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導讀:很多成功創業者掘到“第一桶金”的爆發點,與後來真正做大的主業並不一致。 人們大多喜歡津津樂道於成功者的傳奇故事,並將其中的種種艱辛視為“調味品”——能更進一步強化傳奇性。當我們儘可能還原那些成功者早期的奮鬥歷程,試圖找到所謂“第一桶金”的秘訣時,發現曲折才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傳奇並不存在。

王永慶 賣米賣磚賣木材

2008年以來,經濟不景氣讓中國臺灣的企業家都緊繃了神經。10月,被視為經營之神的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的逝世,更讓人們倍感失落。雖然環境永遠在變,王永慶卻代表了某些永恆特質和精神:追根究底,腳踏實地,而這正是因應危機的暖心良策。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1916年生於臺灣新店直潭的王永慶,出身貧寒,父親體弱多病,大多仰賴母親務農維持家計。王永慶每天來回要走三小時上學,上學前要把當天用的水挑好,回家還要幫忙養豬。王永慶兄弟姊妹8人在清寒歲月中度過了童年。

小學畢業後,為了改善貧窮的家境,15歲的王永慶離開故鄉遠赴嘉義工作,在一家米店做學徒小工。勤奮好學的王永慶,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職工作以外,還處處留心老闆的經營竅門。16歲時,王永慶靠著父親四處張羅的200元資金開了自己的米店。面臨眾多競爭對手的壓力,王永慶認為勤奮工作是自己能改變困境的法寶。隔壁的米店一般下午六點就打烊了,而他十點半才關門。

此外,王永慶也開始運用一些自己摸索出的技巧。比如賣米時,他會主動問對方家裡有幾個人,以估算出這個家庭大概在哪一天吃完米,在這一天快到來時主動送米上門。依靠這樣的貼心服務,王永慶的米店受到很多老顧客的青睞,他又創立了碾米廠。

後來在日本佔領期間,因為政策原因,王永慶的碾米廠不得不關門。他利用之前賺到的錢於1942年在嘉義鄉下開設了一個磚廠,很快也因困境而關門。再度受挫的王永慶並未放棄。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從1943年開始了木材生意,由於缺乏相關經驗,不久後便血本無歸,這段時間也是他創業以來最黯淡的時期。

後來朋友的再次出手幫忙,他才得以在木材行業立穩腳步。隨著日本戰敗退出臺灣,當地的各種基礎建設需要大量木材,王永慶由此積累起了資本。1951年,戰後起步的世界石化行業開始在東亞興盛,當時臺灣經濟部門負責人尹仲容號召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家加入這個行業。在檢視銀行系統的賬戶後,相關部門發現從開米店起家的木材商王永慶竟然是存款最多的企業家之一,高達千萬元。王永慶接受了尹的建議,進入塑料行業,1954年成立了福懋塑料公司(即臺塑集團的前身)。

王永慶年齡:逝於2008年,享年92歲 創業時間:1932年開了一家米店第一桶金:木材生意

我幼時無力進學,長大時必須做工謀生,也沒有機會接受正式教育,像我這樣一個身無專長的人,永遠感覺只有刻苦耐勞才能補其不足。直到今天,我還常常想到,由於生活中受過的煎熬,才產生了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勇氣,幼年生活的困苦,也許是上帝對我的賜福。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李嘉誠 塑膠花傳奇

1940年秋,李嘉誠一家從潮州逃難至香港,棲居在舅舅的鐘錶行中。李家原本沒有商業傳統,到香港前,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就取得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博士學位。

李家可算的書香門第,在當地受人敬重。但這些在當時的香港沒有半點價值,甚至為生存帶來了壓力,一家人卑微如螻蟻。13歲的李嘉誠不得不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則必須搬開傢俱與其他夥計挨著入睡。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攻佔香港,李嘉誠的母親只好帶著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貧困抑鬱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大半年後去世。在父親過世前一天,並沒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問他有什麼話說。“我安慰父親,告訴他‘我們一定都會過得很好’。”14歲的李嘉誠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彷佛一瞬間被迫長大”。歷經家道中落、少年失學、父親過世、孤獨的流落異鄉,迫使李嘉誠在很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

為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為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李嘉誠的機會終於來臨。

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某天,他所在工廠的老闆亟需發信,但是書記員請假,李嘉誠因好學被推薦幫忙。出色的表現使得老闆對他另眼相待,將其從雜役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繼而成為了業績很棒的推銷員,再升到經理,19歲更成為總經理。李嘉誠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關於貨品的進出、價格、以及貨品管理,推銷等技巧。

因為業務關係,李嘉誠一直訂閱英文塑料專業雜誌,順便提高英語,這也讓他能時刻把握該行業的可能商機。隨著二戰後經濟復甦,塑料製品的市場需求很旺盛,李嘉誠認為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積蓄連同舅父的借款共5萬港元,開設了長江塑料廠。1957年,李嘉誠從行業雜誌中得到啟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後轉產塑膠花。得益於當時的消費環境,業務迅速發展,由於產品能不斷創新,李嘉誠繼而成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這已成為李嘉誠財富故事中的經典情節。之後,李嘉誠又瞅準地產業機會,從而開始了成為“超人”的脫胎換骨般的升級。

李嘉誠年齡:90 歲創業時間:1950年創立長江塑料廠第一桶金:塑膠花生意

逆境的時候,你要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身處逆境時,我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條件,因為我勤力,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譽。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柳傳志 做“倒爺”被騙

老帥柳傳志在2月初復出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聯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時候我出來,是我義不容辭的事情。”柳傳志自剖心跡,雖已年逾65,但激情不減當年。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硅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時任計算所所長的曾茂朝(現任聯想控股董事長)也一直在私下裡鼓勵手下創立公司。

