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魯迅

某公司又在廉價了,去買了二兩好茶葉,每兩洋二角。開首泡了一壺,怕它冷得快,用棉襖包起來,卻不料鄭重其事的來喝的時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著的粗茶差不多,顏色也很重濁。


我知道這是自己錯誤了,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的,當我正寫著《吃教》的中途,拉來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覺的滑過去,像喝著粗茶一樣了。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由這一極瑣屑的經驗,我想,假使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幹欲裂的時候,那麼,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熱水有什麼大區別罷。所謂“秋思”,其實也是這樣的,騷人墨客,會覺得什麼“悲哉秋之為氣也”,風雨陰晴,都給他一種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種“清福”,但在老農,卻只知道每年的此際,就要割稻而已。


於是有人以為這種細膩銳敏的感覺,當然不屬於粗人,這是上等人的牌號。然而我恐怕也正是這牌號就要倒閉的先聲。我們有痛覺,一方面是使我們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們能夠自衛。假如沒有,則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將茫無知覺,直到血盡倒地,自己還不明白為什麼倒地。但這痛覺如果細膩銳敏起來呢,則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覺得,連衣服上的接縫,線結,布毛都要覺得,倘不穿“無縫天衣”,他便要終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裝銳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覺的細膩和銳敏,較之麻木,那當然算是進步的,然而以有助於生命的進化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於有礙,那就是進化中的病態,不久就要收梢。我們試將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較,就明白究竟是誰活得下去。喝過茶,望著秋天,我於是想: 不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


九月三十日。

《喝茶》——魯迅


《喝茶》——魯迅


《喝茶》——魯迅


《喝茶》——魯迅


【析】 1932年《論語》創刊,形成了 “論語派”,他們倡導幽默閒適的小品,標榜“不談政治”。散佈空虛頹唐的情調。《論語》編緝之一邵洵美,一面以無病呻吟的詩作來抒寫個人的閒情逸致,追求唯美主義;一面又呼朋引類,在其金星書屋所出版的《十日談》雜誌上攻擊魯迅的雜文等戰鬥的革命文學創作。就連大買辦虞洽卿的孫女虞岫雲,也附庸風雅,在1933年以虞琰筆名出版了詩集 《湖風》,內容多為 “痛啊”,“悲愁”等無病呻吟之詞,並受到一些無聊雜誌和小報的吹捧。曾今可在其主編的《新時代月刊》上提倡所謂“解放詞”,並在其《畫堂春》中公開宣揚“偶然消遣本無妨,打打麻將。都喝乾杯中酒,國家事管他娘。”在這些人的鼓譟推動之下,當時的報章上刊登了不少的關於迎秋、悲秋,哀秋和責秋的大小文章。對這種病態的文學現象,魯迅深為不滿,遂作此文予以嘲諷和批判。這篇文章構思巧妙,議論形象生動,論證推理細密嚴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文章思考與批評的是文學現象,但卻以“喝茶”為題,即以談喝茶開篇,又用談喝茶收尾。文章主體部分對 “雅人” 那 “享清福,抱秋心”的閒情逸致和悲秋、哀秋的病態情緒所作的批評也是以品好茶來引發的,從而使全文將論喝茶和批評“雅人” 病態的思想情緒以及他們病態的文學創作有機地交織起來,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地將文章向前推進,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本文的主題。


全文可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從喝茶談起,說明所謂“秋思”是那些有閒情逸致的“騷人墨客”所享的一種“清福”,它與戰鬥者和勞苦大眾不相干。在這一部分裡,魯迅首先敘寫自己在兩種心境下用兩種不同方式泡、喝同一種茶的不同效果,由此自然得出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 ‘清福’。不過要享這 ‘清福’,首先就須有功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這一體驗。接著便用一個累極、渴極的工人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喝,他也會覺得與熱水並無大區別,用這一假言推理來進一步論證自己這一體驗的正確。由此自然推出所謂“秋思”只是那些有閒情逸致的“騷人墨客”所享的一種“清福”,它與戰鬥者和勞苦大眾毫不相干的結論,併為第二部分的分析論證作了鋪墊。


第二部分 (4—5自然段) 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指出有的人所標榜的“上等人”的“細膩銳敏的感覺”是一種有礙於 “生命的進化” 的病態,是 “不久就要收梢”的。在這一部分裡,魯迅先緊承前面的分析議論推出“有人以為這種細膩銳敏的感覺,當然不屬於粗人,這是上等人的牌號“這種自命風雅清高的說法,馬上針鋒相對地亮出己見:“然而我恐怕也正是這牌號就要倒閉的先聲。”接著便抓住 “痛覺” 與 “細膩銳敏的感覺”的根本區別來論證己見。魯迅指出:我們應有痛覺,因為它能使我們不忘苦痛險惡的現實並使我們保持著對敵人的清醒的鬥爭意識。他同時又指出,這痛覺不能墮入細膩銳敏,因為它會使人“終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既如是,有人還將這細膩銳敏的感覺視為“上等人”的牌號,那當然就是“這牌號就要倒閉的先聲” 了。但魯迅同時又指出: “感覺的細膩和銳敏,較之麻木,那當然是算進步的。”這既表現了他對問題作全面分析的辯證思想,又表現了他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啟蒙家對麻木愚弱的國民性一以貫之的批評。既然感覺的細膩銳敏既有其危害性又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那麼我們究竟應怎樣來看取呢? 魯迅指出: 必須“以有助於生命的進化為限”,反之,那就是“進化中的病態”。準則既定,據此來看那些“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所標榜的細膩銳敏的感覺,當然就是一種有礙於“生命的進化”的病態了。從而一下便點出了當時充塞於報章上的悲秋之作和無病呻吟之詩文的本質,使文章完成了對這種病態的文學創作潮流的批評。於是,魯迅便以“喝過茶,望著秋天,我於是想:不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來收束全文。這結篇之語,既緊扣了題目,呼應了開篇部分,又滿含著對“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們的譏諷之意,同時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仍將一如既往地直面黑暗的社會和鮮血淋漓的人生,在血色火光中奮然而前行的戰鬥態度。


字數:2424

知識來源:張效民 主編.魯迅作品賞析大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第673-674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