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探幽11|在天之靈化作清泉,爲你接風洗塵|六一泉

武林探幽11|在天之靈化作清泉,為你接風洗塵|六一泉

圖文作者|梵七七|這是我的原創故事集。更多旅行故事請關注慢旅(manlver)。

本篇章已在喜馬拉雅錄製節目,搜索主播“人字拖公主梵七七”關注我,走訪景點可以慢慢聽。

六一泉,在孤山南側,小到不起眼。它別名竹閣,又名勤公講堂。

這是東坡先生和惠勤上人,一同哭祭歐陽修的地方。

{壹}

蘇東坡是歐陽公門下的學生。

熙寧四年(1071),他出任杭州通判,繞道汝陰,看望已經退休的老師歐陽修。

歐陽修晚年飄然世外,自號“六一居士”。

六一,即《集古錄》一千卷、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鶴一雙之意。

武林探幽11|在天之靈化作清泉,為你接風洗塵|六一泉

他對東坡說:“西湖有個僧人叫惠勤。他住在孤山,文采出眾,尤擅長詩。我曾作《山中樂》三章相贈。你政務閒暇之時,若想找人說說話,就去找他吧。”

到杭州第三日,東坡便去孤山之下,拜訪惠勤、惠恩二僧。

惠勤是餘杭人,北宋時在京城頗有詩名。回杭州後,他在西湖孤山結廬隱修,輕易不願見客。

報上老師名號,見面如故,扺(zhǐ)掌而談。

談起歐陽修,惠勤說:

“六一公啊,他就像天上的神仙下凡一樣。人們只看到他暫時寓居於此,卻不知他能騰雲駕霧,遊歷於五湖四海之間。此地之人都以他沒有來過而遺憾。其實,凡間奇麗秀絕之地的文氣,無論在哪裡,都能為他所用。所以我覺得,西湖也不過是他案頭的一件玩物罷了。”

惠勤說話雖然飄渺怪誕,卻挺有道理的。兩人洽談甚歡,東坡盡興而歸,將此番經過,寫成《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恩二僧》:

天欲雪,雲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

水清出石魚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

臘日不歸對妻孥nú,名尋道人實自娛。

道人之居在何許?寶雲山前路盤紆yū。

孤山孤絕誰肯廬?道人有道山不孤。

紙窗竹屋深自暖,擁褐坐睡依團蒲。

天寒路遠愁僕伕,整駕催歸及未晡bū。

出山回望雲木合,但見野鶻hú盤浮圖。

茲遊淡薄歡有餘,到家恍如夢蘧蘧。qú qú

作詩火急追亡逋bū,清景一失後難摹。

“天空將降瑞雪,湖面上陰雲密佈;層疊的樓臺與青山,隱隱約約,若有若無。我漫步山中,溪水清清,直見水底的石塊,游魚來往,歷歷可數;幽深的樹林沒個人跡,只聽到鳥兒喧鬧相呼。

今天是臘日,我不在家陪著妻子兒女,說是去尋訪僧人,其實也為的是自樂自娛。僧人的禪房坐落何處?喏,就在那寶雲山前,小道狹窄,彎彎曲曲。孤山獨自聳立,有誰肯在這裡結廬?只有僧人,道行深厚,與山相傍護。

到了,那紙窗,那竹屋,幽深而又暖和,惠勤與惠思,裹著僧衣,正在蒲團上打坐。天寒路遠,僕伕催著回家,告別時,還未到黃昏日暮。出山回望山中景色,樹木都籠罩著煙雲,一片模糊;有一隻野鶻,在佛塔上空盤旋迴互。

這次出遊雖然淡薄,但我心中充溢著快樂。回到家中,神思恍惚,真像是剛從夢中醒來,那山中狀況還歷歷在目。我急忙提筆寫下了這首詩歌,恐怕稍有延遲,那清麗的景色便從腦海中消失,再也難以描摹。”

這首詩他寫的很急,就像追捕“亡命之徒”(追亡逋)一樣,只怕轉念間,詩意從腦海裡溜走了。

誰知就在第二年,恩師歐陽修去世。

東坡趕到惠勤的僧舍,二人在此哭祭一場。

武林探幽11|在天之靈化作清泉,為你接風洗塵|六一泉

{貳}

歐陽修是熙寧五年去世的。東坡再次出任錢塘太守,已經是十八年之後,北宋元祐四年(1809)。

順著原路,再訪惠勤的僧舍。惠勤去世已久。堂上掛著歐陽公和惠勤的畫像,栩栩如生。他的弟子二仲還在。

二仲說:“師父舊舍,原來並沒有泉眼的。您來之前幾個月,孤山腳下,講堂之後,雪白而甘美的泉水,突然湧出來了。我們就在此地開鑿巖壁,架起石頭,做了一間房子。”

又說:“師父在天之靈,知道您要來,特地湧出泉水,為您接風洗塵。請您給泉取名字吧!”

