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的嫉妒給修佛和生活帶來的干擾

我們每個修佛的人,在生活中和修行中所有一切佛法的修為,都是為了超越自己的凡心凡念,開闊自己的胸懷,把一顆自私狹窄的心性,修成一顆無比善良慈悲的心。在生活中去忠孝仁義,在人群中去互相友愛,關心和團結,把自己自私自利的心性,修成一顆佛的大愛之心,不去嫉妒吃醋。因為嫉妒會干擾生活的一切和修行的一切,會讓你產生一顆自私自利的小人之心,所以我們在修佛中和生活中,就應該知道嫉妒心理很可怕,嫉妒是對他人的優越地位而心中產生的不愉快的情感。女人因虛榮心比較強最容易產生嫉妒心理。如果嫉妒心理長期在心理作祟,會對生活產生很嚴重的後果。嫉妒是指人們為競爭一定的權益,對相應的幸運者或潛在的幸運者,懷有的一種冷漠、貶低、排斥、甚至是敵視的心理狀態。

人心的嫉妒給修佛和生活帶來的干擾

嫉妒俗稱為:紅眼病、吃醋、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等等。嫉妒就從內心感受來講,前期依次表現為由攀比到失望的壓力感;中期則表現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後期則表現由不服不滿到怨恨憎恨的發洩行為。嫉妒是一種比較複雜的心理它包括焦慮、恐懼、悲哀、猜疑、羞恥、自咎、消沉、憎惡、敵意、怨恨、報復等不愉快的心理狀態。別人天生的身材、容貌和逐日顯出來的聰明才智,可以成為嫉妒的對象;其他如榮譽、地位、成就、財產、威望等有關社會評價的各種因素,也都容易成為他們嫉妒的對象。

人心的嫉妒給修佛和生活帶來的干擾

嫉妒是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複雜的情緒狀態。但這個概念中存在兩點錯誤:一是認為嫉妒來源於發現自己不如別人;二是將嫉妒定義為一種情緒。其次,羞愧、憤怒、怨恨等情緒只能是嫉妒的表現,此定義則將嫉妒引致的嫉妒者,對被嫉妒人的偏見認知、嫉妒者爭強好勝的慾望等,非情緒性的心理現象都排斥在外,若僅以此類情緒概括嫉妒現象,則就難以表現其心理實質,而只能以既具有暫時性、又具有穩定性,且包含由嫉妒導致的各種認識認知、情緒情感、意識願望等,在內相應的心理狀態來定義概括將更為準確。容易嫉妒的性格有自卑感強烈 ,這類人由於沒有證據懷疑他人,進而產生妄想和嫉妒;還有的是對他人眼光過分介意,平時就很注意四周人們的眼光,並且常拿自己和他人比較,便易產生嫉妒;還有的是具有服務心理 ,為了要讓他人認為自己是很有人緣的人,所以儘量為他人服務,但也因此認為自己絕不可輸給他人,因而嫉妒心很強;還有的是喜歡錶現 ,認為自己應該能表一得很好,所以即便只是一點點的差錯,也很介意促成她妒意大發有原因。

人心的嫉妒給修佛和生活帶來的干擾

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下來,就都先天具有一種強烈的自我為尊的意識,而是最重要的,是最強的,是不容置疑的心理,這就是人人都有的自尊心理。當有人把自己當成是最重要的人,或自己認可自己是最強者時,人會表現出很喜悅,很安慰,很高興的情緒。而相反,當有人不把自己當成是最重要的人,自己也承認自己確實不如人時,人也都會表現出自卑、傷心、不安、焦慮、煩躁以及恐懼等情緒,伴隨而來的往往是痛苦。這就是說,自尊心理是與人的焦慮反應緊密聯繫,是能夠讓人有痛感,有負面情緒的。當與自己處於同一領域的競爭者,在自己面前表現的十分卓越,並且自己也在自己心底認可承認該人確實很卓越,比自己強,比自己更能夠贏得更多人的擁護和喜愛時,那麼,從這位確實很卓越的競爭者,及其擁護者傳送過來的信息,以及自己心底反饋過來的信息會告訴他自己:那位確實很卓越的競爭者才是真正的勝利者,而自己則不是。從自己心底反饋過來的自己確實不是勝利者的信息,就會馬上挫傷自己的強烈的惟我獨尊的心理。發現自己不如別人,發現自己不是最強的人,而是最弱的,最可憐的人,這一信息會嚴重挫傷每個人的自尊心理。而根據自尊心理的特點我們能夠知道,被挫傷的自尊心理往往會伴隨著自卑、傷心、不安、焦慮、煩躁、恐懼等負面情緒,而這些情緒又會讓他很痛苦。

