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全球教育縱覽|澳大利亞篇:近半數國際學生來自中國和印度

OECD全球教育纵览|澳大利亚篇:近半数国际学生来自中国和印度

OECD全球教育纵览|澳大利亚篇:近半数国际学生来自中国和印度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日前發佈的年度報告《全球教育縱覽2018:經合組織指標》(Educationat a Glance 2018: OECD Indicators)是一份瞭解全球主要國家教育情況的權威資料。該報告提供了經合組織36個成員國和10個夥伴國家(非成員國)教育體系的結構、資金以及各方面表現的數據。英國教育週刊今天發表這一系列報告的澳大利亞篇。

澳大利亞教育縱覽

  • 在澳大利亞,年輕人接受教育的機會很普遍且學生的受教育程度持續提高。然而,在所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中,女性的工資和就業率仍低於男性。

  • 澳大利亞高等教育學費相對較高,對大部分學生來說資金依賴於公共撥款和貸款。澳大利亞18-24歲的年輕人受教育和就業的比例位列第七。

  • 在過去10年中,澳大利亞的公共撥款佔政府總支出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學生的入學率、教育機構人均支出以及私人資金在教育中的比例都有所上升。

  • 澳大利亞實施了針對早期教育和看護(ECEC)服務以及學前教育的特定政策,旨在提高幼教質量和幼童參與度 。

  • 儘管國內和國際學生的學費差距頗大,澳大利亞高校中國際學生比例非常高。相比之下,澳大利亞本國學生則很少出國留學。

OECD全球教育纵览|澳大利亚篇:近半数国际学生来自中国和印度

勞動力市場的性別差異依然顯著

  • 在過去的十年裡,澳大利亞25-34歲人群接受高等教育比例顯著增加,並在2017年達到了52%(圖1)。在2007年至2017年期間,25-34歲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從46%升至59%,高於經合組織 50%的平均水平。在同一時期裡,年輕男性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從35%上升到45%。

  • 2016年博士課程新生中有一半是女性,略高於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48%)。然而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中,攻讀博士學位的男性和女性比例存在很大差異:25%的男性就讀工程、製造和建築行業,而女性為10%;6%的男性就讀信息和通信技術(ICT)領域,而女性只有2%。然而就讀這些領域的女性比例與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相同,意味著大多數經合組織國家的情況是類似的。

  • 與所有經合組織國家一樣,在所有教育水平上澳大利亞女性的平均工資都低於男性。在2016年,受過高等教育的25-64歲女性收入佔男性收入的76%,與經合組織平均水平(74%)類似。然而,澳大利亞沒有受過高中教育的男性和女性的工資差異低於大多數經合組織國家。在澳大利亞,處在這一教育水平的女性平均收入佔男性的82%,而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比例為78%。

  • 在澳大利亞,受過高等教育的男性就業率為91%,相比之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就業率僅為79%。但在那些沒有高中文憑的人當中,女性就業率為44%的,而男性的這一比例為65%。在18-24歲的人群中, 既沒有就業也沒有接受教育或培訓(NEET)的女性失業率為70%,比男性高出23%,比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高出4%。

OECD全球教育纵览|澳大利亚篇:近半数国际学生来自中国和印度

圖1 按高等教育程度劃分的25-34歲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百分比(2017年)

(編者注:國家按25-34歲接受過高等教育人群所佔比例降序排列)

高等教育學費繼續增長

  • 現有數據顯示,澳大利亞的學費高於大多數經合組織國家。平均來看,大學本科課程一年學費為4,785美元,碩士研究生課程一年的學費為7,933美元。過去十年中學士和碩士課程的學費分別上漲了17%和16%。(編者注:此處為澳大利亞國內學生的學費,非國際學生的學費)

  • 澳大利亞是少數幾個廣泛實施按收入比例貸款制度的國家之一,該制度應有助於確保民眾可以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並避免給學生帶來太多壓力;84%的全日制本國高校學生從學生貸款中受益,而畢業生在年收入低於36,727美元時可免於償還貸款。

  • 很大一部分全日制本國高校學生也得到了公共財政的支持:59%的本科學生有獎學金或助學金。

    在有可用數據的國家中,只有以色列(63%)、盧森堡(100%)和美國(71%) 接受公共財政援助的大學生比例更高。在碩士階段,100%的全日制本國學生都有獎學金和助學金。