東坡回想與惠勤舊日交往,尊他遺願,取名“六一泉”。見泉,猶如見老師歐陽修其人。

又為泉作銘:“泉水湧出的地方,和歐陽公相距千里。老師去世十八年了,再以‘六一’為名,是不是有點奇怪呢?我說:一位君子,以他的品德和能力,為後代留下福澤,豈止影響五代人而已,可以流芳百世。我常和他登孤山,回望吳越故地,歌詠山中之樂,飲此泉水。歐陽公的風教功業,或許也見於泉水之中。”

《六一泉銘》被惠勤的弟子們,鐫刻在石壁上。他和惠勤、歐陽修的往事,得以流傳後世。

慢旅君送書啦!一百本攻略書,限時免費!私信我,回覆“慢旅”,我會告訴你噠

{叄}

北宋南渡,高宗還是康王之時,常常被金人驅走,徹夜奔逃。

有天夜裡,他見四個巨人,手持兵殳(殳,shū,一種長柄勾頭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擊樂器,後成為兵器,起撞擊或前導作用),在駕前開路。

登基為帝,詢問方士,方士說,紫薇垣yuán有四大將:天蓬、天猷yóu、翊yì聖、真武,或是這四巨人的真身。

高宗欲報恩情,於是將竹閣改為延祥觀,用以祭祀這四個巨人。四聖延祥觀和西太乙宮,是南宋時的御花園。

元初,元世祖廢延祥觀,改為帝師祠。

經歷兩次改建,泉水消失了二百餘年。

元朝末年,兵荒馬亂。泉眼再現天下,而石屋已經坍圮荒廢,刻著《六一泉銘》的石頭,也被鄰寺的僧人抬走,不知去了哪裡。

武林探幽11|在天之靈化作清泉,為你接風洗塵|六一泉

{肆}

明洪武初年,有個叫做行升的僧人,懷著對歐陽、東坡二人的尊敬,清理荒草,擦拭塵垢,恢復了六一泉舊日風貌。

他仍按“東坡庵”原樣,樹起石屋,並四處求訪,找到那塊淪落民間的泉銘石,放回原處。

行升本來還想修築祠堂,奉祀東坡和惠勤二人,可惜力不能及。

徐一夔kuí曾為此事做疏:“睠茲勝地,實在名邦。勤上人於此幽棲,蘇長公因之數至。跡分緇素,同登歐子之門;誼重死生,會哭孤山之下。惟精誠有感通之理,故山嶽出迎勞之泉。名聿表於懷賢,忱式昭於薦菊。雖存古蹟,必肇新祠。此舉非為福田,實欲共成事。儒冠僧衲,請恢雅量以相成;山色湖光,行與高峰而共遠。願言樂助,毋誚濫竽。”

百年後,泉又湮廢。

明成化丙申(1476年),大理寺卿夏時尋訪六一泉,命人清除汙垢,疏浚泉水(雍正《浙江通志》卷九)。

自此,六一泉,逐漸成了文人雅士雲集之所。明末,陳梅臣、陳仁錫和王世貞在此雅集;清代乾隆四訪六一泉,留下御詩牌匾。

{伍

歐陽、東坡、惠勤,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一泓清泉、不僅僅是一段往事。

今天的六一泉,已經看不到泉眼汩汩,唯有一池靜水幽然如故。

但他們的德望、學問和精髓,早已化作比泉水更源遠流長的東西。

那些超越生死的情誼,那些感動山嶽的精誠,使我的心情,久久無法平復。

泉上的涼亭,是上世紀六十年代重建的。石壁上猶可見開鑿石屋的痕跡,而“六一泉銘”石不知去向。

近來有學者稱,在孤山發現鐵線篆“六一泉”碑石,被當作臺階,鋪在了蘇曼殊墓到敬一書院的山路上。

石碑究竟是誰人所刻?是否是當年的六一泉銘石?又緣何到了山路上?等待有心人去發現。

{陸}

與六一泉一牆之隔,是清代學者俞樾的紀念館,人稱“俞樓”。

“俞樓”的前身,是西湖詁經精舍第一樓,原址在浙江博物館孤山館內。

1868年,曲園先生來杭州就職,在此主持、講學、著書,長達三十年之久。

武林探幽11|在天之靈化作清泉,為你接風洗塵|六一泉

俞樾自號曲園居士。他是章太炎、吳昌碩的老師,詩人俞平伯的曾祖父。晚清道光三十年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受咸豐皇帝賞識,任河南學政(相當於教育部長),卻被惡意彈劾遭罷官,永不敘用。