已年逾40歲的柳傳志主動提出了要創業,“我40歲的時候是因為前面沒有路可走,所以選擇了創業。”當年10月,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即聯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樹和、柳傳志、張祖祥組成三人核心成員,柳擔任副總經理。曾茂朝將計算所的傳達室交給柳傳志使用,又給了20萬元開辦經費,還給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納本所人員,可以使用所裡的技術成果,員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計算所裡的辦公室、電話以及所有資源等。

雖然支持很多,但是從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幾個月裡,公司裡最令人頭疼的是不知道去幹什麼。柳傳志後來回憶,“當時實在是不知道要幹什麼好了,所以能幹什麼就先幹著,哪怕掙點兒錢發工資也好。”於是,包括柳在內的所有員工都當過“倒爺”、“板爺”,在中關村拉平板車去賣運動服裝、電子錶、旱冰鞋、電冰箱。後來因為聽說倒買一臺彩電能賺1,000塊,聯想也跟著去做。

當時有說法“騙子比彩電還多”,儘管柳傳志小心謹慎的叮囑要看到電視才付款,他們也的確看到了電視,不過等錢匯過去,對方卻消失了,聯想一下被騙去14萬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艱難。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為公司帶來收入的各種業務幾乎試了一個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將計算所倪光南主導開發的“漢字系統”帶到了公司,成果產品化後就是後來知名的“漢卡”。

當時電腦大部分靠進口,全是英文系統,必須裝上漢卡,每臺電腦經過改裝後利潤高達一、兩萬元。聯想在6個月內至少銷售出了100套,為公司帶來了約40萬元毛利潤。曾茂朝的妻子,計算所研究員胡錫蘭就在1985年的夏天從自家樓上看到了一個難忘的場景:烈日炎炎下,柳傳志和李勤(現任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將一堆微機從大院門口搬進來,柳傳志滿頭大汗,衣服溼透,而李勤把褲子捲到了大腿上,氣喘吁吁。

回想當日情景,柳傳志後來表示,“我們第一桶金就是靠出賣技術勞力賺的。”

柳傳志年齡74歲創業時間:1984年創立聯想第一桶金:漢卡 

在企業的初期狀態,目標是一個暗藏的、朦朧的意識。因為你還很弱小,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企業還缺乏把握,無論你具有怎樣的信心,目標對於初創企業至多是一個遠大抱負,因而無法量化與明確。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魯冠球 小鐵匠逼上梁山

2007年,在接受一家美國媒體的採訪時,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這樣解釋自己當時的創業動機,“如果你出生在教室裡,那麼你以後就可以在那裡讀書,如果你過去是一個農民,那麼就一直會是農民,而我不想一直當農民,我要想一切辦法跳躍龍門。”

魯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蕭山市寧圍鄉,父親在上海一家醫藥工廠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親在貧苦的鄉村,日子過得很艱難。15歲輟學後,經人幫忙,魯冠球被介紹到蕭山縣鐵業社當了個打鐵的小學徒。但三年後,由於精簡人員,他被辭退回農村。不服輸的魯冠球決定創業,“沒想過要當企業家,我辦企業是逼上梁山。”當時他看到鄉親們磨米麵不方便,而自己對設備很感興趣,便籌錢購買設備,開辦了一個沒敢掛牌子的米麵加工廠。

後來因為禁止私人經營,加工廠又被迫關閉,為了償還債務,魯冠球不得不將三間老房子變賣。雖然受到打擊,魯冠球並未放棄。由於“停產鬧革命”,當時人們連鐵鍬、鐮刀都買不到,自行車也沒有地方修。在經過15次申請之後,魯冠球開辦了一個鐵匠鋪,很快生意紅火起來。到了1969年,由於政府要求每個城鎮都要有農機修理廠,富有經驗且有些名氣的魯冠球被公社邀請去接管已經破敗的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其間除了管理農機修配廠,只要能賺錢、做得了的營生,魯冠球都做了嘗試。

之後10年間,靠作坊式生產出的犁刀、鐵耙、萬向節、失蠟鑄鋼等五花八門的產品,魯冠球艱難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1978年春,魯冠球的工廠門口已掛上了寧圍農機廠、寧圍軸承廠、寧圍鏈條廠等多塊牌子,員工也達到了300多人。由於看到中國汽車市場開始起步,魯冠球調整公司戰略,集中力量生產專業化汽車萬向節。當年秋天,他將工廠改名為蕭山萬向節廠(即今天萬向集團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國汽車零部件訂貨會上,雖被拒絕入場,但魯冠球並不放棄,在會場外擺起了地攤。在聞聽會場內正陷入價格拉鋸,他便張貼廣告,以低於場內20%的價格,銷售自己的高質量產品,很快廠家便湧出場外交易。萬向此役獲得了210萬元的定單,魯冠球成為最默默無聞的大贏家,打出了名氣。

魯冠球1945-2017 歲創業時間:1969年接管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第一桶金:萬向節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難戰勝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質慾望有利於磨練自己的意志。當企業家如果光會享樂,早上圍著車子轉,中午圍著盤子轉,晚上圍著裙子轉,企業家就不成為企業家,是敗家。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曹德旺 賣玻璃的“乞丐”

近日,因為捐出市值約40億元的股份設立慈善基金會,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成為眾多媒體關注的焦點。而對普通民眾而言,偏居一福建隅的曹德旺也並不遙遠,中國的每兩輛汽車中,就有一輛安裝了他所屬公司生產的玻璃。早在四年前,曹德旺接受媒體採訪時,就已經表達了捐贈的意願,“ 70歲的時候,這個產業(福耀玻璃)要留給中國,公司已經進入了後曹德旺時代。頭5年,我當董事長,後5年,我徹底準備退出了,做太上皇,70歲就淡出江湖。我可以培養你們(兒女),但是我根本就不希望你們出來拿我的財產,這個企業歸誰呢,我認為是中國人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曹德旺一直很崇拜卡內基和陳嘉庚,早就認定自己要走捐贈這條路。這一情結,與他幼年的貧困經歷密不可分。1949年,由於戰亂未停,在上海經商、家底殷實的曹家決定返回福建老家,途中財產因託運丟失,頓失陷入貧困。由於無錢供讀,曹德旺9歲才步入學堂,7年之後又被迫輟學。離開學校之後,曹德旺幫父親賣煙維持家庭生計。1960年代中期後,他又開始獨立販賣水果,每天凌晨3點起床,騎3小時自行車到福清市採購水果,然後再回鎮上銷售,開始點滴積累後來的創業資本。文革後,曹德旺進入鎮上的一加國營玻璃廠當銷售員,並學習和積累玻璃製造技藝。