人心的嫉妒給修佛和生活帶來的干擾

一個人的卓越給自己帶來的是無盡的痛苦,人的報復心理機制決定了人一定會採取措施給該人以報復。對卓越者進行人身傷害,財物破壞,以及言辭傷害是事情發展到,這一地步的很正常的現象,除非一個人剋制住了自己。嫉妒心理是人的一種很普遍的心理。人都有自尊心理和報復心理,所以人都可能會產生嫉妒心理。而自尊心理和報復心理都特別強烈的人,則是嫉妒心理最容易爆發的人。嫉妒心理是危險的,其後果往往也是嚴重的,當然,它的出現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過教育的引導,我們是可以把嫉妒心理所帶來的危險係數降低到最低的,這是可以實現的。嫉妒是由於別人勝過自己而引起牴觸的消極的情緒體驗。

人心的嫉妒給修佛和生活帶來的干擾

當看到別人比自己強時,心裡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於是就產生一種包含著憎惡與羨慕、憤怒與怨恨、猜嫌與失望、屈辱與虛榮以及傷心,與悲痛的複雜情感,這種情感就是嫉妒。嫉妒者不能容忍別人超過自己,害怕別人得到自己無法得到的名譽、地位等,在他看來,自己辦不到的事別人也不要辦成,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不要得到。嫉妒程度有淺有深,程度較淺的嫉妒,往往深藏於人的潛意識中,不易覺察。如自己與某親人或好朋友,他的能力都比較強,對自己的好朋友並不想加以攻擊,但在內心總有一點酸楚。而程度較深的嫉妒,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出來,如對能力超過自己的朋友進行挑剔、造謠、誣陷等。

人心的嫉妒給修佛和生活帶來的干擾

嫉妒心理不但影響身心健康,還會影響工作和修佛。嫉妒心強,直接影響人的情緒,而不良的情緒會大大降低修佛或工作的效率。另外,嫉妒心強可能使我們結交不到知心朋友。嫉妒心強的人往往事事好勝,常想方設法阻止別人的發展,總想壓倒別人。這可能使親人、朋友想躲開你,不願與你交往。從而給自己造成一個不良的人際關係氛圍,你會感到孤獨、寂寞。同時也會給你生活和修佛中造成了干擾,所以我們一定要在生活中和修佛中,提高道德修養,封閉、狹隘意識使人鼠目寸光,因此,應該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不斷地開闊自己的視野,與人為善。正確認識嫉妒,認為嫉妒是對自己的否定,對自己是威脅,損害自己的利益和麵子,這只是一種主觀臆想。一個人的成功不僅要靠自身的努力,更要靠大家的幫助,嫉妒只會損人損己。客觀評價自己,當嫉妒心理萌發時,能夠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從而控制自己的動機。這就需要客觀、冷靜地分析自己,找差距和問題。一個人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比別人強,人有所長也有所短。人固然應該喜歡自己、接受自己,但還要客觀看待別人的長處,這樣才能化嫉妒為競爭,才能提高自己。我們應該看到自己的長處,聰明人會揚長避短,尋找和開拓有利於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的新領域,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補償先前沒能滿足的慾望,縮小與嫉妒對象的差距,從而達到減弱乃至消除嫉妒心理的目的。我們應該經常將心比心,往往給被嫉妒者帶來許多麻煩和苦惱,換位思考就會收斂自己的嫉妒言行。應該積極參與各種有益的活動,嫉妒的毒素就不會孳生、蔓延。最好能找知心朋友、親人痛痛快快地說個夠,他們能幫助你阻止嫉妒朝著更深的程度發展。所以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改變心靈的嫉妒之心,讓自己開闊視野,胸懷寬闊。讓自己在生活中和修行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使自己有一個美好的人生,快快樂樂,沒有障礙的去生活和修行。

人心的嫉妒給修佛和生活帶來的干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