絕了仕途之念,俞曲園潛心學術四十載。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等都有所研究,治學博大精深。他的學生,遠涉日本、韓國等地。

太平天國時,“第一樓”遭兵燹焚燬。光緒五年(1879),他的學生籌資,在故址旁、廣化寺西今址,新建“俞樓”。

俞樾自書一楹聯:

“合名臣名士,為我築樓,不待五百年後,此樓成矣;

傍山北山南,循地選勝,適在六一泉側,其勝如何。”

1881年,六一泉邊。

六十一歲的俞樾,把自己掉落的牙齒,和收藏多年的亡妻的落齒,一同埋在俞樓之後,取名“雙齒冢”。

這位青梅竹馬,19歲就嫁到俞家,陪伴他“一生一世一雙人”、“相對忘貧”的結髮妻子,去世已經三年。

留在他記憶中的,唯有“他日好留蓬顆在,當年同咬菜根來”,這苦中作樂的甜蜜。

1907年,俞曲園與世長辭。俞樓人去樓空,逐漸荒蕪。

1920年,俞曲園外孫許引之重建俞樓。

1924年,他的曾孫俞平伯,寫下了《湖樓小擷xié》(附在推送雙文第二頁),記述他在俞樓居住的所見所聞,讀來頗有趣味,可窺視民國一景。

抗戰期間,西湖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租賃俞樓,闢為職工宿舍,國畫大師潘天壽還住過。

舊日勤公講堂,後世俞樓精舍,同樣以文論道,同樣桃李滿門。

時空的某一個點,重合起來,殊途同歸了。

六一泉是一方硯池,天地造化、萬物感召。

中國文學史上,幾多風流人物,在泉邊洗過筆、留過詩魂。

我站在六一泉邊,呼吸著大師墨痕的香味,彷彿自己也沾染了一點書卷氣息。

武林探幽11|在天之靈化作清泉,為你接風洗塵|六一泉

{附}

蘇軾《六一泉銘》:

歐陽文忠公將老,自謂六一居士。予昔通守錢塘,別公於汝陰而南。

公曰:“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長於詩。吾昔為《山中樂》三章以贈之。子閒於民事,求人於湖山間而不可得,則往從勤乎?”

予到官三日,訪勤於孤山之下,抵掌而論人物,曰:“六一公,天人也。人見其暫寓人間,而不知其乘雲馭風,歷五嶽而跨滄海也。此邦之人,以公不一來為恨。公麾斥八極,何所不至。雖江山之勝莫適為主,而奇麗秀絕之氣常為能文者用。故吾以為西湖,蓋公几案間一物耳。”勤語雖怪幻,而理有實然者。明年公薨,予哭於勤舍。又十八年,予為錢塘守,則勤亦化去久矣。訪其舊居,則弟子二仲在焉。畫公與勤像,事之如生。舍下舊無泉,予未至數月,泉出講堂之後,孤山之趾,汪然溢流,甚白而甘。即其地鑿巖架石為室。

二仲謂:“師聞公來,出泉以相勞苦,公可無言乎?”乃取勤舊語,推本其意,名之曰“六一泉”。且銘之曰:“泉之出也,去公數千裡,後公之沒十八年,而名之曰‘六一’,不幾於誕乎?曰:君子之澤,豈獨五世而已,蓋得其人,則可至於百傳。常試與子登孤山而望吳越,歌山中之樂而飲此水,則公之遺風餘烈,亦或見於此泉也。”

白居易《竹閣》詩:

晚坐松簷下,宵眠竹閣間。清虛當服藥,幽獨抵歸山。

巧未能勝拙,忙應不及閒。無勞事修煉,只此是玄關.

武林探幽11|在天之靈化作清泉,為你接風洗塵|六一泉

武林探幽11|在天之靈化作清泉,為你接風洗塵|六一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