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一個被鍼砭時弊耽誤的美食家

魯迅先生一個文學大家,單把他的小說當課本,僅僅展示出了他的思想,卻委屈了他的才情。像他這般大才子,一邊終其一生針砭世事,一邊不妨礙作為一個吃貨所流露出的情懷,食不厭精,魯迅先生寫吃時,一部小心也會流露出他的細緻來。

《吶喊》裡多寫浙江鄉間風物。很是精緻。最嚇人的一句是說蒸魚,“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著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我初看這句後,幾個月見蒸魚都毛骨悚然。後來才發現發現了“原來浙江人也蒸魚啊!”

魯迅:一個被針砭時弊耽誤的美食家

一般而言,有資格被蒸的魚一定是好魚。被蒸的魚自己未必快樂,但可見品種之好壞優劣。據說最好的魚,不用調味,只要蒸熟就是一種美味。

《故鄉》裡有著名的閏土和瓜田以及豆腐西施。閏土給迅哥兒送了自家曬的青豆。這種青豆一般放在大匾裡曬於土場。曬乾後配筍絲,可以當零食吃,可以下粥。青豆不如干黃豆脆,嚼來很韌,是方便又耐吃的小食。閏土送的禮很合於早年鄉間規範:不貴重,但耐吃耐藏,新鮮的青豆也可以拿來炒蛋炒飯。

魯迅:一個被針砭時弊耽誤的美食家

《孔乙己》裡有黃酒、鹽煮筍和著名的茴香豆。鹽煮筍大概是鹽水煮筍,鮮而脆,是下酒的好東西。茴香豆已經隨著孔乙己名動天下了。桂皮、鹽、茴香炮製蠶豆所制。酥軟糯韌,其味鮮永,名垂千古的零食,和金聖嘆“花生、豆腐乾”一起,合為讀書人的下酒秘寶,不多提。

《藥》裡華老拴做那著名的饅頭時,被人誤為炒米粥。單說炒米粥的話,在古代揚州,炒米是很現成的食物,鄭板橋都吃。有客人來,捧出來現做。無錫的炒米偶爾加糖,炒到焦後甜香撲鼻。炒米粥口感很奇怪,有些韌有些脆還有些沙,香倒是肯定的。聽說鄉下有孕婦愛吃口甜的,就加紅糖煮炒米粥,極香。

魯迅:一個被針砭時弊耽誤的美食家

阿Q是中國小說史上一位神人,阿Q受盡剝削壓迫的可憐的形象將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裡。既然如此典型,少不得生活處處都典型,阿Q喝黃酒,喝完了吹自己和趙太爺是一家,捱了嘴巴。事實上黃酒不如白酒濃烈,所以喝黃酒的人極少醉,大多臉紅目亮,所以阿Q不常醉,只是興致容易高而已。

阿Q因為多情不小心對吳媽表了白,在未莊成過街老鼠,餓極思變,去尼姑庵偷東西吃。因為未煮熟,小白菜也老了——統統吃不得了。最後偷了三個老蘿蔔,結果還遭了狗咬。

《風波》雖短,但對浙江民間飲食麵貌之概括,不下一幅縮略版《清明上河圖》。黴乾菜、糙米飯、炒豆子,如果加上咸亨酒店的黃酒、茴香豆、鹽煮筍,大概浙江的妙處寫出了十之七八。

魯迅:一個被針砭時弊耽誤的美食家

《在酒樓行》被有些人認為是“最富魯迅氣氛”的一個小說。依然只有這幾個菜:先是“一斤紹酒”,此後是“十個油豆腐,辣醬要多”,以及“茴香豆,凍肉,油豆腐,青魚乾”。

油豆腐是油炸過的豆腐,再經水煮。豆腐油炸後外酥內嫩,口感極妙,內裡會結絲一樣綿軟透空的感覺。因為中空,所以湯煮、釀肉都好。小說裡的吃法是煮過,再加辣醬。魯迅愛吃辣,可見一斑。《社戲》,算是魯迅先生最清新的一篇小說,田園水鄉,風采俊雅。開始說釣蝦吃,江浙鄉里做蝦一般圖省事,水裡放姜煮蝦,取河蝦清甜原味,如果嫌淡,再加醬油。

魯迅:一個被針砭時弊耽誤的美食家

最著名也是最幻夢的場景,就是一群孩子帶著迅哥兒,社戲歸來,在船艙裡煮羅漢豆,羅漢豆者蠶豆也。迅哥兒帶頭剝豆,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煮來吃了。鹽水煮蠶豆不如茴香豆味道長遠、嚼頭酥爛,但新剝的蠶豆有豆子的清香,而且口感嫩脆,極好吃。何況當時氣氛著實太好:清夜河上,泊船小友,月光下肚子餓了吃吃煮蠶豆,恍然有詩境。末了把豆莢豆殼往河裡一倒,月下歸航。

你們看,單把魯迅先生當作“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不免忽略了其對家鄉美食的追求,如果在和平年代,魯迅也一定是一個美食家。

魯迅:一個被針砭時弊耽誤的美食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