1983年,曹德旺從政府手裡承包了這家經營不善的工廠,憑藉學習能力和敏捷的商業頭腦,當年就實現盈利20萬元。創業艱辛仍歷歷在目,“一家一家去賣,那個時候做這個,跟乞丐沒有什麼兩樣,全中國做汽車零部件的人都認識我。”

隨著汽車市場的發展,曹德旺發現,玻璃需求量很大,而市價幾千元、造價不過數百元的汽車玻璃基本依賴進口。當時中國有很多大的國營玻璃廠,並沒有去攫取這塊巨大的差額利潤。

究其原因,曹德旺認為,因為當時中國有2,000多種車型的玻璃,而每一種類型都需要一個新模具,成本價為1萬多元,這讓很多大廠望而生畏。找到癥結後,曹德旺努力鑽研,發明了用無縫模具來做玻璃的技術。1987年成立的福耀玻璃,當年就因此技術獲利數百萬元。1990年,福耀進入美國市場,一舉佔領美國汽車維修市場10%。

曹德旺年齡:72歲 創業時間:1960年代中開始販賣水果第一桶金:玻璃生意

在中國土地上,同樣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憑什麼他們(指其他農民)就得為生活犯愁,他們也應該有成為富豪的機會。現在有了慈善事業,既可以表現企業家的成就感又能實現財富的再分配。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劉永好

劉氏四兄弟 一個鵪鶉蛋掙一分

出生於四川新津一個貧苦家庭的劉永好,20歲之前幾乎沒有穿過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標是擁有一雙新鞋和一輛自行車。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進入當地的工廠當一名工人,那樣自己就可以衣食無憂慮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結束後,劉永好又進入學校學習,畢業後留校成為老師。此時,他的大哥劉永言已從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畢業分配到成都906廠計算機所工作;二哥劉永行從成都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後到了縣教育局工作;三哥陳育新(劉永美,因過繼到陳家而改名)從四川農業學院畢業後在縣農業局當農技員。在改革開放的大形勢下,四兄弟開始不安分起來。

1980年春節,劉永行為了讓哭鬧著要吃肉的四歲兒子能夠在過年時吃上一點肉,從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馬路邊擺了一個修理電視和收音機的地攤。短短几天裡他竟然賺了300元,相當於他當時10個月的工資!四兄弟一商量,就想辦一家電子工廠,並很快生產出音響樣品。劉永好拿著音響到鄉下想和生產隊合作,他們出技術和管理,生產隊出錢。沒有想到的是,此事上報到公社之後,公社書記一句“集體企業不能跟私人合作,不準走資本主義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1982年,四兄弟經過激烈的討論,三天三夜的家庭會議做出決定:辭去公職幹個體。他們就想,搞自己曾經做過的音響投資大,而且還有很多條條框框;而搞養殖業不需要很多投資,技術含量低,自己也熟悉。創業目標定下了,資金還沒著落,四兄弟想到向銀行貸款1,000元,但結果是當頭一盆冷水。他們只好典當了手表、自行車等值錢的家當,籌集了1,000塊錢,開始養雞、養鵪鶉。“當時真的是一分一分掙錢,看著鵪鶉下了一個蛋,就意味著賺了一分錢。”劉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當時騎車載著鵪鶉蛋被一隻狗追趕,後來摔倒在地,200只鵪鶉蛋全摔碎了,他當時掉下了眼淚,不是因為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

由於意識到鵪鶉的生意不可能再擴大,1986年,四兄弟利用此前積累的近1,000萬元資金轉向豬飼料市場,希望集團誕生了,成為本土飼料企業龍頭。1997年,四兄弟宣佈和平分家,劉永言創立大陸希望集團,劉永行成立東方希望集團,劉永美建立華西希望集團,劉永好成立新希望集團。

劉永好年齡:67歲創業時間:1982年四兄弟開始從事養殖業第一桶金:鵪鶉養殖

創業20多年的磨練對於我來說,擁有多少財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擁有了創造這些財富的能力!假如我的所有財富都消失了,還可以從頭再來。——劉永好

今天的創業者,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並學會把遠大的目標分解、簡化成具體的一件件事情。因為一個困難、一個困難地去克服,比一下子面對一大堆困難要好得多。 ——劉永行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馮侖 “說”出500萬

馮侖20歲就入了黨,上世紀80年代先後在中央黨校、國家體改委任職,也曾是一位熱血青年。當“萬元戶”、“下海”、“倒爺”等新名詞出現時,馮侖終於按捺不住創業激情,放棄仕途毅然下海。

1991年,此前已在牟其中屬下的南德集團經過2年曆練的馮侖又踏上了海南那片熱土,與王功權、王啟富、劉軍、易小迪、潘石屹等六人成立了海南萬通。手裡只有3萬元的馮侖找到一家信託投資公司的老總,大談海南房地產的機會以及自己的為人和出身。馮侖後來曾表示:“做生意的人都特別能‘說’,而且你會發現,尤其是創業者,他們會就一件事情不停地說,說過之後,當著你的面還可以重新講給別人聽,一點心理障礙都沒有。要沒有心理障礙地對某一件事情反覆地講,講到最後連你自己都相信了,然後你才能讓別人相信。”

初步取得對方認可後,馮侖又開始講自己也剛剛鬧明白的新名詞“按揭”,他告訴對方這是一種全新的做房地產的形式,用很少的錢就可以做很大的項目,對方聽得似懂非懂。談話的目的當然是從對方那裡拿到錢,馮侖的本事在於他的“懂人”和“會說”,他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打動對方的那一句話。“就那麼一句,不會說,說一輩子也說不出來;會說,三分鐘就能將這句說出來。”談完馬上就能賺到的錢,馮侖盯著對方的眼睛說,“這一單,我出1,300萬,你出500萬。我們一起做你幹不幹?”

