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碗能喝茶,盖碗还能煨肉

原文:[干锅蒸肉

]:用小磁钵,将肉切方块,加甜酒、秋油,装大钵内封口,放锅内,下用文火干蒸之。以两枝香为度,不用水。秋油与酒之多寡,相肉而行,以盖满肉面为度。

[盖碗装肉]:放手炉上,法与前同。

[磁坛装肉:]放砻糠中慢煨。法与前同。总须封口。

淸 袁枚《随园食单》特牲单

盖碗能喝茶,盖碗还能煨肉

今咱说的这种干锅,可不是现在市场常见的干锅肥肠,干锅菜花那种干锅,干锅菜式,最早出现在湘、鄂、赣一代,最初的目的是保温,成菜不勾芡,汁干现油,突出干香滋润或脆嫩软味道,后来真正发展是被四川厨师加以改进提高,逐步形成了以川味特色的干锅系列。干锅菜的用料很广鸡、鸭、鱼、兔、牛肉、猪排、鸡杂、肥肠、鱿鱼、虾蟹、菌菇、干笋、土豆、黄瓜、木耳等荤素料均可。

盖碗能喝茶,盖碗还能煨肉

要说起烧肉应首推北宋苏东坡,乌台诗案苏适被王安石贬谪湖北黄岗,筑屋东坡村,号东坡居士,尝自烧解馋,并做炖肉歌咏之。“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他不食,贫者不解煮,慢箸火,少著水,柴头罨,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元佑二年苏东坡重新起用,任杭州刺吏时治理西湖筑苏堤,完工之日百姓担酒杀猪,东坡推辞不掉,使家厨制成红烧肉回赠于民,此法一直流传称之为东坡肉。干锅蒸肉制法基本按此法没有改变,但为何却冠以蒸呢?

盖碗能喝茶,盖碗还能煨肉

蒸,古称炊,有清蒸,粉蒸,扣蒸,包蒸,煎蒸、封蒸、旱蒸、糟蒸,花色蒸,果盅蒸形式。蒸是烹饪方法的一种,指把经过调味后的食品原料放在器皿中,再置入蒸笼利用蒸汽使其成熟的过程。蒸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炎黄时期,我们的祖先发明有一种甑,上鬲下釜中间有孔,利用水蒸气通过,将食物蒸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汽烹饪的国家。

干锅蒸肉此菜按袁枚的做法,将精五花三层好猪肉切方块,加甜酒、秋油,装大钵内封口,放锅内,下用文火干蒸之。前面都好理解,干蒸又是什么方法呢?如猪肉放入钵入笼内蒸,此法应叫封蒸、蒸炖,行业内称隔水炖,蒸法有旱蒸一法也叫干蒸,其方法是原料不加汤汁,并以皮纸封口入笼蒸,而干锅蒸肉加甜酒、秋油肯定也不是此法,那随园食单的干锅蒸到底是什么方法呢?

盖碗能喝茶,盖碗还能煨肉

干锅蒸肉是好猪肉切小方块放在小磁钵,加好甜酒秋油装入钵内,用桑皮纸封口,下用文火干蒸之,以两枝香为度,不用水,酒与秋油放多少相肉而行,以盖满肉而为合适。此菜关键点晴之处是文火干蒸之,文火即小火,干蒸是不加水,不加水怎么蒸呢,那又加什么呢?随园干锅里放的是盐,用小火加热,放入放有猪肉调好味的钵,还套了二层,小火烧盐,钵中有些水蒸气,在盖上笼屉帽使其不跑气,长时间干蒸,使原料达到蒸菜鲜、香、嫩、滑之滋味,实际此法在江南一直流传,现杭州名菜神仙鸡就用此方法,不过把猪肉换成了猪蹄和童子鸡。

盖碗能喝茶,盖碗还能煨肉

食单中还有二菜,盖碗装肉和磁坛装肉,其制法与干锅蒸肉同工异曲,不过盖碗装肉是把肉放手炉上,磁坛装肉则是放在砻糠中慢煨。制法调配与干锅蒸肉一样。我们先聊盖碗装肉,盖碗通常是用来喝茶之物,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是在民间盖碗也指一种齐刘海发型,因这种发型的刘海像只碗盖在头上而得此名。在清雍正年间,盛行使用盖碗。盖碗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当然还有一种大的盖碗是过去八碟八碗装菜的。

