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访谈|齐康:南京的作品,我比较喜欢雨花台

新华访谈|齐康:南京的作品,我比较喜欢雨花台

新华访谈|齐康:南京的作品,我比较喜欢雨花台

齐康

浙江天台人,1931年10月生于江苏南京,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

新华访谈|齐康:南京的作品,我比较喜欢雨花台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座纪念馆都是南京著名的地标建筑。它们的另一个共同点,都出自建筑学家齐康院士之手。

在南京这些作品中,最令他动情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最令他满意的却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齐康的理由很简单:动情,是因为30万南京人的血肉生命,值得我呕心沥血去祭奠。比较喜欢雨花台,则是因为那是原创,没受任何干扰。

日月同辉,我比较喜欢雨花台

雨花台烈士陵园是缅怀革命先烈的圣地、红色文化纪念地的经典之作。恢宏壮观的场所设计,“日月同辉”的精妙构思,寄托着人们对革命先烈的绵绵哀思。

“雨花台,我大概前后做了十年,原来是我老师做的。”齐康说,非常遗憾,他的老师杨廷宝82年就过世了,留下的设计稿比较粗略,当时只有一个馆一个碑,画了一个圈圈。

新华访谈|齐康:南京的作品,我比较喜欢雨花台

“中山陵象征着旧民主主义革命,雨花台象征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齐康接任后,在遵循建筑大师杨廷宝总设想的基础上,他决定从意义构思入手。齐康认为,传统性应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底色”,所以他首先确立了建筑的大屋顶形式。而在细节方面,齐康更是继承了老师杨廷宝的长处,保持了精益求精的态度。最终,齐康的方案得到了通过,而这个方案也被命名为“日月同辉”。

新华访谈|齐康:南京的作品,我比较喜欢雨花台

齐康还为雨花台烈士陵园设计了同名的园徽,中心为一圆球,四周为行星围绕圆球运转轨迹,表达革命者人生的哲理、气节和理想,寓意烈士精神与日月共存。

“一种引起沉思的程序,贴切于大自然,然后不断向上,直至天空,从一种有限氛围到达无限的程序,在我的脑海中清晰起来。”齐康利用雨花台山丘的高低错落,将自然的“围合”和人为的“围合”结合,由南向北,先围合出一个由忠魂亭、浮雕等组成的纪念广场。从广场通过8米高的台阶抵达雄伟壮观的纪念馆,再走过一条70米长过渡桥,便可见一座男女哀悼者雕像和“国歌”碑,往前到达顶层平台,这里高耸着象征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的42.3米高的纪念碑。

齐康直言,在南京的这几个作品中,他比较喜欢雨花台,原因是这件作品没受任何干扰。

一个建筑师,要有点冒险精神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陈列着南京这座城市最黑暗的记忆,齐康用石头记录了一个震惊世界的野蛮事件。红色花岗岩铺就的瀑布墙,是血色的记忆;扭曲的人字形雕塑,是曾经扭曲的世界;绵延的草地,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他用他独特的建筑语言成功地再现了30万同胞当年惨遭屠戮的情景。同样,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虽然是齐康参与的第一个红色建筑,但是他依旧做到了传承、转化、创新。在建筑设计中,齐康继承老师杨廷宝的长处,十分重视中国国情,注重整体环境,吸取并运用中西建筑传统经验和手法。

新华访谈|齐康:南京的作品,我比较喜欢雨花台

“当时我觉得死难烈士洁白无瑕,日月同辉。所以就建议屋顶琉璃瓦改成白的。”为了这个瓦,齐康专门做了方案设计。就连“日月同辉”也有不同之处。他透露,纪念碑上的月印相比其它地方要大,那是因为”卷起来“的时候故意拉长的。

新华访谈|齐康:南京的作品,我比较喜欢雨花台

”雨花台的建筑是两段,但是从雨花台纪念馆的后面看,感觉是三段,所以这里头,我们也做了创新和改进。齐康的“大胆”还体现在纪念碑的高度上。他回忆,当时很多专家表示纪念碑不能高于14米,认为建高就会破坏绿化的整体性,但是齐康觉得纪念碑既然要统领整个轴线就必须要高,所以在他的坚持下,仍旧采纳了42.3米,“这是象征南京解放的日子。”碑头做得既像钟,又像一面飘扬的旗帜,更像一个屋顶。齐康对此还比较满意,他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高大的烈士群雕、巍峨的纪念碑,现在看来,构图上非常平衡,齐康称:“一个建筑师,要有点冒险精神。”

建筑可以作为纪录信息的特殊载体传承历史、保留记忆

在建筑学界深耕60多年,齐康主持和参与设计的作品遍布各地:除了南京三大地标性建筑外,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碑,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福建武夷山庄,河南省博物馆,福建省历史博物馆,沈阳“九·一八”纪念馆扩建工程,等等。名单一直在刷新,但令人赞叹的是,这些设计绝不雷同。

新华访谈|齐康:南京的作品,我比较喜欢雨花台

“我做过很多红色的建筑,每个工程我都很精心地去设计,都要体现它的意义,我觉得一个建筑师要有责任心,要爱国,爱这个民族,要表达人民的意愿。”齐康喜欢将国家民族的历史用建筑的形式留存和传承。他一直很庆幸当初选择了建筑,因为建筑可以作为纪录信息的特殊载体传承历史、保留记忆。

杨廷宝先生主张,一座好的建筑,不应该超过三种颜色。齐康赞同,他说建筑色彩整体风格,一般来讲,室外建筑颜色不要超过三种,不然视觉就混乱了。雨花台也不例外,整体以灰色为主。

新华访谈|齐康:南京的作品,我比较喜欢雨花台

齐康对雨花台的感情,绝不仅仅因为建筑,他说他对死难烈士很尊重,很崇敬。

提及雨花台哪件事让他印象最深,他想了一会说,曾经有一个“四一烈士”,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打死了,全体学生送他到雨花台落葬。“一路上,我们喊着‘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所以我受雨花台的教育应该是从这儿开始的。大概是这样。”

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有时间,齐康还是会去雨花台转转。被问到最想对雨花台说什么,齐康回答了四个字:日月同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