對方點頭同意,馮侖立即騎著自行車跑回去寫文件。在最短時間內將手續做完後,馮侖讓王功權負責將錢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回來。王功權是談判高手,他在最短的時間拿到了500萬元。馮侖他們拿著這500萬元,又立即從銀行貸了1,300萬元,接著又用這1,800萬元購買了8棟別墅,重新包裝之後賣了出去,賺到300萬元。

這就是萬通的發家史。多年後,馮侖如此總結:“做大生意必須先有錢,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誰都沒有錢。在這個時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沒錢,但不能讓別人知道。當大家都以為你有錢的時候,都願意和你合作做生意,到最後你就真的有錢了。”

馮侖年齡:59歲創業時間:1991年創立萬通第一桶金:倒賣別墅

我們在創業的過程中會不斷失去很多常人看到的幸福,但同時也獲得了常人所沒有的幸福。人一生最多的知識、智慧和追求都與幸福有關,但最多的痛苦、失落和損失也都與幸福有關。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楊國強 赤腳包工頭

2007年,全世界似乎都在尋找一位26歲名叫楊惠妍的女士。當年4月,家族企業碧桂園在港上市,市值最高時候突破2,200億港元,名不見經傳的第一大股東楊惠妍成為“中國首富”。這一切的締造者是碧桂園的創始人及實際操盤者楊國強——楊惠妍之父。

當年10月,楊國強來到北京,分別向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捐贈3,000萬元,設立“國華傑出學者獎”基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當過放牛娃、農民、船工、水泥匠和建築工的楊國強,談起過去的苦日子,“只是微笑,而沒有嗟嘆和怨艾”。

楊國強是廣東順德北滘鎮廣教村人。在改革開放前,由於家貧,楊國強直到十七、八歲沒穿過鞋子,沒吃過糖果,“沒試過自己親手花兩分錢”,衣褲都是兄長穿舊的和香港親戚穿舊寄來的。唸書時,為省7分錢飯錢,中午放學要走一個小時回家吃。儘管如此,高中時由於交不起7塊錢學費,楊國強還退學一年。後來學校免了學費,並給了他2塊錢助學金,才又復學。楊國強說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2塊錢”。

哥哥楊國華成為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人。1978年時,楊國華是順德縣第二建築公司負責人,在他的幫助下,楊國強進了北滘公社房管所當施工員,幹泥瓦匠,後來又到二建公司,1984年升為建築隊隊長。

1986年,楊國強擔任了北滘建築工程公司總經理。當包工頭的日子裡,倍受艱辛。他說:“你們不知道做建築多難,到處打聽哪家公司要建房,然後跑到人家門口問,是不是可以給個工程做?我在建築公司當了十年經理,畫圖、預算、買材料,什麼活都幹,一天假都沒放過,最後終於打敗了鎮上另一家老牌的建築公司。他們說我是一隻老虎帶著一群羊,能打敗一隻羊帶著一群老虎。”就是在此任期內,楊國強迅速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3年,楊國強等人出資3,395萬元,收購了北滘建築工程公司,正式開始了私營化運作。

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楊國強說自己是一個很愛讀書的人,讀了一輩子書,每天閒下來都會讀書,名人傳記、天文、地理、哲學都讀。曾有人問他“為什麼能成功”,楊國強回答:“可能因為我對人好,對社會好吧。”他說自己比較欣賞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很多人說他是“經營之神”,但他更推崇松下幸之助80多年為社會服務的人生理念,推崇他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推崇他的個人努力和奮鬥。

楊國強年齡:63歲創業時間:1980年開始做建築包工頭第一桶金:建築承包

假如有一天我死去,在我的墓誌銘裡就寫:這裡躺著一個很努力為這個社會的繁榮進步貢獻自己畢生精力的人。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宗慶後 兒童營養液一炮打響

1987年,當42歲的宗慶後拉著“黃魚車”奔走在杭州的街頭推銷冰棒時,他大概不會想到:十多年後,他一手締造的娃哈哈集團會成為中國最大的飲料企業。2007年娃哈哈集團銷售收入258億元。談及自己的創業經驗,宗慶後的回答很簡單:“創業靠的就是感覺,我可能感覺比較準確吧。”

在“唯出身論”的年代,宗慶後“舊官僚後代”的出身讓他嚐盡了人生的艱辛。16歲那年,宗慶後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去填海灘,一呆就是15年。1979年,宗慶後頂替母親回到杭州做了一所小學的校工。

1987年,他和兩位退休教師靠著14萬元借款,組成了一個校辦企業經銷部,主要給附近的學校送文具、棒冰等。在送貨的過程中,宗慶後瞭解到很多孩子食慾不振、營養不良,是家長們最頭痛的問題。“當時我感覺做兒童營養液應該有很大的市場。”填海時形成的堅毅性格讓宗慶後決定抓住這個機遇博一把。面對眾多朋友善意的勸說,他顯得異常固執:“你能理解一位40多歲的中年人面對他一生中最後一次機遇的心情嗎?”

