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縣:破解失能人員脫貧難題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 高洪馳 通訊員韓華

淮陽縣以破解失能人員有效供養問題為導向,實行“政府兜底保障,幫扶失能群眾,釋放勞動力,助推脫貧攻堅”,率先在全市探索對失能人員人員實施集中供養,有效解決了失能半失能老人“醫養共需”的綜合保障難題,助推脫貧攻堅工作。

聚焦民生,開展失能人員集中供養

據統計,淮陽縣建檔立卡貧困戶12790戶39706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貧困戶8188戶24814人,其中失能半失能人員170餘人,這部分貧困人口成為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由於敬老院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進行就地疾病治療和康復保健能力不足,醫療機構又因為機制和條件限制,無法滿足日常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更是醫、養、護都無法正常保障。

2018年,淮陽縣出臺了《淮陽縣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實施細則》,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貧困家庭和農村五保失能人員實行集中供養。

精心組織,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集中供養場所

今年8月份,淮陽縣決定建設一所高標準的失能半失能人員集中供養中心。該縣成立由縣衛計委和民政局牽頭的專門機構,並組織人員外出學習借鑑先進經驗,確定集中供養中心建設地點。建設過程中,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前期投資125萬元,修繕改造67間房屋,新建房屋18間,設置100個床位,配備醫務室、廚房、餐廳、洗浴室、康復室、娛樂室等。10月1日,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的供養中心建成投入運行,集中供養失能人員72人,取得了初步成效。

創新模式,打造醫養結合亮點

供養中心確定了“摒棄原有的醫養分離的老路子,積極探索醫養結合的新路子”,他們把淮陽縣衛校附屬醫院確定為供養中心定點醫療診治單位,打造“五分鐘急救綠色通道”,保證供養中心每位患者及時就醫。具體工作中,根據供養人員健康和自理能力情況,對集中供養人員實行動態管理,正常情況下由護理員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和康復護理,一旦發生疾病,隨即就地轉入“醫療模式”,在多環節上為失能老人們保駕護航。結合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失能人員建立居民健康檔案,每月進行1次全面健康體檢,並納入健康管理;組建簽約服務團隊,每週進行一次巡查,對發現的健康問題進行指導或服藥,提供膳食指導;每月為失能人員舉辦一次健康知識講座,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生活水平。如遇失能人員患病,按就近就地就醫原則,先由派駐醫生進行“床頭治療”,如果不能緩解,則立即到衛校附院進行住院治療。因病情危重、或醫療技術條件不夠,需轉院治療的人員,由該院派送120協助轉院治療。縣政府為駐點醫療康復室配備了康復醫療設施設備、提供藥品,對需要理療的失能人員實施針對性的針灸、拔罐、按摩、推拿等康復理療手段;對需要體能康復訓練的人員全面開放康復設備設施,並由護理人員陪同訓練。

淮陽縣“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打開了醫中有養、養中帶醫、優質高效、安全健康的養老服務新局面,提升了供養人員的獲得感和幸福度,為有效解決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的綜合養護和醫療保障難題開闢了新路徑,得到了各級、各界的廣泛關注和一致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