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鲁迅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装锐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 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九月三十日。

《喝茶》——鲁迅


《喝茶》——鲁迅


《喝茶》——鲁迅


《喝茶》——鲁迅


【析】 1932年《论语》创刊,形成了 “论语派”,他们倡导幽默闲适的小品,标榜“不谈政治”。散布空虚颓唐的情调。《论语》编缉之一邵洵美,一面以无病呻吟的诗作来抒写个人的闲情逸致,追求唯美主义;一面又呼朋引类,在其金星书屋所出版的《十日谈》杂志上攻击鲁迅的杂文等战斗的革命文学创作。就连大买办虞洽卿的孙女虞岫云,也附庸风雅,在1933年以虞琰笔名出版了诗集 《湖风》,内容多为 “痛啊”,“悲愁”等无病呻吟之词,并受到一些无聊杂志和小报的吹捧。曾今可在其主编的《新时代月刊》上提倡所谓“解放词”,并在其《画堂春》中公开宣扬“偶然消遣本无妨,打打麻将。都喝干杯中酒,国家事管他娘。”在这些人的鼓噪推动之下,当时的报章上刊登了不少的关于迎秋、悲秋,哀秋和责秋的大小文章。对这种病态的文学现象,鲁迅深为不满,遂作此文予以嘲讽和批判。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议论形象生动,论证推理细密严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思考与批评的是文学现象,但却以“喝茶”为题,即以谈喝茶开篇,又用谈喝茶收尾。文章主体部分对 “雅人” 那 “享清福,抱秋心”的闲情逸致和悲秋、哀秋的病态情绪所作的批评也是以品好茶来引发的,从而使全文将论喝茶和批评“雅人” 病态的思想情绪以及他们病态的文学创作有机地交织起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将文章向前推进,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本文的主题。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从喝茶谈起,说明所谓“秋思”是那些有闲情逸致的“骚人墨客”所享的一种“清福”,它与战斗者和劳苦大众不相干。在这一部分里,鲁迅首先叙写自己在两种心境下用两种不同方式泡、喝同一种茶的不同效果,由此自然得出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 ‘清福’。不过要享这 ‘清福’,首先就须有功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这一体验。接着便用一个累极、渴极的工人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喝,他也会觉得与热水并无大区别,用这一假言推理来进一步论证自己这一体验的正确。由此自然推出所谓“秋思”只是那些有闲情逸致的“骚人墨客”所享的一种“清福”,它与战斗者和劳苦大众毫不相干的结论,并为第二部分的分析论证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 (4—5自然段)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指出有的人所标榜的“上等人”的“细腻锐敏的感觉”是一种有碍于 “生命的进化” 的病态,是 “不久就要收梢”的。在这一部分里,鲁迅先紧承前面的分析议论推出“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这种自命风雅清高的说法,马上针锋相对地亮出己见:“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接着便抓住 “痛觉” 与 “细腻锐敏的感觉”的根本区别来论证己见。鲁迅指出:我们应有痛觉,因为它能使我们不忘苦痛险恶的现实并使我们保持着对敌人的清醒的斗争意识。他同时又指出,这痛觉不能堕入细腻锐敏,因为它会使人“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既如是,有人还将这细腻锐敏的感觉视为“上等人”的牌号,那当然就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 了。但鲁迅同时又指出: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是算进步的。”这既表现了他对问题作全面分析的辩证思想,又表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启蒙家对麻木愚弱的国民性一以贯之的批评。既然感觉的细腻锐敏既有其危害性又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那么我们究竟应怎样来看取呢? 鲁迅指出: 必须“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反之,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准则既定,据此来看那些“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所标榜的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就是一种有碍于“生命的进化”的病态了。从而一下便点出了当时充塞于报章上的悲秋之作和无病呻吟之诗文的本质,使文章完成了对这种病态的文学创作潮流的批评。于是,鲁迅便以“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来收束全文。这结篇之语,既紧扣了题目,呼应了开篇部分,又满含着对“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们的讥讽之意,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仍将一如既往地直面黑暗的社会和鲜血淋漓的人生,在血色火光中奋然而前行的战斗态度。


字数:2424

知识来源: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673-674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