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哪個才是真正的「天府之國」?哪個面積更大、經濟更發達?

嘉會天下


狹義上的成都平原,是四川盆地的精華所在,面積接近2萬平方公里,其核心城市成都是我國西南中心城市之一,是人口超過1600萬,年產值超過1.3萬億的特大城市。作為我國蜀文化的發祥地,如今的成都,在國內電子產業、航空、教育、科研、旅遊、美食等領域,都是赫赫有名。

廣義上的成都平原,是成都跟周邊幾個城市所組成的區域,現在已經發展成為我國西南有名的城市群——成都平原城市群,其中包括成都、綿陽、德陽、資陽、眉山等9座地級市,人口達到了5000萬之多。可以說,成都平原城市群集合了整個四川地區最精華的部分,無論是生產總值還是人口數量,都佔去了四川省的多一半。

沿著歷史的足跡逆流而上,會發現,四川盆地之所以能取得今日輝煌,跟很早以前這裡就已經被大力開發和發展是分不開的。

2200多年前,秦始皇的爺爺秦昭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雖然坐皇位的時間很短,但他還是在自己在任的最後一年,眼睜睜盯著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完成對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這可是一項潤澤後世的偉大工程,即刻把四川盆地的旱地澆灌成肥美的水田,為老百姓豐衣足食創造了了最佳保證。

三國時期,經過諸葛亮進一步對農業大力改革,這裡的農業又得到了一次飛躍式發展,呈現出一派富庶的景象。

唐朝時,詩仙李白因為是蜀中人,所以,他寫了許多讚美四川大好河山的詩歌。其中,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的其二寫道: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間得及此間無。

這首詩大致意思是說,成都的錦繡河山是老天爺創造出來的,因為老天爺對成都獨有情鍾,他才會如此寵愛這裡,把這裡打造成一個具有詩情畫意的地方,三秦大地哪有這樣的風水寶地呀。這首詩直接把蜀地跟秦地來了一次正面比較,言語中多少有些偏愛成都,而貶低長安,在無形中拔高了成都的地位。

鑑於詩仙的影響力實在太大,放在今天,完全是一個很有權威性和影響力的主流媒體,所以,從盛唐後,四川盆地逐漸享有了“天府之國”的美譽。

秦朝存在短短几十年時間,修建了許多堪稱奇蹟的大工程,像秦始皇陵,兵馬俑,阿房宮,秦長城,等等。大名鼎鼎的水利工程除過都江堰外,實際上在三秦大地還有一個,那就是“鄭國渠”。

鄭國渠跟都江堰修建時間相差不大,前後不過數年。正是依靠鄭國渠對陝西關中平原的灌溉,再加上關中平原是秦代的政治中心,各行各業發展非常迅猛,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全國大量財富都集中到了這裡,因此,這裡被稱作“天府之國”。

可見,關中平原比成都平原擁有“天府之國”的稱號,足足要早出約1000年。

現在,在宏觀層面,關中平原同樣發展成為關中平原城市群,是由陝西,甘肅,山西三地的部分城市共同組成的城市群。包含陝西的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商洛,甘肅的平涼和慶陽,以及山西的臨汾和運城,共10座城市,人口接近4000萬。

成都平原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兩者綜合實力相差不大。若要以“天府之國”的名號,來追問到底誰更有資格配這個稱謂?

顯然是成都平原比關中平原更享有這個稱謂。原因有二。

其一,狹義上的關中平原,以西安為龍頭,比起成都平原的龍頭成都,西安綜合實力要弱出不少。

其二,從歷史角度來考量,關中平原享用“天府之國”美名要比成都平原短300多年。

關中平原從中唐之後讓出了“天府之國”的美名,從秦代到中唐,關中平原享有了近1000年這個美名。而成都平原從中唐到現代,享用了1300多年,時間更長,影響更大。


鴻鵠迎罡


成都平原位於四川盆地的西部邊緣,又名川西平原。成都平原除了包括成都市還包括德陽、綿陽、雅安、樂山、眉山等地區。

關中平原又叫渭河平原,在陝西省的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等地,西起寶雞東到潼關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又稱“八百里秦川”。

如果從面積上說的話,關中平原比成都平原的面積要大將近一倍。

下圖為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從以優厚的資源和獨特的地理條件從新石器時代起就孕育誕生了燦爛的古蜀文明,和傳統的中原文明風格迥異又並駕齊驅。夏商周及先秦時期以及三國時期,因為四川盆地的特殊性,成都平原很多時候都能獨善其身地保持獨立的發展。尤其是在三國時期,蜀地給蜀漢政權提供了偏安一隅可以稱霸的條件。蜀漢丞相諸葛亮在《隆中對》裡說“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不過三國時益州的範圍非常大,包括四川、重慶、雲貴、漢中等,成都平原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