1988年,他們開始為別人加工口服液,1989年成立杭州娃哈哈營養食品廠,開發生產以中醫食療“藥食同源”理論為指導思想、解決小孩子不願吃飯問題的娃哈哈兒童營養口服液,產品一炮打響,走紅全國。1990年,創業只有三年的娃哈哈產值突破億元大關。

成名之後,曾有人問宗慶後,人生最應大有作為的15年在農村中度過,是否後悔?他答道:“這15年,儘管是我人生當中最年輕、最有成長希望的大好時光,看起來好像在農村沒有什麼作為。但對整個人生道路確實有很大幫助,這15年艱苦生活磨練了我的鬥志,能吃得起苦,也練就了比較好的身體,為我42歲以後再重新創業打下了比較雄厚的基礎。”

宗慶後年齡:72歲 創業時間:1987年組建校辦企業經營部第一桶金:兒童營養口服液

我認為做企業要有這些素質,特別在中國市場上,那就是:詩人的想象力、科學家的敏銳、哲學家的頭腦、戰略家的本領。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蔣錫培 落榜的修表匠

遠東集團董事長蔣錫培出生於江蘇宜興市範道鄉洋埝村。高考落榜讓他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父母再三勸說,也沒能讓他回心轉意去復讀,執意要自己賺錢。

17歲的蔣錫培跟隨二哥到杭州學修表,他給自己定下了一生中“宏偉”的財富目標——掙夠5萬元,後來他回憶說:“這5萬元錢,我當時是這樣考慮的:回家造兩間房子,剩餘的放在銀行裡面存定期,每年吃利息,一年花銷就差不多了,用不著再去努力奮鬥了。”不過一年,他就實現了這個理想,到了第二年,他已經有了十幾萬元的積累。創業之初獲得的成功使這個年輕人熱血沸騰。

1986年,蔣錫培創辦了一家為大鐘錶廠生產零配件的儀器儀表廠。然而一年後,企業因管理不善虧損100多萬元,蔣錫培人生的第一次創業宣告失敗。就在此時,在一家電纜廠工作的大哥告訴他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上海和江蘇的電線電纜市場需求量巨大且銷售價格日益上漲。已負債30多萬元的蔣錫培又向朋友借了10萬元在宜興開設了一家經銷部,開始試水電線電纜領域。

1990年,在積累了3年銷售電線電纜的經驗後,蔣錫培設立了範道電工塑料廠,便是如今遠東集團的前身。這個主要生產照明用電線的小作坊,成立當年即實現銷售收入462萬元,第二年達到1,800多萬元,1992年做到了5,000萬元。

回首創業之路,蔣錫培說,失去上大學、參軍的機會,也沒有可能進入政府機關做公務員。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惟一的目的也只能是對金錢的積累,“讓自己過得好一點”。如今早已成功的蔣錫培還是頗為活躍的天使投資人,致力於幫助更多新創業者取得成功。

蔣錫培年齡:55歲 創業時間:1990年創辦範道電工塑料廠(遠東集團前身)第一桶金:照明電線

無論如何,你自己要有夢想要有理想,第二你要有激情,第三要有智慧、比較聰明,第四非常勤奮,沒有什麼天上掉下來的東西,第五要真誠、實在,第六要跟得上形勢,就是善於創新和變化。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王傳福 “半自動半人工”樹優勢

從不名一文的農家子弟到身家億萬的集團公司總裁,從26歲的國家級高級工程師、副教授到“電池大王”。王傳福仍在尋找著改寫歷史的可能性,幾年前進入了汽車領域。

王傳福出生在安徽無為縣一戶再尋常不過的農民家庭,然而讀初中時家裡發生的變故,讓他經受了心靈的創傷並從此沉默寡言。為了忘掉痛苦,年紀尚小的王傳福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苦讀,形成了堅強忍耐的性格。他堅信,只要靈魂不屈,自己一定會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從中南工業大學冶金物理化學系畢業後,21歲的王傳福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攻讀研究生,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電池研究中去。5年後,王傳福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一職。此時,一個促使他從專家向企業家轉變的機遇從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電池有限公司,因為和王傳福的研究領域密切相關,他順理成章成為公司總經理。

當時,國內電池產業隨著移動電話的“井噴”方興未艾,一部普通“大哥大”動輒數萬,一塊電池賣到數百元。南下“主政”的王傳福很興奮,準備大幹一場。試水兩年但成效甚微的王傳福在1995年決定辭職單幹,向表哥呂向陽借了250萬元後,領著20個人在深圳蓮塘的舊車間敲敲打打,成立了比亞迪。

對於動輒千萬元的生產線,王傳福只能望而興嘆,他乾脆憑藉技術,自己動手做關鍵設備,然後把生產線分解成一個個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這種“半自動化半人工”生產線所具備的成本優勢成為他日後商戰中無往不利的“尚方寶劍”。比亞迪很快打開了低端市場,成立當年就成功賣出了3,000萬塊鎳鎘電池。

王傳福年齡:52歲 創業時間:1995年創立比亞迪第一桶金:鎳鎘電池

發展企業與人生成長都像爬大山,找山尋路是種學習過程,從中學習篤定、冷靜,及如何從慌亂中找到生機。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周成建 “錯誤”的成就

周成建的創富故事實際上是眾多成功的溫州商人的尋常版本。

1982年,初中畢業的周成建就在家鄉浙江青田縣創辦了服裝紐扣廠。到全國各地推銷產品時,他結識了江西景德鎮的一家外貿公司,並接下了高達30萬元的大額服裝定單。周成建回到家鄉後,從當地信用社貸款30多萬元,立即召集周邊100多名裁縫到工廠工作。日夜辛勞換回的卻是對方以面料不合格為由全部退貨。

由此身負鉅債的周成建帶著9,000元翻本錢,來到了當時商業氣息已經非常濃厚的溫州。通過舅舅、表兄弟的介紹,結識了眾多朋友、打通各種人脈關係後,9,000元也差不多花完了,還好周成建也拿到了定單。他做的依然是服裝生意,還是從老家找裁縫,還是從事服裝的裁剪、排樣、縫紉機修理等,十幾個人吃喝住全在車間,日夜加班。周成建得以償還了所有債務。

