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睡觉流口水艾灸来调理

有人睡觉醒来总发现自己口角湿湿的,枕巾处也会有不少口水印迹,这些都是夜间睡觉时流口水所致。西医学对其诱因及治疗方法没有明确的表述。

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睡觉流口水艾灸来调理


中医认为“五脏化液,脾为涎。口为脾窍,涎出于口,涎为脾之液。”若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胃运动功能减弱、水湿停留、脾胃湿热;或胃里存食下降、胃热上蒸致脾虚运化失常时,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濡养,肌肉弹力不足,睡觉时容易松弛会张开口形成口水外流。也就是说睡觉流口水的根源即脾胃虚弱。治宜补脾益气、醒脾开胃。穴取足三里、太白。令患者取舒适体位并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术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笔写字状拿灸用纯艾条使艾条与穴位局部皮肤成45度角,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术者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原则分别于足三里、太白穴处各灸15至20分钟,以足三里灸至温热感沿胫骨外缘向脚步方向传导;太白灸至温热感沿足内侧赤白肉际向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传导越远越好。左右穴位交替施灸,每日一次,20次一疗程。方中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理上中下三焦,调节机体免疫功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外台秘要》言:“三里养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针灸大成》又说:“灸三里二穴,引火气下行,以固其本。”太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输(土)、原穴,是人体健脾、补脾要穴,能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证。艾条温和灸足三里、太白二穴后具有补中益气、补益脾胃的作用,只要坚持睡觉流口水的表现慢慢就会消失的。

适宜针灸调理的常见病证-高热可以穴位点刺放血

发热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反应。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来降温,如果产热和散热不能通过体温调节中枢来保持动态平衡,产热大于散热而引起的病理性体温升高超过39℃以上者就是高热。是临床上的常见急重症,起病急、来势猛,治疗不当易致不良后果。

高热中医学称之谓“壮热”;“但热不寒”。中医学认为不论外感还是内伤所致的高热其根源与邪毒侵袭;或热盛伤津、气机郁滞;或湿邪阻滞使体内气机不畅、不能正常内通外宣致阳气被郁闭在内化热化火导致发热。正如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所提:“阳气通行,温养百骸;阳气壅闭,郁而为热。且夫人身之火,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但喜通达耳。不论脏腑经络,表里上下,血分气分,一有所阻,即便发热。是知百病发热,皆由壅郁”。

高热的治疗当以清、和为大法。穴取耳尖。令患者取舒适体位,医者用75%医用酒精消毒后术者双手十食及患者耳尖穴处并将耳尖穴处揉搓至局部发红、发热,将耳轮自然向耳屏对折用一次性采血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或小号三棱针在耳尖穴直刺约2毫米深,接着医者采取双手拇食指一捏一放,同时用95%的酒精搽拭点刺处(便于血液的顺利外泄)以见血色由黑紫变为淡红为度,按压止血并碘伏消毒。根据发热程度可采取一侧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可以一天一次也可以一天两次施术。耳尖穴又名耳涌,是经外奇穴,位于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其下分布有耳颞神经及耳后动脉,是针灸临床常用的穴位之一。放血疗法古代称为“刺络”,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是通过针刺人体的一定部位,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又《小针解篇》解释说:“宛陈则除之,血脉也。”说明通过针刺放血可以去滞、活血、理气、通经、开窍、泄热、消肿。在耳尖穴处点刺放血后能达到泻火解毒、镇静止痛、消坚散结、退热消炎、调和阴阳的功效。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见效迅速,效果持久,无不良反应,便于推广,特别适于广大农村和基层医疗单位的特点。

在耳尖穴放血时应特别注意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有条件时,最好使用一次性采血针,以防血源性传染病。各种出血性疾病要慎重,以免引起出血不止!


职业的缘故,业余时间写了些针灸相关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家庭中医药》等报刊;百度文库、网易博客、针灸中国网等公开发表。从学术交流角度考虑汇集于此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治依据。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文章版权归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医生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