下圖為關中平原

關中平原自上古以來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地區。半新石器時代屬於仰韶文化代表的半坡文明就是在關中地區誕生髮展的。距今六千年前的半坡人已經過上了穩定的農耕、畜牧的有序生活。成熟的早期王朝西周還有統一六國的秦國都以關中地區作為重要的發展根據地。西漢時期以長安為都,在關中地區奠定了漢文化的基礎。南北朝時期,關中地區作為西魏、北周的勢力根據地,也為後來隋的統一、唐的鼎盛提供了充足發展的基礎。正因為關中是周秦漢文明的發源地及沃土,所以稱之為“天府之國”。


沅汰



關中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是中國第四大平原,介於秦嶺和渭北(老龍山、嵯峨山、藥王山、堯山、黃龍山、梁山等)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長約300餘公里,海拔約323~800米,北緯34°左右,面積55623平方公里。核心區域為西安、寶雞、咸陽、渭南和銅川,常住人口2455.79萬,2017年GDP總量為14136.80億。因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古代稱“關中”,亦有稱“秦中”之說,號稱“八百里秦川”。關中平原河網密佈,植被茂盛,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歷來是富庶宜居之地。

關中自古號稱“陸海”、“天府”,自秦修建鄭國渠後,更是富甲天下。戰國時期,張儀向秦惠王獻“連橫”之計時稱頌關中曰:“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史記·高祖本紀》中鴻門宴之前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強”。可見此時劉邦對關中已情有所屬。


《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張良言:“夫關中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這是史書關於關中為“天府之國”的最完整記載。

關中平原所在的渭水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肇始之地。從最早的華胥氏、伏羲氏、炎帝黃帝 ,再到夏商周秦漢隋唐,關中創造了最為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關中自古帝王州,長安是中原王朝長期建都的地方,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成都平原又稱川西壩子,是西南三省最大的平原,海拔600米左右,面積18810平方公里,核心區域為成都、德陽,常住人口1992.17萬,2017年GDP總額15849.99億。關於四川或成都為“天府之國”的說法,查遍史書,還真沒有找到一條記載。


《隆中對》有一段是這麼說的:“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裡說益州為“天府之土”,並非“天府之國”,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天府之土”是指很好的沃土,但“天府之國”就一個,專指關中平原。現在看來,“天府之國”只是對關中平原的稱謂,沒有其他地方這麼叫的,這個是很肯定的答案。關中被稱為“天府之國”,是由其地理,歷史,人文等綜合因素所決定的。

成都平原在秦人李冰父子開發都江堰後,才成為了很好的農耕基地,物產豐富,但就單單憑這點就被稱為“天府之國”未免言過其實。畢竟蜀地閉塞,和中原王朝交通不便,社會經濟文化在歷史上一直處於落後的狀態。

我們要理性看待成都不是“天府之國”的事實。環境、物產、經濟只是一個方面,關中平原的文化底蘊和戰略價值是成都永遠無法比擬的,這也是成都做不了“天府之國”的核心原因,因為漢初張良已經賦予了“天府之國”更多的關中基因、戰略意義和文化內涵。“天府之國”是要能立國並開創帝業的,顯然成都並不具備這方面的條件。

所以說成都平原所謂“天府之國”的說法只是一種誤傳,《隆中對》中“天府之土”也只是古人“借喻”成都土地肥沃而已。“天府”、“天府之國”都專指關中,從歷史到現實,這是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

現在西安無論環境、氣候、水質、科教、文化、旅遊、創新科技還是城市規劃、吸引投資,明顯是優於成都的。今年的許多經濟統計數據表明,雖然現在成都GDP總量很大,但整體競爭力、經濟活力和發展潛力是要弱於西安的。

現在西安是國家中心城市,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著名旅遊城市,在國際上享有盛譽。西安是大陸除北京上海之外的三大國際化大都市之一,並和北京上海成立國際旅客入境聯盟,是中國硬科技之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國際核心支點城市。2018年度西安吸引外來投資4.2萬億,幾乎是成都的10倍。近幾年來,西安取得了爆發式的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文明程度也明顯提高,國內外遊客無不為之驚歎。西安文化底蘊深厚,科技發達,時尚多元;西安既是歷史之華夏聖都,也必將是未來國際化大都會。

成都經常去的,冬天基本因化工汙染看不到太陽,無論老城區還是高新區,問題很多。現在不是夜郎自大的時候,自我吹噓只能固步自封。現在不是探討西安落後成都幾年的問題!?而是到了需要思考成都應該向西安學習些什麼的時候了。

