大桥,它包括桥梁、海底隧道、海上人工岛屿三个体系。

大桥全长为49.968公里,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设计时速为100公里。

修建这座桥花费了上千亿元(1269亿)相当于建造500万个足球场。它能够承受16级台风和8级地震,设计寿命超过100年。

香港-珠海-澳门大桥背后的人:他在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项目

韩国、欧洲等国家报道称,这是继三峡工程后,又一大更艰难的中国奇迹!

很多外国人看到新闻纷纷表示羡慕和敬佩:

  • 希望我们国家也有类似的工程
  • 天啊,美国的基础设施需要更新了
  • 中国疯了,世界级的难题,建设速度超快的

时间拨回到2005年,那一年建设港珠澳大桥计划刚刚提出,但现实情况是,在沉管隧道领域,中国的技术还无法望及国际水平。

曾经求助于发达国家的技术,不仅没有得到帮助,还受到了质疑和嘲讽。

如此情况下,国外媒体都特别关注港珠澳大桥,其实就是因为一个字:“难”。

工程体量之巨大,建设条件之复杂,是以往世界同类工程都没有遇到的。很多外国人甚至说:

想到Made In China的产品质量,就算造出来,也是一个豆腐渣。

在当时,全国江河沉管隧道总长不超过4000米,而在此基础上,光建立一个长5664米的外海沉管隧道,其费用之高、难度之大、风险之大,就吓退了无数前来应标的公司!

这个重担,就落在了造桥工程师林鸣身上,在关于核心技术研发的一个对接沉管问题时,他形容:

“33节沉管,装上去,对接好,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难度可能还要更高。”

香港-珠海-澳门大桥背后的人:他在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项目

要建造港珠澳大桥,必须要突破三个难点:

  1. 港珠澳大桥需要建造一个外海沉管隧道,但在港珠澳大桥之前,全中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来不到4公里。
  2. 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从零跨越。
  3. 技术力量不够,钱也不够。


作为建造了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润扬大桥”的负责人,林鸣一宿未眠,坐待天明。

为了准备这个工程,2007年,林鸣带着工程师们,去全球各地桥梁工程考察,当时世界只有2条超过3公里的隧道,一个是欧洲的厄勒海峡隧道,还有一个是韩国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桥。

当时,韩国一家顶级公司在主持这个项目,但在安装的部分却全靠欧洲人提供支持,每一节沉管安装的时候,会有56位荷兰专家从阿姆斯特丹飞到釜山给他们安装。

当林鸣带着团队来到釜山时,就向接待方诚恳地提出,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他们的装备,却被拒绝了。

香港-珠海-澳门大桥背后的人:他在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项目

无奈之下,考察团只有来到大概离工程300米左右的海面上,开了个船过了一下,用卡片机拍了几张照片。

从釜山回来后,林鸣更加坚定一个决心:港珠澳大桥一定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有外海沉管安装经验的公司来合作。

于是,他们找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一家荷兰公司合作,人家开了个天价:1.5亿欧元!当时约合15亿人民币。

谈判过程异常艰难,最后一次谈判时,林鸣妥协说:3亿人民币,一个框架,能不能提供给我们最重要的、风险最大的这部分技术的支持。

但是,荷兰人戏谑地笑了笑:“我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


香港-珠海-澳门大桥背后的人:他在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项目

跟荷兰方面谈崩了之后,林鸣和他的团队也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可以走:

自主攻关!

因为难以承受国外高额的技术咨询费用,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沉管隧道技术,也无法在港珠澳大桥上照搬套用。

林鸣没有绕开这个问题,他坚信:只有走自我研发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

可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林鸣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需要将33节,每节重8万吨,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

香港-珠海-澳门大桥背后的人:他在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项目

不被理解,没有经验,外国人都在看,中国工程师到底行不行?

当然行!