  • 在高等教育成本高昂的同時,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在上學的同時就業:在澳大利亞18-24歲接受教育人群中就業率為62%,大約是經合組織平均水平32%的兩倍。這一比例僅次於冰島(72%)和瑞士(63%)。

  • 儘管學費不斷上漲,但更高學歷帶來的收益超過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淨回報(收益與成本之差)為223,600美元,而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差異為192,300美元。男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淨回報為234,500美元,而經合組織平均差異為267,100美元。

OECD全球教育纵览|澳大利亚篇:近半数国际学生来自中国和印度

各階段教育支出的增長速度高於入學率

  • 澳大利亞的入學率在過去10年大幅上升。2016年17歲青少年入學率達到97%,18歲為81%,19歲為77%。相比之下,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分別為92%、77%和63%。

  • 從2008年起,澳大利亞開始實施特別政策,即《2008-19年關於普及接受早期教育的國傢伙伴關係協定》,來改善早期教育的質量和幼童參與度。在2016年,只有64%的3歲的兒童接受了早期教育和看護(ECEC)服務,比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低12%。然而,4歲兒童小學的入學率則從2005年的51%上升到了2016年的91%,已經超過了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後者在此期間從83%上升到了88%。

  • 自2005年以來,澳大利亞在教育機構上平均每個學生的支出出現增加,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水平上。

    2015年澳大利亞中小學教育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0%,高於大多數經合組織國家,且高於平均佔GDP5.0%的水平。學前教育支出佔GDP的0.3%,而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是其兩倍(0.6%)。

  • 隨著時間的推移,澳大利亞教育機構的資金來源結構發生了變化。2005-2015年期間,政府支出佔教育機構支出總額的比例從73%降至66%。在高等教育方面,私人支出佔高等教育機構支出的62%,而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為31%。 澳大利亞、英國和新西蘭成為了在這一教育水平上私人投入比例最高的幾個國家(圖2)。

OECD全球教育纵览|澳大利亚篇:近半数国际学生来自中国和印度

圖2 各國在教育開支中政府和私人支出的比例(2015年)

國際學生學費高昂但仍具吸引力

  • 澳大利亞接收26名國際留學生的同時僅1名本國學生赴海外留學,這是所有經合組織國家中比例最高的,遠高於排名第二的美國(14名),以及經合組織平均值(3名)。在高等教育學生中,有17%的學生為海外學生,幾乎超過經合組織加權平均值的三倍。這一比例僅次於盧森堡(47%)、新西蘭(20%)、瑞士(18%)和英國(18%)。如果按絕對值計算,只有美國和英國招收的國際學生人數比澳大利亞更多。這與這三個國家都是英語國家密切相關。

  • 2016年,澳大利亞將近一半的留學生來自中國或印度(47%),而經合組織國家加權平均值僅有30%的留學生來自這兩個國家。相比而言,在澳大利亞就讀的來自經合組織國家的留學生比例相對較低(9%),而經合組織國家總體平均為26%。

  • 澳大利亞吸引了許多支付學費比本國學生高得多的國際學生,他們推動了私人支出水平的提高。澳大利亞公立教育機構對國際學生一年的收費比本國學生高出7000美元。事實上,國際學生的本科學費比本國學生多出三倍多,而碩士課程的學費幾乎比後者高出兩倍。在有現有數據的國家中,只有加拿大、新西蘭和美國的公立高等教育機構向國際學生收取的費用高於澳大利亞。

  • 在大多數經合組織國家中,商業、行政和法律領域的大學畢業生比例在所有專業領域中最高。但這一比例在澳大利亞尤其高,達到34%,比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高出10%。相比之下,澳大利亞工程、製造和建築業的畢業生所佔比例相對較低(8%),幾乎是經合組織平均水平的一半。


Reference:https://read.oecd-ilibrary.org/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2018/australia_eag-2018-37-en#page4

OECD全球教育纵览|澳大利亚篇:近半数国际学生来自中国和印度
OECD全球教育纵览|澳大利亚篇:近半数国际学生来自中国和印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