我是清樂堂,探尋歷史,展望未來,歡迎關注交流。


清樂堂


我呸。一個黃土高原。荒山野嶺的。冬天荒涼冷嗖嗖。鬼都看不見一個。就看見光禿禿樹枝上有幾個鳥窩。和我四川根本沒法比。西北風吹的全部高原紅。一個臉哦。看著都親不下去


用戶7326785474735


不得不又“呵呵”了。這個問題提的……

(1)從歷史角度來說,最早和官方確認的“天府之國”就是 關中平原,而依據就是 糧食問題。

後來隨著氣候變遷和漕運的發展,及關中長期作為帝都和京畿之地的地位凸顯,糧食產量逐漸減少,“天府之國”的代稱在東漢末期逐漸轉移到漢中盆地,到唐朝“安史之亂”後,隨著國家行政中心東移,經濟重心南移,巴蜀地區才得到有效開發,逐漸在發展上超過了關中地區,尤其是民國時期,抗戰中重慶作為陪都,成都平原的發展和關中更是不能同日而語了。

所以,從歷史上來說,宋朝以前發展最強的是關中平原地區。宋朝以後,巴蜀地區超過了關中地區。

(2)從現代發展的角度談。糧食因素的影響已經不重要了。交通、文化、科技等因素對才是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從這幾個方面來說,各有各的優勢,談不上“最”,孰強孰弱。單純要分個高低,那就只能拿GDP說了,但,這個,還是很牽強的。


鶉觚遊子長武


最初的“天府之國”確實指的是關中平原。《戰國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秦國也是憑藉此地利一統天下。

後來隨著成都平原的開發,特別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完善,“天府之國”的美稱逐漸成了四川的專用頭銜。

從面積上看,關中平原(3.6萬平方公里)是明顯大於成都平原(1.88萬平方公里)的。從西周到隋唐這1000多年的時間裡,許多朝代都定都在關中平原,但隨著雨線不斷的南移,西北地區的氣候越來越乾旱,關中平原的產出也越來越不夠用。但是到了後期不得不依靠大運河和漕運來滿足糧食需求,最終,到了宋元明清時期國都遷出了關中平原。

到了當代,成都平原都市群的活力明顯強於關中地區,所以經濟上肯定是成都平原更為發達。


歸去來兮Roc


“天府”是用來形容一個相對封閉的、有大片肥沃土壤的平原區域。在諸葛亮用“天府”形容益州(四川)之前,關中平原曾被稱“天府”。

東漢末年,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時稱四川為“天府”,是為四川/成都平原被稱為“天府之國”的由來。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劉邦)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關中平原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大約是成都平原(約1.8萬平方公里)的兩倍。現在是成都平原更發達,因為經濟水平相差不大但成都平原人口更多,體量有明顯優勢,而同等經濟水平體量越大越發達,所以成都平原更發達。


錦金也


所謂:“天府之國”,西漢劉向在《戰國策·秦策一》中記載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司馬遷在《史記·蘇秦列傳》中講:“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這是文獻中關於陝西關中為“天府”之地的最早記載。

而關於成都平原稱為天府之國,《三國志》有記載,諸葛亮與劉備的《隆重對》中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到了明朝,《大明一統志》卷一記載:“京師古幽薊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形勝甲於天下,誠所謂天府之國也。”可見到了明朝的時候,華北平原北京一代又成了天府之國。

由此可見,在不同時期由於地緣經濟的緣故,“天府之國”所指的城市也不一樣。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稱為“天府之國”的說法是成立的,只是所處的時代不同。論地域面積關中平原更大一些,論經濟發達成都平原甩開關中平原好幾條街。


睜眼看西安


四川的朋友們不要想不通,最早的“天府之國”,確實是指的關中平原。

據《史記·留侯世家》秦末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所以,最早稱為“天府之國”的,實際上指的是關中平原。

不過,自從都江堰修成以後,成都平原風調雨順,社會經濟得到持續發展。據《華陽國志》卷三《蜀志》:李冰修都江堰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唐朝時,成都平原的經濟已經超過了觀眾平原。五代以後,關中地區元氣大傷,成都平原後來居上。“胡廣填四川”的人口大遷移改變了四川地廣人稀的狀況,最終,成都平原替代了關中平原,成為了“天府之國。”

至於說到面積嘛,肯定是關中平原面積大。關中平原接近四萬平方公里,成都平原還不到兩萬平方公里。


蓬萊珂雪


陝西關中人民已經使出了吃奶的勁,發誓搶回“天府之國”的獨家稱號,四川人民覺得無所謂,只要關中人民搶得走儘管搶[捂臉][大笑][呲牙][笑哭][我想靜靜][淚奔][耶][可愛][靈光一閃][酷拽][摳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