2013年的5月1日,历经96个小时的连续鏖战,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

这是不平凡的96个小时,仿佛一个从来没有人教过,也从来没有驾驶经验的新手司机,要把一辆大货车,开上北京的三环。

香港-珠海-澳门大桥背后的人:他在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项目

林鸣和他的团队,在海上连续奋战了整整96个小时,5天4夜没合上眼,终于,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

然而,第一节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后面32节安装都可以简单复制,严苛的外海环境和地质条件,使得施工风险不可预知。

林鸣每一次安装,离开房间的时候,他都会回头看看那个房间……

因为每一次出发,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出发。

香港-珠海-澳门大桥背后的人:他在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项目

回家了,回家了,终于回家了。

命是捡回来了,可E15的安装计划却就此搁浅。

第二次安装在2015年大年初六,为了准备这次安装,几百个人的团队春节期间一天也没休息,但是当大家再一次出发,现场出现回淤,船队只能再一次回撤。

当时压力很大,只装了15个沉管,还有18个沉管要装,这样下去这个工程还能完工吗?

拖回之后,许多人都哭了。

10年来,几乎每到关键和危险的时刻,林鸣都会像“钉子”一样,几小时、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地“钉”在工地。

体型的变化暴露了一切:他瘦了整整40斤。

2017年5月2日早晨日出时分,最后一节沉管的安装,终于完成了,船上一片欢呼,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

中国乃至世界各大媒体,都在为这项超级工程的完美落幕欢呼。

而此时的林鸣,却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偏差测量结果。

偏差16公分,这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而中国的设计师、工程师、包括瑞士、荷兰的顾问……大多数人也认为滴水不漏,没问题。

但林鸣说:不行,重来!

香港-珠海-澳门大桥背后的人:他在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项目


茫茫大海,暗流汹涌,把一个已经固定在深海基槽内、重达6000多吨的大家伙重新吊起、重新对接,一旦出现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算了吧。”“还是算了吧!”.....


几乎所有人都想说服林鸣罢手。

香港-珠海-澳门大桥背后的人:他在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项目


这时,林鸣内心出现一个声音:如果不调整的话,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里,一个永远的偏差。

他把已经买了机票准备回家的外方工程师,又“抓”了回来。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偏差从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缩小了几十倍的差距!

那一夜,他睡了10年来的第一个安稳觉。

清晨五时许,林鸣又开始了自己风雨无阻的长跑。

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营地出发,途经淇澳大桥,最后到达伶仃洋上的淇澳岛,来回10多公里。

近40年里,林鸣走遍了大江南北,建起了众多桥梁。但对他来说,珠海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香港-珠海-澳门大桥背后的人:他在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项目


读大学前,林鸣当过3年农民、4年工人。

曾经到工厂做学徒,拿着锉刀或者锯条,练习锉、锯、凿、刨等基本功,学当铆工和起重工。

后来,才到西安交通大学接受了为期半年的技术培训。

在同行看来,他的动手能力无出其右,在工地上,他是拿着榔头、扳手等工具给数以千计的工人一个个讲原理,讲方法的。

香港-珠海-澳门大桥背后的人:他在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项目


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

十多年的时间,林鸣走完了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最长、难度最大的“钢丝”。

香港-珠海-澳门大桥背后的人:他在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项目


林鸣独自在大桥上以奔跑的方式纪念大桥完成


向他迎面而来的是“最美工程”、“最美隧道”的美誉。

在他看来,高品质的工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越是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越要做好。

有网友会质疑,国家花1000亿建一座这样的桥,这么多人付出这么多心血,就算能拉动一些经济,但是感觉不能回本啊,这值得吗?

林鸣说:“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规模,正是说明这是一个有历史远见的判断。”

我们在做决策时候常被质疑。但在100年前,美国金门大桥湾区开始建造2座历史性的大桥,在当时的美国环境下预设的判断,后来带来的经济效益数不胜数。现在中国也是一样,我们现在同时在建造3座桥,5.6万平方公里的规模,我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汗水、泪水、血水的混合,凝结在这座大桥上,林鸣熬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

在大桥建成的第一时刻,他带着信仰,孤身一人跑完了这座属于他也属于世界的大桥。

以这种方式,纪念过去的时光,完成的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