手藝好,信譽好,周成建的加工廠不斷接到妙果寺服裝批發市場的定單。依然是每天工作都在十幾個小時以上,終於有一天,一個錯誤改變了他的命運。因為勞累操作他將一批西服的袖子全都裁短了一截,於是乾脆將錯就錯,把裁短的袖子接上別的布料,再將衣服的下襬也裁去一截,補上別的布料。就這樣,一批早期的休閒風格的服裝誕生了。沒想到這些“錯誤”的休閒服裝很快就銷售一空,周成建因此也名聲大震 。

此時的周成建開始不滿足現狀了:代加工服裝,每件最多掙8毛錢,利潤絕大多數都被批發商賺走,如果自己做批發就有了議價的能力。有一定資金積累的周成建於1989年擁有了自己的“前店後廠”。再後來,周建成意識到西服市場已經非常成熟了,自己實力較差,必須找到一個別人沒有介入的領域。1994年,周成建投資400萬元成立了溫州美特斯邦威公司,做起了品牌休閒服飾。

周成建年齡:53歲 創業時間:1982年創立服裝紐扣廠第一桶金:衣服加工

錢不是目標,不是結果,也不是消費品,而是成就事業的工具。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馬雲 黃頁“騙子”

“我就像一個騎在盲虎身上的盲人。”2008年,在亞洲協會(Asia Society)於舊金山舉辦的午餐會上,馬雲以帶點武俠色彩的開場白講述自己如何取得成功。他並不是要貶低自己,“馬雲是一個勇猛而強大的對手。”楊致遠曾做出如此評價。

馬雲勇猛的性格從小就已顯端倪。童年恰逢文革,由於爺爺曾當過保長而被認為是“資產階級”,他在學校一直被同學認為是壞家庭出身。在受到侮辱時,跟姐弟們的默不做聲不同,馬雲一定會回擊,因而成了小學和中學老師眼裡打架最多的學生。後來,馬雲還練過8年散打,並堅持打太極拳,喜歡武俠小說的習慣也因此養成。

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學校當英語老師,馬雲也一直嘗試去改變自己的生活,他每天騎車40分鐘去西湖邊上的香格里拉酒店,做國外遊客的導遊,練習英語。後來,馬雲碰到了一個澳大利亞的遊客,還邀請他去澳大利亞度假。這次出國徹底改變了馬雲的思維,“我意識到世界和我之前被教導的差異巨大,我不再跟隨別人的意見,發展出了自己的思考方式。”

後來,馬雲辭職後換了幾份工作,包括做過一個新開張的肯德基店的店長助理。1995年他創辦了海博翻譯社。因為幫助杭州市政府和美國一家公司談合作,馬雲在去美國時第一次接觸到了互聯網。1995年4月,馬雲墊付7,000元,聯合家人親朋湊了2萬元,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海博網絡”,並啟動了中國黃頁項目。

那時的馬雲與其說是總經理,不如說是個推銷員。一位曾在大排檔裡見過馬雲的老鄉這樣描述他:喝得微醺、手舞足蹈,跟一大幫人神侃瞎聊。那時大家還不知道互聯網為何物,很多人將馬雲視為到處推銷中國黃頁的“騙子”,而他還是一遍遍地“對牛彈琴”。到了1997年年底,網站的營業額不可思議地做到了700萬元!

隨著互聯網在中國升溫,中國黃頁在一夜之間冒出許多競爭者,當時最強大的當屬本地的杭州電信。實力懸殊的競爭使得馬雲最終向對方出讓了70%的股份,但雙方合作並不愉快——失去決策權的馬雲完全施展不開手腳。

1997年,當時的外經貿部向馬雲伸出了橄欖枝,他將自己所持的中國黃頁剩餘股份賤賣,帶著幾個創業夥伴遠走北京,繼續開發網上貿易站點。在租來的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間埋頭苦幹15個月後,不僅讓外經貿部成為了中國第一個上網的部級單位,而且將淨利潤做到了287萬元。

然而,外經貿部此前對馬雲團隊許諾的股份因種種原因遲遲沒有落實。他決定再度重新創業。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園的馬雲家中,以50萬元起步的阿里巴巴誕生了,打造出驚人財富的18人創業團隊也合作至今。

馬雲年齡:53歲創業時間:1995年創立翻譯社第一桶金:中國黃頁

對所有創業者來說,永遠告訴自己一句話:從創業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對的是困難和失敗,而不是成功。困難不是不能躲避,但不能讓別人替你去抗,任何困難都必須你自己去面對。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江南春 160元“鉅債”逼出廣告奇才

大學時代,江南春是華東師大頗有名氣的“夏雨詩社”社長,還出過一本詩集《抒情時代》。江南春對當時生活狀態的經典描述是,“我會用整個下午留心前桌的女生,並鄭重地為她寫下評語,在傍晚,我通常都會鼓足勇氣到學校舞廳涉足一場愛情或者被輕易地拒絕,無論怎樣,待到月黑風高之時,我一定獨自回到寢室,輕輕鬆鬆寫起小詩。”

江南春的人生轉折點出現在華東師大學生會主席的競選中。在該校歷史上,競選學生會主席的一般都是大三學生,江則提前了一年。據說,江南春最終取得勝利主要得益於他的口才和事先準備工作充分。後來出任分眾傳媒副總裁的師兄嵇海榮是當時在任的學生會主席,主持了整個競選過程,他透露,在最後競選的6個候選人中,第一個上臺的江南春也是惟一一個脫稿演講的,給其他人造成了很大壓力。據說,江南春當時還找了很多院系的學生會主席,一頓十塊、十幾塊錢地請吃飯,溝通想法兼拉票。一圈下來,因為溝通成本,江南春一下子欠下了160塊錢的債。

