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沒有地方政權,沒有固定稅源,到底是靠什麼堅持了14年?

太平軍從金田起義之後,一路橫衝直闖,兩年多後定都天京,才算有了固定的根據地。然而,他們並沒有就此建立起完整的中央地方政權。

天京事實上只是一個堡壘,並且時時處處處於清軍的威脅之下。

太平天國沒有地方政權,沒有固定稅源,到底是靠什麼堅持了14年?

定都天京時,太平軍所佔領的僅有南京、鎮江、揚州三座孤城,只是在以後的東征和西征中,才先後佔領了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

但是,太平軍所佔領的地區,很少有堅持三年以上的,所以根本沒有機會建立起完備的地方政權,地方治理和徵稅徵兵很成問題。

這樣,太平天國的稅源就很難保障。

所謂“天朝田畝制度”,基本上沒有施行過,只能作為一個理想化的政治經濟學思想來留作歷史文獻。真正在佔領區實行的,依然是在有限的佔領時段內“照舊完稅納糧”,這方面的收入十分有限。

太平天國沒有地方政權,沒有固定稅源,到底是靠什麼堅持了14年?

那麼,問題來了!太平天國動輒出動十幾萬、幾十萬的軍隊,他們的軍餉從何處來?靠什麼支撐了13年多的戰爭?

據唐德剛先生研究,太平天國是靠著絲茶貿易的收入來維持政權和戰爭的,並指明太平天國是中國內戰史上第一個靠工商業打仗的小朝廷。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絲綢和茶葉依然是西方社會的必需品,而這些出口商品的原產地,基本上集中於東南長江三角洲地區,也就是太平天國所佔據的這片區域。

中國對外貿易的平衡,癥結全在於鴉片。

換句話說,只要禁絕了鴉片,就可以通過絲茶的出口賺取大筆財富。太平天國正是這麼做的。太平天國施行了最嚴厲的禁菸政策,“有吸鴉片者立殺”。東南煙毒,一時皆絕。

太平天國沒有地方政權,沒有固定稅源,到底是靠什麼堅持了14年?

鴉片一禁,絲茶貿易卻一如往常。很快,太平天國統治區就迎來了出超的局面,太平天國小朝廷有了錢,就大量買軍火武器糧食,洋人也充當了販賣者,跟著掙錢。

需要說明的是,太平天國並不是設卡收稅,或者只收海關稅,而是直接掌握收購、加工、出售的各個環節,提高了產品的利潤率。

洪秀全、楊秀清進入南京之後,把手工業者按照行業編入“百工衙”和“諸匠營”,講所有的生產工具和原料都收歸公有,以手工業的國營形式,代替了個體勞動。其中,他們經營得最成功的行業,便是制絲綢的“織營”和“機匠營”。

南京在歷史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太平軍定都天京之前,城裡有織機五萬架,幾乎有半城居民以此為生。太平軍將這些集體化,使全程成為一大國有工廠。廠內數萬工匠均加以軍事化管理,分編為五軍,皆以本地人領導。

太平天國沒有地方政權,沒有固定稅源,到底是靠什麼堅持了14年?

天王府模型

據說,這個工廠從構想、設計到執行,是有一位漢口綢緞商吳復誠一手搞起來的。

這所工廠很快成為了太平天國國庫的主要收入,洪秀全對本廠的兩萬機匠,免兵役、減稅捐,待遇優厚。

所以,當時湘淮軍都知道太平軍有錢而缺糧。洪秀全兩番大興土木、養後宮、擺場面,均是錢多得沒地方花的樣子。後來坐鎮蘇州的忠王李秀成、坐鎮常州的侍王李世賢等,都曾大興土木,沒有這些黃白之物做後盾,是不可能這麼揮霍的。

太平天國沒有地方政權,沒有固定稅源,到底是靠什麼堅持了14年?

有傳聞說,當淮軍當年打下蘇州,進入忠王府時,府內後花園中竟堆了幾座銀山,“高與屋齊”。李鴻章也曾親自進入忠王府視察,驚歎其華麗,直如仙境。至於這幾座銀山後來去了哪裡,他就三緘其口了。

曾國荃苦攻天京,城破之日,想必也大有所獲,有人說是曾國藩拿淘到的銀子去湖南辦教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