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像蔡康永一樣會溝通,不要只學說話

要想像蔡康永一样会沟通,不要只学说话

要想像蔡康永一样会沟通,不要只学说话

插圖:《心靈捕手》

人人都知道,溝通是一種重要的技能。教人好好說話的書和課程有很多。

溝通的本質是合作。在高度分工的社會,誰都不是全能的。擅長溝通的人,會很佔便宜。一個人辦不成的事兒,他可以借別人的力給辦成。能帶團隊,也能賣產品,能舌戰群儒,也能長袖善舞,能整合資源,也能化解矛盾。就算他沒有大的夢想,只是居家過日子,也更擅長把關係理順,把日子過好,這都是會溝通的好處。

但很多人對溝通有一個誤解。

他們以為,會溝通,就是會說話。

口才,口才意味著一切。就像蘇秦張儀一樣,有一條三寸不爛之舌,就可以合縱連橫。但恰恰相反,這些高手倚靠的並非口才,而要先看清戰略局勢,才能讓說出來的每一句普普通通的話,都準確而打動人心。

話語本身,並沒有魔力。

有時候,太擅長說話的人,反倒妨礙了溝通。

跟親密的人講道理,講贏了又如何?贏了一場戰役,卻輸掉整個戰爭。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我在大學的時候,打過幾年辯論。

畢業之後,有一天,一個打辯論認識的哥們找到我,他想當心理諮詢師。他說:「咱們打過辯論的人,學這東西肯定快!」

我問:「為什麼?」

他說:「因為咱們擅長溝通啊!」

我嚇了一跳,說:「大哥你對自己是不是有什麼誤解?你擅長溝通?」

「廢話,我比你還高兩個段位呢,」他自信滿滿,「你忘了上次比賽,我問得你啞口無言?」

他不提這個還好,一提這個,我就一肚子氣。我說:「你是問得我啞口無言了,但我心裡不服啊!我覺得你就是在偷換概念,類比不當,誤導觀眾,恨不得比賽結束揍你一頓。你這種溝通方式哪裡適合做心理諮詢了!」

他嘿嘿地笑:「我既然能讓你啞口無言,就有能力讓你心服口服。你看,觀眾和評委不是發自內心地為我鼓掌嗎?我知道怎麼打動別人。」

他說得沒錯。我說:「好吧,你牛逼。」

他得意洋洋:「我是牛逼。」

我說:「但你知道,做心理諮詢要有什麼樣的溝通能力?」

他說:「什麼?」

我說:「做心理諮詢是要讓對方感覺到:諮詢師不牛逼,我才牛逼。」

他就愣住了。

「所以,」我得意地扳回一城,「是我更適合做心理諮詢師。」

關於溝通,可以看一本書叫《非暴力溝通》。

它告訴我們,辯論不是溝通,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敗對方,而是為了讓對方準確無誤地理解你的感受和需要。它是與人協作的藝術。

既然是協作,就不是單方面可以掌控的技巧。

很多年前,一個男生找我做諮詢,他跟女朋友吵架了,正在鬧分手,想知道怎麼跟女朋友溝通,修復他們的關係。

我們工作了好幾次,我教他如何表達感受,如何傳遞理解,如何傾聽,如何共情……他學得很快。如果讓他去做心理諮詢師,在情緒支持這方面,完全可以以假亂真。

一開始效果很好。他第一次做完諮詢,回去跟女朋友認真談了一次,和好了。過了一段他們又吵了一架,溝通之後又和好了。然後他們又吵了一架,那個男生再次試圖跟女朋友好好溝通。

女生說:「你要是再用那個心理諮詢師教的東西來套路我,我們就還是分了吧。」

那個男生跟我轉述這句話,我們面面相覷。

他哪裡做錯了呢?

要想像蔡康永一样会沟通,不要只学说话

我問他是怎麼說的,他說了,我覺得他說得一點都沒錯。即使讓我來說,也很難說得更好了。如果把溝通當成一門技巧來學,學到這個程度,基本已經到頭了。但還是解決不了問題,說明問題不在技巧上,至少不只是在技巧上。

就拿我自己來說。有時候朋友們遇到事情,情緒很激動的時候,我陪他們聊兩句天,說點什麼「是啊,真是不容易」之類的話,他們就說:

「你少來!這都是心理諮詢師的套路。」

我哭笑不得。我說,我是真心的。他們說,就是套路。我說,你看著我的眼睛。他們說我不看。我說,我靠,我真的是真心的,我怎麼說你們才信。但他們就是死活不信。我發現再這麼爭下去就沒意思了,就悻悻地算了。有時候,甚至有點惱怒,我不想再說話了。

但我發現,我放棄以後,他們反而放鬆下來。

這是他們會被我安慰到的時刻。

關於溝通,我們必須瞭解的一個理論是,每個人的每一次溝通,都在傳遞兩層信息,表面的一層是內容,核心的一層是關係。內容的層面有好壞對錯,而關係的層面只有人與人的愛恨情仇。每一個試圖通過學習某種溝通「技巧」,說出正確的「內容」,從而達到己方目的的人,都在關係層面上傳達另一層信息:

「我學習了一種技巧,可以用來控制你。」

如果把溝通只是理解為一種「話術」,我們就會犯這種錯誤。

說話說什麼,怎麼說,這些都只是關係的一個載體。在書本上,或者從別人那裡學來的好句子,放到自己的關係中,反而弄巧成拙。任何在內容層面上無可指摘的話語,在關係層面上都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含義。

我以前有一個來訪者,我說的很多話,她都會反駁。有趣的是,每次她在反駁我之前,都會先誇我一句:「李老師,您講得特別對」,然後跟著說「但這些東西對我沒有幫助」,還有:「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但是我還是有一點疑問」,以及:「我一直特別喜歡您這套理論,我不是想反駁您啊,但您這次講的確實不太對……」

我實在忍不住了,問她:「為什麼你每次反駁我之前,都一定要捧我一下,再說一個但是呢?」

她眨巴著眼睛:「這是我的習慣,顯得禮貌不是嗎。」

我哭笑不得。

再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男生對女朋友說:「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錯,我向你道歉,你別生氣了。」

結果女朋友更生氣了。男生也委屈了:「我都跟你道歉了啊,你還想我怎麼樣?」

女生說:「你這樣道歉不夠!」

男生說:「行,那你說怎麼道歉才夠,我按你說的來。」

女生說:「你嫌我無理取鬧是吧,我就是無理取鬧啊!」

男生一揮手:「算了,算了,不跟你說了。」

然後他就真的不說話了,同時,他完全不理解女朋友為什麼越來越氣……

他是道歉了,也沒有說什麼過分的話,但在關係上,他一直火上澆油。如果他摟著女朋友說:「老婆,你沒有無理取鬧,是我太蠢了!我是不是把你蠢哭了?」對方破涕為笑,可能這一場風波就化解了。

但是看到這裡,你千萬不要覺得:「原來要這麼說才是對的!那我把這句話記住,下次吵架拿去用。」那就又變成了:「你要是再用那個心理諮詢師教的東西來套路我,我們就還是分了吧。」

所以要學會溝通,就不要只學「說話」。

要想像蔡康永一样会沟通,不要只学说话

我們講了好幾個反面教材,講一個正面案例吧。

我在做《洞悉相處之道》這門課,有一個用戶叫王兵,他妻子生完孩子三個月,一直處在一個情緒低落的狀態,他都懷疑是產後抑鬱症。動不動就哭,睡不著覺,半夜還把王兵踹醒。王兵就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陪她,給她講笑話,逗她開心。但是沒有用,她從來沒有笑過,王兵就留言問我怎麼辦。

可能很多人對這個案例還有印象。當時我說沒有什麼辦法,你不要想著幾句話就能讓人家開心,你只能陪著她難過什麼的。說了一大堆,但是也沒什麼有用的建議。

這期節目播出之後,王兵給我留言說:

「謝謝李老師!我給愛人聽了這期節目,她很生氣,怪我為什麼要去留言,但是聽著聽著就開始笑,說我怎麼這麼笨,居然相信心理學家能解決問題……這是她三個月來第一次笑!我們家裡又有了生氣!謝謝!」

雖然我也沒有很高興吧……

其實王兵的妻子第一次笑,跟我說什麼沒關係,主要是因為王兵留言的這個行為。留言說明他是真的沒辦法了,走投無路了。這個姿態,恰好在關係上呼應了妻子的絕望。而不是像之前一樣講笑話,故作開心,在關係溝通上的信息就是:「我們都這麼開心,怎麼就你不開心?」

在我做的《洞悉相處之道》中,有一些課,被用戶說成是「心法」。

心法的意思,大概是超越了技巧的存在。有點像金庸小說裡的「內力」,沒有內力,再多的招式也是徒勞。而有了內力加持,普普通通的一招也能化腐朽為神奇。

在我看來,溝通的核心是關係。

把自己放在「關係」中的什麼位置,這的確可以算是一門心法。有時候,不說話比說好。晚說比早說好。他說比我說好。說得不好,比說得好好。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口才書,教我們如何辯論,演講,商務談判,甚至如何談戀愛,管小孩,這些招式都有它們的用處,但只有還原到關係的角度,我們才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說什麼話?怎麼說?對誰說?甚至,是不是不如不說?

否則,就會遇到這種困惑:我的話明明說得滴水不漏,怎麼對你就是說不通?

要想像蔡康永一样会沟通,不要只学说话

今天,我們給你推薦這門心法,它涵蓋兩性、親子、原生家庭等生活中的話題,為你深度剖析問題背後的本質。

這是一場萬人的成長和蛻變,也是一場燒腦和挑戰。但一起走下來的人,都說很值得。

要想像蔡康永一样会沟通,不要只学说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