江南春上任不久,上海電影製片廠下屬一家廣告公司到學生會招聘兼職,每個月300元,為了還債,近水樓臺的他便前往應聘。第一個客戶是匯聯商廈,給了1,500元讓他策劃影視廣告。江南春連夜寫了腳本,隨後客戶痛快地投入了十幾萬拍廣告。第一單的成功,讓原本準備只幹一個月的江南春打消了回校過愜意生活的念頭,把學生會的工作放下,全身心幹廣告,沿著淮海路“掃”商廈。1993年,江南春所在的廣告公司一年收入400萬元,其中150萬元由他貢獻。

江南春很快決定自己創業。1994年,還在唸大三的他與幾個合作伙伴成立了永怡廣告公司,自任總經理。大學還沒畢業,江南春就已經成為學生中少見的百萬富翁了。到1998年,永怡佔據了95%以上的上海IT領域廣告代理市場,營業額達到6,000萬元以上。之後到2003年成立分眾傳媒,則是江南春真正開創一個全新領域的開始。

江南春年齡:36歲創業時間:1994年創立永怡傳播第一桶金:廣告銷售

最終你相信什麼就能成為什麼。因為世界上最可怕的兩個詞,一個叫執著,一個叫認真。認真的人改變自己,執著的人改變命運。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丁磊 免費郵件系統的奇蹟

163.net是丁磊在網易創辦之前申請的域名。1997年5月,丁磊決定創辦網易。網易從丁磊創辦起,沒有向銀行或朋友借一分錢,所有的創業基金都是他當年寫軟件時慢慢積攢下來的。走這樣一條路,丁磊經歷了比別人更多的困難。

丁磊的第一桶金是和陳磊華一起賺到的。1997年,兩人相識於網易BBS,陳磊華當時還是華南理工大學二年級的學生,丁磊邀請他到網易兼職,合作之前兩人說好陳磊華拿20%,一起開發“分佈式免費郵件系統”。1998年3月,163.net正式運行,它是國內第一個全中文界面的電子郵件系統。網易開始售賣這一軟件,但是處處碰壁,以至於最困難的時候只有2萬元資金可以利用。

這時,微軟斥巨資收購了免費電子郵件服務商Hotmail,這一案例的示範效應拯救了丁磊和網易。廣州電信從中得到了某種啟發,想到了丁磊曾推銷過的“分佈式免費郵件系統”,提出收購要求,而丁磊的想法是合作提供郵件服務,最後以20萬元成交,丁磊還搭上了163.net域名。後來,163.net被5,000萬元轉賣給了新飛網,再後來又被TOM集團以3.7億港元收購。不過這都與丁磊無關了。

網易利用廣州電信這一交易的影響,又成功地把免費郵件系統賣給了其他用戶,例如188.net、990.net、371.net等等,這其中就有很多曾讓丁磊碰釘子的公司。這一年,丁磊既是老闆,又是銷售員,四處出差,走遍了大江南北。一時間丁磊的“孩子”滿天下。到1998年年底,只有8個人的網易竟然有了500萬元的利潤。國內外一些投資商開始紛紛找他談判,願意注入資金。此時,網易還只是作坊式的小公司。後來,丁磊開始轉型門戶,再後來主攻網絡遊戲,現在據說又要辦個養豬的網站。

丁磊年齡:46歲 創業時間:1997年創立網易第一桶金:電子郵件系統

動作可以慢,但戰略一定要正確,看準了再跟上去。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馬化騰 QQ曾是附贈品

南非MIH集團在2001年6月從盈科數碼、IDG及管理層手中收購騰訊46.5%的股份,花費3,200萬美元。收購完成後,騰訊管理層持股46.5%。可以說,馬化騰創業後的“第一筆重大收入”正來自於MIH支付的850.5萬美元。

在此之前,新浪、搜狐、網易等互聯網公司已經做成規模,通過上市獲得了新的資本支持,還通過推出收費業務加快贏利。而當時的騰訊還是一家只有18人組成的公司,QQ(當時的名稱還是OICQ)註冊用戶雖已經達到2億,但缺乏現成的收費渠道。隨著用戶數幾何級增長,每月以幾何級增長的服務器託管費用也讓騰訊不堪承受,公司出現資金緊張,QQ將收費或者停止服務的消息盛傳一時。

馬化騰曾試圖作價60萬元賣掉QQ,但找不到買家。當時任職搜狐的古永鏘和馮珏都到騰訊看過,2001年春天,馬化騰自己還去新浪見了王志東和汪延,但後來都沒有消息。在2000年年初獲得IDG和香港盈科總共220萬美元的投資時,代價是出讓了多達40%的股份。據一位當年騰訊的員工回憶,在這次融資過程中,馬化騰做了兩次腰椎手術,第二次手術後,就平躺在床上舉著筆記本電腦辦公。

馬化騰在煎熬中終於等到了南非MIH集團。與此同時,中國移動推出的“移動夢網”開始改變騰訊的生存狀態。移動夢網通過手機代收費的“二八分賬”協議使騰訊收費會員業務成為可能,接下來騰訊賺錢的速度和它當初註冊用戶的瘋長一樣驚人。

到現在,騰訊藉助QQ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幾乎涉足了所有互聯網業務領域,這是馬化騰1998年創業時不曾想到的。那時馬化騰和大學同學張志東決定下海做生意,成立了軟件公司,只有5條電話線和8條臺電腦,主營業務是為其他公司做軟件外包。當時為了謀生,兩人既當銷售,又做工程師,什麼業務都敢接,做網頁、做系統集成、做程序設計……模仿ICQ發展出來的QQ不過是隨項目贈送的副產品。

馬化騰年齡:46歲 創業時間:1998年創立騰訊第一桶金:股權部分變現 

我不盲目創新,微軟、Google做的都是別人做過的東西。最聰明的方法肯定是學習最佳案例,然後再超越。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李彥宏 不斷模仿老外