盖碗能喝茶,盖碗还能煨肉

盖碗喝茶甚妙,但如何炖肉呢?袁枚在食单中交侍的很清楚,盖碗装肉:“放手炉上,法与前同”。制法与干锅蒸肉制法相同不过是放到手炉上煨熟。问题来了,手炉是啥呀?手炉,是旧时中国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古时天冷,用火取暖,在炉内装有炭火,称为“火炉”,也称“火笼”。 因南方夜寒,只用火盆手炉取暖,大家围坐取暖,用火取暖,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手炉”是在火炉的启示下演化而来的,由炉身、炉底、炉盖(炉罩)、提梁(提柄)组成。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手炉形制如小瓜大小,又可随手提动,多为紫铜制成,也有黄铜、白铜、景泰蓝制品。中间放吉炭,外包棉套,比火盆、火炕等取暖工具方便得多。且古代人宽袖大袍,手炉可置于袖中或怀中带着,所以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过去的读书人,有了手炉,就能暖手疏血,书写绘画两不误。自唐朝始创,至明朝中后期,手炉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手炉在明清最盛行,清末以后逐渐衰落,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只在江浙一带还有少量生产。现基本绝迹清末以后,以前在电视看马未都介绍过,不久前去淮安在淮安府署后衙见到了实物。


盖碗能喝茶,盖碗还能煨肉

盖碗装肉方法如干锅蒸肉,不过将磁钵改为盖碗,不用干蒸隔水炖之法,而放于手炉之上,煨五六个时辰,有人问了这手炉是南方取暖之用,而将喝茶的盖碗放上面煨肉能熟的了吗?告诉你能熟,《清稗类钞》载:“庖人用砖成酒筒,高四五尺,上口仅能放一只碗。把熊掌加上各种调料封固置口上,其下燃蜡烛一枝,以微火熏一昼夜,汤汁不耗而掌已化矣。这样以烛火熏成之掌,据说饱食之后能‘口作三日还香也’。”,俗话说火到猪头烂,功到自然成,杨州有名的烧扒猪头最早的制法是法海寺德明师傅,将猪头切碎,放入夜壶加甜酒和秋油放在香炉上,用香火余热煨焖细靠五六个时辰而成,所以用盖碗放在手炉上煨肉能成,不过这么费事而做一道肉,确实是够独出心裁的,用这种方法煨出的肉,真可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即化。记住烹饪这行只有你想不到的,而没有做不到的。明白了盖碗装砊磁坛装肉就容易多了,依上法肉切块放入磁坛内,将磁坛放入砻糠火炉中慢煨然,这种火炉南方多见,将火炉中放砻糠,用脚踏实,下放火种慢慢慢慢地等它熳燃,可取暖,上面也可坐水焖饭,我小时候见街坊用过这种炉子,不过用的不是砻糠,而是锯末。


盖碗能喝茶,盖碗还能煨肉

盖碗装肉,磁坛装肉还有干锅蒸肉有同工异曲之功,必须注意将口封好,不使跑味,这三种肉制法奇特,比之红煨肉、白煨肉,风格各异,味道更佳。下面制做随园菜干锅蒸肉:将猪肉切方块,放入小瓷钵时不须加水,酱油与甜酒以肉量而定封严口。在装入大钵,然后放入锅中,古法锅中不放水而加盐做导热体,下用文火干蒸之,以两枝香为度,古人没有钟表,也没有手机,那他们是怎样计时的呢?原来他们是以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计量时刻的,“一炷香”的时间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实际上由于环境、风力、香的长短、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二技香即二小时。此菜品原汁原味、咸略带甜,红润软烂,酒香浓郁。


盖碗能喝茶,盖碗还能煨肉

文章原创,头条首发,部分照片,摘自网络,

特此鸣谢,若有侵权,敬请告之,马上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