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的箍桶技藝


木桶自古就是家庭常用物,它用木板與竹釘圍拼而成,用於挑水、盛水、洗澡或盛放各種物品,也曾是最早的農業生產工具、祭祀器具和戰爭器械之一,至今仍有許多人在作為家用物。而箍桶技藝是製作木桶的關鍵。圖為連雲港箍桶技藝非遺傳承人許繼中展示製作木桶所用的工具,除了木匠正常使用的刨子、鋸子以外,還有許多特殊的工具,如外圓刨、板凳刨、削刀、刮刨、腳刨、內圓刨、斜鑿等等。

箍桶,指用箍將做桶的板捆在一起,迫使其成為所需形狀和確保接縫嚴實。製作木桶的人被稱為“箍桶匠”或“箍桶師傅”,據說這一手藝相傳至今已有七千多年曆史了。舊時有集市的地方大多都設有箍桶店,製作、出售或修理木桶。還有許多箍桶匠挑著工具擔,走村穿戶為需要者製作或修理木桶,俗稱“打鄉作”。圖為連雲港箍桶技藝非遺傳承人許繼中在家中製作木桶。

木桶種類很多,可按要求製成多種形狀,但最常見和最難做的是圓形的木桶。圖為蘇州,遊客在觀看76歲的朱福興老人箍木桶。


箍木桶其製作工藝程序是﹙1﹚按需要形狀與尺寸,鋸板取料;﹙2﹚用斧頭斬好已選取的料;﹙3﹚上刨口光滑內板;﹙4﹚起槽推縫;﹙5﹚做圓形底板;﹙6﹚環繞底腳拼扳;﹙7﹚用竹釘或膠水固定;﹙8﹚上箍口;﹙9﹚緊箍:﹙10﹚鋸齊桶底,做好桶邊;﹙11﹚刨光桶身;﹙12﹚桶底桶幫結合處塞緊麻絲油灰;﹙13﹚曝曬,再緊箍上桐油;﹙14﹚上漆、塗金或繪畫。

完整的箍桶製作遵循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步驟流程,共有四十多道工序。圖為江蘇南京,圓木世家的箍桶匠楊魁生的兒子楊兵正在展示傳統箍桶技藝。圖/阮傳菊

過去,使用什麼樣的桶箍可以從中反映出這戶人家的生活水平。桶箍分成三六九等,最好的是銅箍,鐵箍次之,最差的要算竹箍。圖為連雲港箍桶技藝非遺傳承人許繼中在家中製作木桶。

圖為朱福興老人正在自已的作坊箍木桶。家住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區鈕家巷的朱福興老人從15歲起開始學做箍桶手藝,至今已經做了60多年。

朱福興老人正在自已的作坊箍木桶。家住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區鈕家巷的朱福興老人從15歲起開始學做箍桶手藝,至今已經做了60多年。

隨著塑料工業的發展,塑料制的澡桶、馬桶、腳桶等逐漸進入了老百姓的生活,這些塑料桶既不怕摔,也不怕漏,更不用每年去修理,因而漸漸取代了木桶,箍桶匠的生意也逐漸清淡。,而箍桶匠手藝面臨失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