自小就立志成為科學家的李彥宏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獲得計算機碩士學位後,在為美國的高科技公司服務時,看到了企業家所能獲得的巨大回報,決定改變自己的夢想。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IDD公司(Investment Dealer’ Digest)擔任高級顧問,1995年這家公司被道瓊斯收購,老闆拉里(Larry Rafsky)從交易中獲得了數百萬美元的回報。李彥宏極為震驚,“我明白通過創立高科技公司,你可以獲得巨大的成功。”

接下來,李彥宏在幫助《華爾街日報》網絡版開發軟件時,發現了一種可以根據網絡連接數目進行網站排名的搜索方法。但是,道瓊斯的高管對此絲毫沒有興趣。1997年,李彥宏離開了這家公司,並在美國為自己的技術申請了專利。之後在一次會議上,李彥宏遇到了Infoseek公司的首席技術官威廉(William Chang),後者邀請他加入擔任高級工程師,一起開發第一代搜索引擎。加入Infoseek的頭兩週,興奮的李彥宏把自己關在會議室裡不停的寫軟件代碼。

然而,在1999年Infoseek被迪斯尼公司收購後,對搜索引擎領域沒有給予足夠的熱情和支持。李彥宏感覺極為失落,遂決定自立門戶,回國創業,並邀請好朋友徐勇做合夥人。藉助徐勇在硅谷的人脈,1999年底,他們拿到了兩家投資機構的120萬美元資金。

百度最初的商業模式是仿照Inkotomi,這是一家為門戶提供搜索服務的網站,在互連網發展的繁榮期,市值一度高達200億美元。但在當時中國市場的競爭中,面對諸多門戶網站,百度的模式並無多少底氣。隨著Inkotomi在2002年被雅虎僅以2億美元收購,這一模式也受到更大質疑。為了提高競爭力,李彥宏決定複製美國的內容網絡分發公司Akamai Technologies的模式,通過鄰近的服務器分流,為網站降低網絡流量壓力,從而提高下載速度,就是今天很熱門的CDN業務。而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百度又幸運的獲得了1,000萬美元投資。此時,李彥宏發現中國公司已不可能為搜索付費,但是會選擇更便宜的數據產品,於是又決定模仿硅谷公司Verity,該公司為美國大企業提供搜索和數據管理服務。

但到了2002年,這種模式的希望和百度的現金流一樣,越來越渺茫。而從2001年開始以搜索結果中出現付費廣告為贏利模式的Google正獲得業界關注,李彥宏從中受到啟發,決定採用付費廣告的模式。雖然在董事會上備受質疑,但李彥宏仍決意為之。不斷調整發展方向的百度終於踏上了正確的道路,並憑藉本土化優勢,成為中國搜索市場上的絕對老大,從2004年起開始大幅盈利。2005年8月上市後,輕鬆造就了大批百萬富翁,與李彥宏當初艱難的尋找和堅持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李彥宏年齡:49歲創業時間:1999年創立百度第一桶金:找到合適的模式

如果把財富看得更廣義一點的話,它應該意味著幸福才對。金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不是有幸福的生活。

第一個100萬:還原創業者傳奇故事

施正榮 投產就賺錢

1988年,已從中科院碩士畢業兩年的施正榮獲得了公派留學的資格,滿心期待去美國留學的他開始學習美國的文化、地理知識,並模仿美語口音。結果去美國的名額沒有了,他被派到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大學,他“當時還不知道澳大利亞在哪裡”。後來在澳大利亞學習時,他還曾到麥當勞餐廳裡打過工。

2000年4月,一直在澳大利亞研究太陽能的施正榮決定回國創業,他帶回了幾十萬美元,一路從南到北,拜訪了深圳、廣州、杭州、上海、大連等很多城市的企業家和政府官員,並沒有得到積極的回覆,均被以“事業很有前景,但早了半拍”婉拒。最後一站,滿心疲憊、掩飾住失落的施正榮到了無錫,做了一場3小時的關於太陽能產業的報告,無錫新區管委會的一位副主任激動地說,“我們就希望你這樣的科學家過來當老闆,你要過來幹,就得當總經理。”

達成合作意願之後,江蘇當地的8家單位聯合出資600萬美元,施正榮則以技術作價160萬美元入股,同時為了捆綁利益和風險,施正榮還現金出資40萬美元。無錫尚德就此設立。

根據預算,尚德初期設計的產能使是3兆瓦,但是通過優化施正榮設計出了10多兆瓦的產能。沒多要股東一分錢,產能做大了三倍多。為了省錢,施正榮還從美國購買高質量的二手設備,建設了一條生產線。不過施正榮從澳洲帶回來的4個創始團隊成員,卻在一年內就全離開了他。更大的困難在後頭,2002年初,無錫尚德開始面臨資金壓力,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

為了應對危機,公司甚至有2個月沒有給員工發工資。幸好在國有背景的股東和當地政府出面擔保後,尚德最終還是從銀行獲得了貸款。2002年下半年,通過頻繁參加各種行業展會,尚德以高轉換率的產品品質和低於同行業5%的價格,提前獲得了2003年的全部訂單。此時,公司尚未投產,而熟諳行業的施正榮又預見到了未來2年市場的爆發,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增加生產線。這個冒險的決策,也象徵著施正榮真正從科學家向企業家轉變,他找到了當總經理的感覺。

2003年9月,無錫尚德正式投產,當月就開始盈利。太陽能市場正如施正榮所料,發展迅速,得益於提前佈局,無錫尚德2004年銷售額達到8億元。2005年,在解決了股權糾紛之後,尚德成功上市,創業6年的施正榮也真正實現了自身巨大的財富價值。

施正榮年齡:55歲創業時間:2000年創立無錫尚德第一桶金:市場迅速爆發

我覺得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平和的心態,物質的財富只是伴隨著創業的一種附加品。真正的成就感在於你的行動真正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所以真正的財富在於人的精神生活。

最後送給大家一首毛主席的詞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編後語:青春不老,奮鬥不息。祝福大家都能通過努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大家感興趣小編會繼續發一些企業家的小故事。和大家一起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